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人担心,源远流长的优良教育传统将被当今社会非常不利的整体氛围轻易地毁掉,今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将会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关系。但作为人民教师,改变、提高未来接班人的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用心用行动来塑造人。
【关键词】教育的困惑教师的手段言语的力量
一、老师的底线 学生的手段
从报纸上读到,就在新学年开始的前五天,一位刚满20岁的上海女孩却在家中割断煤气软管自杀身亡。此前她曾多次在自己的QQ空间日记里说,由于计算机考试没通过,拿不到毕业证影响就业,压力非常大,甚至提到过要自杀。惨剧发生以后,女孩的母校——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忙不叠回应说,学校并没有将毕业证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女孩之所以没有拿到毕业证,是因为其他原因。校方还为此事“深感痛心”,表示“今后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从此事我们可以感觉的学校的压力,学校的纪律是无法与学生的生命对抗。学校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微不足道的教师呢?体罚与变相体罚就像悬在我头上的两把利剑。引述上海著名重点中学格致中学一位高级教师的话说,“过去的宽容到了没有底线了,但是现在我可以有底线了,可以要求学生怎么样了。”说老实话,我十分怀疑如今还有多少教师愿意批评学生。除了升学率的软性考核因素外,过去教师批评学生的动力更多来自千百年来中国独有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我非常担心,这种的源远流长的优良教育传统将被当今社会非常不利的整体氛围轻易地毁掉,今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将会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关系。
教师批评学生竟然需要被教育部特别授权,这听起来的确匪夷所思。但既然确实是授权了,那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眼下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是多么不容易!这也再次揭示了我们这里双重扭曲的教育现状:一方面,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简直要把学生的脊梁都压弯了;另一方面,孩子们看似的确是越来越有主见,可稍有不顺就离家出走、跳楼自杀却又显示他们的神经已脆弱到了何种地步!当应试教育的繁重课程摧残着我们下一代的身体健康的同时,社会上经过多年发酵逐渐流行起来的错误的舆论氛围也在损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的杀手锏,言语的穿透力
1、明人不说暗话——明人巧说暗话
【情境】一次考试时,我发现小茜偷看同桌的试卷,将自己的答案“70”改成了“7”。我没有当场指出其作弊行为,而是在考完以后,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写出了小茜做错的这道题,然后请她来做,小茜认真思考后做对了。我微笑着说:“小茜同学现在真的会做这道题了。”小茜的脸顿时红了,下课后她主动来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
【感悟】对于小茜的作弊行为,我并未当场揭穿,体现了教师的爱心和匠心。“小茜同学真的会做这道题了”可谓点到即止,既含蓄地批评了小茜的错误行为,又保全了小茜的自尊;小茜虽羞愧万分,但对我的批评却无丝毫抵触情绪,体会到我照顾她“面子”的用心。更最可取的是,我把改正错误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改正了错误,这样的经历将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一次难忘的教训,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而非包袱。相比之下,那种把学生当场捉住并公之于众的做法则过于简单,因为它只是把学生当众钉在了 “耻辱柱”上,无助于学生自觉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我应巧用暗示,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化良好愿望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此,不仅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长效性。暗示用得好,会像一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影响,使被暗示者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等方面发生变化。暗示用得好,会像一阵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无心”栽柳柳成阴——“无心”启发“有意”
【情境】班里有个“调皮王”叫小皓,别人都不理他,他也认定自己“没治了”。一次上科学课时,我生动讲述了海参的“排脏功能”:“海参遇到污染和不良环境,内脏难免会吸收一些毒素。当海参知道自己中毒后,身躯会强烈地收缩,把中毒的内脏排出,等游到适于生存的良好环境后重新生长内脏,继续活下去。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一个人有缺点、错误,要是也像海参一样来个排脏,清除坏思想,不又可以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吗?”小皓听了很受启发,他想:难道我连海参都不如吗?决心一定要求上进。在我和同学的帮助下,他真的进步了。
