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进行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体悟“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的惊艳,感受“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的意境,品鉴“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的深意……从而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伯牙鼓琴》(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一文为例谈谈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中的“博”“思”“雅”。
一、“博”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作为单元导语开启了学生的阅读之旅,也明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在“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上。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涉及音乐、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文化,其中“古今异义”“古琴文化”“古文情境诵读”等都是学生学习课文与理解课文内容需要突破的难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广收并蓄的阅读,做到博观约取,教学时才能知宗而用妙。如笔者在教学设计时,结合课文研读了《礼记》《诗经》《文心雕龙》《琴赋》及《中国音乐史》等古今著作的相关章节,进行了教学预设。于是,在教学中当“鼓”字的古今意义学生难以理解时,笔者便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来讲解字义的溯源:在古代“鼓”字与“琴”“瑟”连用,意思是“弹”,现代汉语中“鼓”已经没有这一义项。从而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探究古文之妙的种子。又如古文中“善哉乎”一词中两个语气词连用,朗读时要做到声连而气不断,结果学生在朗读时效果不理想,笔者便结合古籍《五方元音》中的“连音符号⌒”引导学生跟着笔者一起边比画连音符号边读词语,把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味读出来……实践证明,当教师能做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预设,那么,教学中的每一次引导、每一处纠偏、每一句呈词就有了厚植文化的底蕴和积淀,让课堂因响起跌宕昭彰的“博之乐”而变得厚重又不失灵动。
二、思
《伯牙鼓琴》寥寥八十字,却饱含情思、哲思。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千年前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学内容去思考,带着学生深入到伯牙、子期的精神世界,去了解其“志”为何?古人常借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提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通过山水表达出自己的情怀:做个智慧、仁爱之人。那《伯牙鼓琴》中伯牙的山水里藏着怎样的心志呢?随着这个饶有深意的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被启迪,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从“巍巍太山”的琴音里,读懂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浩然之气,读懂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人生境界,读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大志向;从“汤汤流水”的琴音里,学生读懂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雍容气度,读懂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百折不挠,也读懂了汤汤流水“一路高歌却趋低避高”的谦虚为怀与勇往直前,悟出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处世哲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设计中明晰的“思”路能让立德树人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雅
汉·蔡邕《琴赋》中记载:“指掌反覆,抑案藏摧,於是繁弦既抑,雅韵复扬。”古琴声雅韵兰心,蕴藉含蓄。伯牙是一代“琴仙”,他清高到琴声只奏与子期听,作为现代人,我们虽然无缘倾听伯牙鼓琴,但名曲《高山流水》《伯牙吊子期》《知音》中的古琴声、琵琶声等早已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被永世流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把这些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瑰宝巧妙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于是,课堂上古琴声或宽阔苍凉,或流转舒缓,静谧而深沉。文配乐,乐衬文,鼓“巍巍太山”激越高亢,奏“汤汤流水”恢宏壮丽,弹“徐徐清风”舒缓悠扬;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其声浊而喧喧在,声悲而幽幽然。学生在学习“伯牙失子期”这一段时,朗朗读书声与埙乐、古琴相得益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一曲《云裳诉》凄冽悲怆,琵琶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古琴宽广的音域和深沉的音色相遇、相击使伯牙的痛惜与悲伤抒发得酣畅淋漓。在这里,文学与音乐融通合璧,讀书声与古乐声交响辉映,涓涓文化在“雅之乐”里流淌、生长……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让“博”“思”“雅”流淌在教学预设的每一个细节里,就能让阅读教学的课堂绽放出亮丽的色彩,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博”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作为单元导语开启了学生的阅读之旅,也明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在“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上。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涉及音乐、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文化,其中“古今异义”“古琴文化”“古文情境诵读”等都是学生学习课文与理解课文内容需要突破的难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广收并蓄的阅读,做到博观约取,教学时才能知宗而用妙。如笔者在教学设计时,结合课文研读了《礼记》《诗经》《文心雕龙》《琴赋》及《中国音乐史》等古今著作的相关章节,进行了教学预设。于是,在教学中当“鼓”字的古今意义学生难以理解时,笔者便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来讲解字义的溯源:在古代“鼓”字与“琴”“瑟”连用,意思是“弹”,现代汉语中“鼓”已经没有这一义项。从而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探究古文之妙的种子。又如古文中“善哉乎”一词中两个语气词连用,朗读时要做到声连而气不断,结果学生在朗读时效果不理想,笔者便结合古籍《五方元音》中的“连音符号⌒”引导学生跟着笔者一起边比画连音符号边读词语,把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味读出来……实践证明,当教师能做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预设,那么,教学中的每一次引导、每一处纠偏、每一句呈词就有了厚植文化的底蕴和积淀,让课堂因响起跌宕昭彰的“博之乐”而变得厚重又不失灵动。
二、思
《伯牙鼓琴》寥寥八十字,却饱含情思、哲思。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千年前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学内容去思考,带着学生深入到伯牙、子期的精神世界,去了解其“志”为何?古人常借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提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通过山水表达出自己的情怀:做个智慧、仁爱之人。那《伯牙鼓琴》中伯牙的山水里藏着怎样的心志呢?随着这个饶有深意的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被启迪,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从“巍巍太山”的琴音里,读懂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浩然之气,读懂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人生境界,读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大志向;从“汤汤流水”的琴音里,学生读懂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雍容气度,读懂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百折不挠,也读懂了汤汤流水“一路高歌却趋低避高”的谦虚为怀与勇往直前,悟出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处世哲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设计中明晰的“思”路能让立德树人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雅
汉·蔡邕《琴赋》中记载:“指掌反覆,抑案藏摧,於是繁弦既抑,雅韵复扬。”古琴声雅韵兰心,蕴藉含蓄。伯牙是一代“琴仙”,他清高到琴声只奏与子期听,作为现代人,我们虽然无缘倾听伯牙鼓琴,但名曲《高山流水》《伯牙吊子期》《知音》中的古琴声、琵琶声等早已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被永世流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把这些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瑰宝巧妙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于是,课堂上古琴声或宽阔苍凉,或流转舒缓,静谧而深沉。文配乐,乐衬文,鼓“巍巍太山”激越高亢,奏“汤汤流水”恢宏壮丽,弹“徐徐清风”舒缓悠扬;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其声浊而喧喧在,声悲而幽幽然。学生在学习“伯牙失子期”这一段时,朗朗读书声与埙乐、古琴相得益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一曲《云裳诉》凄冽悲怆,琵琶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古琴宽广的音域和深沉的音色相遇、相击使伯牙的痛惜与悲伤抒发得酣畅淋漓。在这里,文学与音乐融通合璧,讀书声与古乐声交响辉映,涓涓文化在“雅之乐”里流淌、生长……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让“博”“思”“雅”流淌在教学预设的每一个细节里,就能让阅读教学的课堂绽放出亮丽的色彩,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