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提问意识;提问兴趣和习惯;提问强化训练;主动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14-01
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不仅意味着找到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更意味着学生的活跃思考状态和深化的思维方法与进程,表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因此,主动提出问题很重要。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会飞上天去的问题,这在别人看来似乎可笑的问题,牛顿提出来了,经过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搞了一千多项发明,也是与他从小遇事爱发问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提问精神和提出问题是何等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和促使学生自觉能动地认真查阅各种资料,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如何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呢?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强化训练。要引导学生树立提问意识,形成提问兴趣和习惯。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和惯于提问是学生提问的基本前提,需要进行提问强化训练才能养成。教学每篇课文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预习后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比一比看谁问得多,问得好,然后选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集体讨论,同时定期公布“提问获奖同学”名单,对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后,同学们就会形成明确的提问意识,产生浓厚的提问兴趣,并逐步养成经常提问、主动提问的习惯。
第二步是提高“问题”质量。问题的质量是提问的关键,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发挥真正的启示、引导和深化认识的作用。在学生初步形成提问习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优化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在这个阶段,要特别爱护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学中可采用“设疑法”、“悬念法”、“否定法”、“扩充法”等激励和引导学生深化问题。例如,在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有的同学提出了“文章一开始详细地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这与写白杨树好象关系不大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作者所写的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后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争辩,最终弄清了开始的环境描写是为下文作铺垫,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造就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才水到渠成,才便于人们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注意”,使他们的思维不断精确化。
第三步是强化提问能力。要真正实现“问题”的讨论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所发现的应是对正确理解课文有意义的问题,二是教师与学生要对将讨论的问题进行共同确认,三是师生共同释疑、解答。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提出了一个与深化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惊醒些,不要受凉”这句话有几层含义?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确:这句话主要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乱。我平时注意引导学生于细微处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了《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后就提出了“文章为什么写徐霞客的父亲不愿科举而出逃游历”的问题,经过认真讨论,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答案。
总之,教学中学生主动发问的精神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提高认知效率,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新的提高,就能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减负”。
【责任编辑:韩四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14-01
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不仅意味着找到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更意味着学生的活跃思考状态和深化的思维方法与进程,表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因此,主动提出问题很重要。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会飞上天去的问题,这在别人看来似乎可笑的问题,牛顿提出来了,经过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搞了一千多项发明,也是与他从小遇事爱发问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提问精神和提出问题是何等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和促使学生自觉能动地认真查阅各种资料,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如何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呢?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强化训练。要引导学生树立提问意识,形成提问兴趣和习惯。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和惯于提问是学生提问的基本前提,需要进行提问强化训练才能养成。教学每篇课文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预习后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比一比看谁问得多,问得好,然后选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集体讨论,同时定期公布“提问获奖同学”名单,对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后,同学们就会形成明确的提问意识,产生浓厚的提问兴趣,并逐步养成经常提问、主动提问的习惯。
第二步是提高“问题”质量。问题的质量是提问的关键,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发挥真正的启示、引导和深化认识的作用。在学生初步形成提问习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优化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在这个阶段,要特别爱护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学中可采用“设疑法”、“悬念法”、“否定法”、“扩充法”等激励和引导学生深化问题。例如,在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有的同学提出了“文章一开始详细地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这与写白杨树好象关系不大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作者所写的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后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争辩,最终弄清了开始的环境描写是为下文作铺垫,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造就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才水到渠成,才便于人们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注意”,使他们的思维不断精确化。
第三步是强化提问能力。要真正实现“问题”的讨论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所发现的应是对正确理解课文有意义的问题,二是教师与学生要对将讨论的问题进行共同确认,三是师生共同释疑、解答。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提出了一个与深化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惊醒些,不要受凉”这句话有几层含义?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确:这句话主要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乱。我平时注意引导学生于细微处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了《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后就提出了“文章为什么写徐霞客的父亲不愿科举而出逃游历”的问题,经过认真讨论,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答案。
总之,教学中学生主动发问的精神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提高认知效率,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新的提高,就能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减负”。
【责任编辑: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