【感悟】在这则事例中,教师的一席话似乎是无意为之,只是针对海参的特异功能有感而发,并且是面向全体同学,并不针对某个学生。而小皓听了却深受震动,一次自然知识的学习成为他转变的契机,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然而德育的成功正在于此,教师的看似“无心”,使学生在心灵上毫不设防,接受教育时毫无抵制心理,教师的德育要求得以在“无对抗态度”的前提下潜入学生内心。德育的无心之举很多,时下一些我一面对学生讲劳动光荣,要热爱劳动,一面却以劳动来惩罚学生:逃学罚扫教室,作业不交罚扫厕所,班级卫生倒数第一罚扫保洁区……我罚者无心,学生挨罚后却有了意:劳动是可耻的、可厌的、不光彩的,只有犯错误的人才去劳动。这种“无心”与自然我的“无心”有天壤之别,后者看似“无心”,实则有心,“无心”的背后体现了教师正确的育人理念,更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体现了我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
3、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语”传递“多意”
【情境】我班有一位同学,尽管非常刻苦,学习成绩却并不突出,她即将转学离校。我在班会上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班将要失去一位学习上的表率,这是我们班的损失,我很舍不得她走,她的勤奋、进步大家有目共睹。我相信,无论到什么地方,她奋发上进的精神都会使她走向成功的殿堂……”
【感悟】人类的语言竟是如此奇妙,话里话外传达的信息是如此地丰富而又微妙。我寥寥数语,在不同的人听来有着不同的意味。如果你从不认识这位同学,乍听这番话,定以为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深受我喜爱的尖子生,她的转学使我惋惜万分。而在朝夕相处、熟知内情的学生听来,这又是怎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它不仅告诉学生班上有一位同学即将转学,同时,传达给学生更重要的信息其实是好学生的标准,教师喜爱的学生的标准。在新德育观指引下的今天,不再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成败。我的一番话,看似是指向一个学生的送别话语,实际上向全体同学传递了很多信息:只要努力就能进步,正确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做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孩子。而言短情长的话别,对于即将转学的孩子而言,不仅与其他同学一样领悟到了我眼中好学生的标准,更深深感受到了我的一份期待、一份祝福、一片深情。她将带着由此获得的自尊、自信,带着成功的动力,去走今后的人生之路。 “无言”胜过“有声”除语言暗示外,教师尤其是我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都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而且有时这种非言语的沟通,即所谓的“无言之教”,往往能收到意外的功效。
三、让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得更猛烈些吧
【情境1】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后说: “进来!”学生站在办公桌旁,低着头。老师说:“你脑子并不笨,要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学生:“好学生,我争不上。” 老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自暴自弃呢?有了错误改正就行了。从现在起,要争气,知道吗?”学生低头不语。
【情境2】我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后,拉过一把椅子让他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茶。然后拎过一把椅子坐在他身旁,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要争做一个好学生哟!”学生:“好学生,我争不上。”我:贴近他的头,亲切地说:“人总是要生病的,治好了就行了。同样,一个人犯了错误改正了,一样是好学生。过去的事不提了,从现在起,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我把学生的手握得更紧了。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感悟】同样的目的,差不多同样的话语,在孩子心中引起的体验却截然不同。打动人的就是来自第二位我亲切的语调以及在动作、体态中自然流露出的平等、爱护、关切之情。显然,这位学生虽然多次被我叫到办公室谈话,却从未受到过我又请坐又端茶的亲密“招呼”,不免产生惊异之情,及至我拉着他的手提出殷切的希望时,那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在他心头的分量就极不寻常了。正如明代赵钺说:“人知有言之辩,而不知无言之辩,辩之至者也。”这句话道出了非言语信息沟通的重要性。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給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也许我的一次凝视、一个微笑、一次握手、摸一下头,拍拍肩膀,弯一下腰……举手之劳,却能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孩子的心灵深处,润泽着他们稚嫩的心灵。暗示教育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参考文献:
