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诗词的生物学趣赏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8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实践经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运用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对古诗词趣味性的研读,有利于增强古诗词的推广和继承的。
  关键词:传统古诗词 生物学 生态学鉴赏
  过去我们研读古诗词,总是在情感、精神层面的理解,缺乏理论性的分析和概括。这也使得古诗词往往成为文科生的“专利”和“特长”,而让理科生望而却步,兴味索然。然而在自然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试着用科学的思维理性的分析古诗词,从新角度阅读,推陈出新,让研读古韵变得更有一番风味来。
  一、生态学鉴赏
  晚清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下的红色花瓣怎么会化作春泥的?用生态学物质循环的原理解释,植物的遗体残骸有机物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还回无机环境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词作品《归园田居》。
  诗人精心养护的豆苗,反而不如野生的草长得茂盛,这体现了生态学群落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一词。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野草比豆苗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蛙的叫声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中的物理信息,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求偶交配,利于种群的繁衍。而蛙种群的繁盛,也使得其捕食关系中的对象,害虫的数量减少,而水稻最终得以丰产,这也是食物链中体现的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二、动物生理学鉴赏
  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用动物生理学分析,萤火虫腹部后端细胞内的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被激活,并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发出荧光,是化学能向光能的转变。
  三、植物生理学鉴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为什么山间的桃花比“人间”晚呢?用植物生理学解释就是,温度作为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开花周期。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是植物向光性的表现,因为植物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又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所以植物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
  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种下的禾苗好好的长在土里,为什么还要锄地?不怕“伤其筋骨”?原来“锄禾”是为了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有利于根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主动运输吸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朝诗人黄巢的《菊花》。为什么别的白花都在九月前的春夏就开放了,而菊花要到九月以后才開放呢?因为菊花属于“短日植物”,其临界日长15小时,也就是说每天日照时间短于它的临界日长才开花,而长于就不开花。这样的日照条件,在我国也就是秋天了。
  四、动物行为学鉴赏
  清朝秦应阳的《飞蛾》一诗“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是常被人们引申为“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名句。然而这实际是飞蛾的趋光性,趋性是动物的一种先天性行为。飞蛾扑的不是火,而是光,因此现代人不用火用灯照明,飞蛾依然会扑向光源。
  五、发酵工程鉴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用微生物发酵工程解释,葡萄果酒的生物学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将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催化下,转变成酒精(乙醇C2H5OH)和二氧化碳(CO2)的反应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生存智慧。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纷繁精彩的学科,可以涉及数学、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自然科学大综合。而生物学与文学艺术的渊源,古人比我们有了更早的感悟。多少传世佳句和千古名篇都是对生物学现象的描述和提炼。
  因此,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不同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去对古诗词欣赏和研读,不仅让文科生在古诗里领略到了诗情画意,让理科生也一样能在古诗里找到科学论据,才是对先人智慧的敬重和传承。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我国人口百分之七十是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是首要的一个问题,更是我国深化改革以及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然而这个人口最多的
内容摘要:将叙事学理论与报告文学批评相结合,对于分析报告文学有很大的意义。本文运用叙事文学理论,从叙事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伦理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叶多多的报告文学《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关键词:叙事话语 叙事结构 叙事伦理  新世纪以来,在报告文学批评界,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分析报告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叙事学分析方式对于拓展当前这种纪实性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叙事学大师热奈特将叙事主义分
【摘要】密山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从2002年至今已经有十年之久,工程的实施给我市带来的效益有目共睹,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工程运作过程中,也呈现出了问题和困惑,从本人参与退耕还林工作角度,对本市退耕还林做以如下调查。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   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
小说中的妇女主任张开凤,颠覆了我心目中固有的传统妇女主任的形象。她贤慧、善良、孝顺、实诚、敬业、担当、隐忍,不空洞,不讲大话空话。作者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农村妇女主任
【摘要】近年来,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仍存在不按规程进行伐区调查设计和伐区作业等违规、违法采伐林木问题,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森林采伐工作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森林采伐合理化的發展策略。  【关键词】森林采伐;现状;发展;策略  0.引言  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出台以及林权制度的不断改革推进,林木的经济价值越发凸显,群众对林木栽植、使用、销售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林业部门在森林采伐管理过程中
内容摘要:鲁迅在《祝福》中三次描写到了祥林嫂的外貌形态,这三次外貌描写暗含了事情发展的三个时间节点,同时也代表了祥林嫂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本文就将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入手进行人物形象再解读,从人生状态、劳动能力和精神状况等方面分析其貌相背后的“生死存亡”。  关键词:祥林嫂 形象分析  一、文中的三次肖像描写顺序调整  鲁迅在《祝福》这篇小说当中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我”回到多年未归的鲁镇后遇到
内容摘要:元宵节的时候重读了三首关于元宵节的诗词。通篇不言情,却处处言情,耐人寻味。  关键词:元宵节 经典诗词 解读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印象比较深的几句有: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第一句浪漫、唯美。  第二句大气、壮美。  第三句简直千回百折、有余音绕梁之美。  因为青春、爱情总
本文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电视文艺的元素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它将诉诸人们听觉的时间艺术和诉诸人们视觉的空间艺术综合起来,形成了多种艺术元素的兼容,形成了多种艺术元素构成整体的电视艺术。但因为
【摘要】本文论述了为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和提出森林培育的有效途径,为今后森林经营提出有效办法。  【关键词】森林经营;培育;分类经营;森林更新;采伐強度  要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加强森林的培育,而培育方式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要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确定合理的采伐强度和有效的更新方式。  1.实施分类经营  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森林经营,主观上仍然是以生产木材为主,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