[1]H Kryszewska著,张明导读:《心理暗示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沈洪琴:《教师的语言艺术》 《中小学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3期。
【关键词】教育的困惑教师的手段言语的力量
一、老师的底线 学生的手段
从报纸上读到,就在新学年开始的前五天,一位刚满20岁的上海女孩却在家中割断煤气软管自杀身亡。此前她曾多次在自己的QQ空间日记里说,由于计算机考试没通过,拿不到毕业证影响就业,压力非常大,甚至提到过要自杀。惨剧发生以后,女孩的母校——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忙不叠回应说,学校并没有将毕业证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女孩之所以没有拿到毕业证,是因为其他原因。校方还为此事“深感痛心”,表示“今后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从此事我们可以感觉的学校的压力,学校的纪律是无法与学生的生命对抗。学校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微不足道的教师呢?体罚与变相体罚就像悬在我头上的两把利剑。引述上海著名重点中学格致中学一位高级教师的话说,“过去的宽容到了没有底线了,但是现在我可以有底线了,可以要求学生怎么样了。”说老实话,我十分怀疑如今还有多少教师愿意批评学生。除了升学率的软性考核因素外,过去教师批评学生的动力更多来自千百年来中国独有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我非常担心,这种的源远流长的优良教育传统将被当今社会非常不利的整体氛围轻易地毁掉,今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将会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关系。
教师批评学生竟然需要被教育部特别授权,这听起来的确匪夷所思。但既然确实是授权了,那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眼下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是多么不容易!这也再次揭示了我们这里双重扭曲的教育现状:一方面,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简直要把学生的脊梁都压弯了;另一方面,孩子们看似的确是越来越有主见,可稍有不顺就离家出走、跳楼自杀却又显示他们的神经已脆弱到了何种地步!当应试教育的繁重课程摧残着我们下一代的身体健康的同时,社会上经过多年发酵逐渐流行起来的错误的舆论氛围也在损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的杀手锏,言语的穿透力
1、明人不说暗话——明人巧说暗话
【情境】一次考试时,我发现小茜偷看同桌的试卷,将自己的答案“70”改成了“7”。我没有当场指出其作弊行为,而是在考完以后,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写出了小茜做错的这道题,然后请她来做,小茜认真思考后做对了。我微笑着说:“小茜同学现在真的会做这道题了。”小茜的脸顿时红了,下课后她主动来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
【感悟】对于小茜的作弊行为,我并未当场揭穿,体现了教师的爱心和匠心。“小茜同学真的会做这道题了”可谓点到即止,既含蓄地批评了小茜的错误行为,又保全了小茜的自尊;小茜虽羞愧万分,但对我的批评却无丝毫抵触情绪,体会到我照顾她“面子”的用心。更最可取的是,我把改正错误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改正了错误,这样的经历将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一次难忘的教训,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而非包袱。相比之下,那种把学生当场捉住并公之于众的做法则过于简单,因为它只是把学生当众钉在了 “耻辱柱”上,无助于学生自觉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我应巧用暗示,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化良好愿望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此,不仅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长效性。暗示用得好,会像一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影响,使被暗示者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等方面发生变化。暗示用得好,会像一阵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无心”栽柳柳成阴——“无心”启发“有意”
【情境】班里有个“调皮王”叫小皓,别人都不理他,他也认定自己“没治了”。一次上科学课时,我生动讲述了海参的“排脏功能”:“海参遇到污染和不良环境,内脏难免会吸收一些毒素。当海参知道自己中毒后,身躯会强烈地收缩,把中毒的内脏排出,等游到适于生存的良好环境后重新生长内脏,继续活下去。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一个人有缺点、错误,要是也像海参一样来个排脏,清除坏思想,不又可以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吗?”小皓听了很受启发,他想:难道我连海参都不如吗?决心一定要求上进。在我和同学的帮助下,他真的进步了。
【感悟】在这则事例中,教师的一席话似乎是无意为之,只是针对海参的特异功能有感而发,并且是面向全体同学,并不针对某个学生。而小皓听了却深受震动,一次自然知识的学习成为他转变的契机,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然而德育的成功正在于此,教师的看似“无心”,使学生在心灵上毫不设防,接受教育时毫无抵制心理,教师的德育要求得以在“无对抗态度”的前提下潜入学生内心。德育的无心之举很多,时下一些我一面对学生讲劳动光荣,要热爱劳动,一面却以劳动来惩罚学生:逃学罚扫教室,作业不交罚扫厕所,班级卫生倒数第一罚扫保洁区……我罚者无心,学生挨罚后却有了意:劳动是可耻的、可厌的、不光彩的,只有犯错误的人才去劳动。这种“无心”与自然我的“无心”有天壤之别,后者看似“无心”,实则有心,“无心”的背后体现了教师正确的育人理念,更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体现了我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
3、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语”传递“多意”
【情境】我班有一位同学,尽管非常刻苦,学习成绩却并不突出,她即将转学离校。我在班会上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班将要失去一位学习上的表率,这是我们班的损失,我很舍不得她走,她的勤奋、进步大家有目共睹。我相信,无论到什么地方,她奋发上进的精神都会使她走向成功的殿堂……”
【感悟】人类的语言竟是如此奇妙,话里话外传达的信息是如此地丰富而又微妙。我寥寥数语,在不同的人听来有着不同的意味。如果你从不认识这位同学,乍听这番话,定以为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深受我喜爱的尖子生,她的转学使我惋惜万分。而在朝夕相处、熟知内情的学生听来,这又是怎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它不仅告诉学生班上有一位同学即将转学,同时,传达给学生更重要的信息其实是好学生的标准,教师喜爱的学生的标准。在新德育观指引下的今天,不再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成败。我的一番话,看似是指向一个学生的送别话语,实际上向全体同学传递了很多信息:只要努力就能进步,正确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做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孩子。而言短情长的话别,对于即将转学的孩子而言,不仅与其他同学一样领悟到了我眼中好学生的标准,更深深感受到了我的一份期待、一份祝福、一片深情。她将带着由此获得的自尊、自信,带着成功的动力,去走今后的人生之路。 “无言”胜过“有声”除语言暗示外,教师尤其是我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都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而且有时这种非言语的沟通,即所谓的“无言之教”,往往能收到意外的功效。
三、让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得更猛烈些吧
【情境1】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后说: “进来!”学生站在办公桌旁,低着头。老师说:“你脑子并不笨,要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学生:“好学生,我争不上。” 老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自暴自弃呢?有了错误改正就行了。从现在起,要争气,知道吗?”学生低头不语。
【情境2】我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后,拉过一把椅子让他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茶。然后拎过一把椅子坐在他身旁,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要争做一个好学生哟!”学生:“好学生,我争不上。”我:贴近他的头,亲切地说:“人总是要生病的,治好了就行了。同样,一个人犯了错误改正了,一样是好学生。过去的事不提了,从现在起,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我把学生的手握得更紧了。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感悟】同样的目的,差不多同样的话语,在孩子心中引起的体验却截然不同。打动人的就是来自第二位我亲切的语调以及在动作、体态中自然流露出的平等、爱护、关切之情。显然,这位学生虽然多次被我叫到办公室谈话,却从未受到过我又请坐又端茶的亲密“招呼”,不免产生惊异之情,及至我拉着他的手提出殷切的希望时,那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在他心头的分量就极不寻常了。正如明代赵钺说:“人知有言之辩,而不知无言之辩,辩之至者也。”这句话道出了非言语信息沟通的重要性。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給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也许我的一次凝视、一个微笑、一次握手、摸一下头,拍拍肩膀,弯一下腰……举手之劳,却能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孩子的心灵深处,润泽着他们稚嫩的心灵。暗示教育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参考文献:
[1]H Kryszewska著,张明导读:《心理暗示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沈洪琴:《教师的语言艺术》 《中小学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