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研讨和实践的热点,这一方向汇聚了不少观点和实践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由于中高考的压力依然不小,有些老师片面的认为,提高有效性就是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戏称为“讲授短平快,练习快准狠。”甚至于有些地方由教研员老师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45分钟的一节课讲授不能超过20分,但是知识点的传授要求不能降低,要时时清、堂堂清。
我认为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达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高中阶段的继续学习或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积累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三是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培养化学科学素养这个核心
新课改实施后,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新编教材除了对有些知识进行了大量删减,有关概念的表述也不要求十分严谨,采取了“模糊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性要求的弱化:科学性一直是理科教学的生命线,既然化学素养中的基础层次的“概念”不能再抠字眼或咬文嚼字地教,就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中间层次的“观念”,进而带动最高层次的“理念(或思想)”的培养,即“不能教教材,而应用教材教”。于是在备课中我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素材,不失时机的进行观念教学的尝试。比如在教“化学变化”时,我将新老教材的两种概念的表述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大家一起讨论差异之处。然后介绍太阳燃烧、核反应等课本并未涉及的变化类型,最终大家一致认同新教材的表述比较科学:在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经过这样处理,有利于破除狭隘的“二元论”理念,形成科学的变化观。再比如新教材中p192第10题要学生设计实验说明盐酸中那哪种微粒是石蕊变红?(此类探究题在近几年的中考卷中反复出现)这种探究的本意不错,但容易将片面的定性的结论当做合理的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其实这种观念不值一驳: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难道就没有氢离子了吗?这些溶液怎么不能使石蕊变红呢?所以这种僵化的变化观是有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就提前引入了“氢离子浓度”这样的模糊概念,给出了定量的变化观:只有当氢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变色。实践表明,学生并没有难以接受,相反可以加深对变化的定量条件的理解,同时也为初高中的内容衔接做了适当的铺垫。
二、围绕实验探究主线
毋庸置疑,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更是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该围绕实验探究展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教师不仅仍然沿用“黑板实验”代替“真实实验”这种陋习,仍然用“纸笔探究”替代“实验探究”外,有些青年教师更是异化为将能做的实验用视频或课件播放的形式展示一下,美其名曰“让学生看的更清楚”!好在我校生源基础较好,课改的推进没有人为干扰。于是我在教改中真正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开足实验
新教材中初中演示实验共有 80个左右(当然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也不大折扣的开出来),除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因条件限制改为播放视频外,我都做了。除此之外,根据授课需要我还补充了某些实验。比如为了讲明熟石灰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我就用新制的熟石灰配成溶液,盛放在密闭的试管中,底部加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部的石灰水变浑浊,冷却后又变为澄清。效果出奇的好!再比如为了弥补因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的缺失而造成的遗憾,我补充做了用氢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我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2、做好实验
怎样将精心准备的实验做好也是有讲究的。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我有时会叫后面的学生凑经讲台观看或者来回巡视;公开课时一般都用实物投影仪放大。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不要只做个观众,我经常会让一两个同学上台合作完成实验,其余同学参与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共同探究的目的。同样实验课我也是认真备课,课前和实验员老师共同检查仪器、药品等,实验开始后一直巡视检查、耐心指导、及时答疑,较好地起到了新课改所赋予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
3、用好实验
实验带给学生的不应只有感官记忆,应该发挥其引领探究的作用。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实验精心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比如教材中并没有讨论如何证明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但却有“氢氧化钠露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表述。我先准备了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然后倒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盖紧振荡。当学生看到迅速变瘪的塑料瓶露出惊讶的表情后,我就不失时机的提出这种验证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同学们还能不能设计出类似的实验?讨论后我问这种方法严密吗?又是积极地讨论得出了要做对比实验(排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的影响因素)的方案。紧接着我又跟进了两个问题:能不能用化学方法加以证明呢?如何检验是不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这样的连环提问就大大提升了实验的品味,让学生从机械的背记实验现象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
总之,在一节课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教学后记、写反思日记、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故事、感悟、案例)及经验论文等也是另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再提高的形式。如在教学后记中可以记载,我今天最成功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怎样达成的?我是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等等。
我认为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达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高中阶段的继续学习或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积累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三是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培养化学科学素养这个核心
新课改实施后,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新编教材除了对有些知识进行了大量删减,有关概念的表述也不要求十分严谨,采取了“模糊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性要求的弱化:科学性一直是理科教学的生命线,既然化学素养中的基础层次的“概念”不能再抠字眼或咬文嚼字地教,就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中间层次的“观念”,进而带动最高层次的“理念(或思想)”的培养,即“不能教教材,而应用教材教”。于是在备课中我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素材,不失时机的进行观念教学的尝试。比如在教“化学变化”时,我将新老教材的两种概念的表述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大家一起讨论差异之处。然后介绍太阳燃烧、核反应等课本并未涉及的变化类型,最终大家一致认同新教材的表述比较科学:在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经过这样处理,有利于破除狭隘的“二元论”理念,形成科学的变化观。再比如新教材中p192第10题要学生设计实验说明盐酸中那哪种微粒是石蕊变红?(此类探究题在近几年的中考卷中反复出现)这种探究的本意不错,但容易将片面的定性的结论当做合理的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其实这种观念不值一驳: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难道就没有氢离子了吗?这些溶液怎么不能使石蕊变红呢?所以这种僵化的变化观是有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就提前引入了“氢离子浓度”这样的模糊概念,给出了定量的变化观:只有当氢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变色。实践表明,学生并没有难以接受,相反可以加深对变化的定量条件的理解,同时也为初高中的内容衔接做了适当的铺垫。
二、围绕实验探究主线
毋庸置疑,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更是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该围绕实验探究展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教师不仅仍然沿用“黑板实验”代替“真实实验”这种陋习,仍然用“纸笔探究”替代“实验探究”外,有些青年教师更是异化为将能做的实验用视频或课件播放的形式展示一下,美其名曰“让学生看的更清楚”!好在我校生源基础较好,课改的推进没有人为干扰。于是我在教改中真正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开足实验
新教材中初中演示实验共有 80个左右(当然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也不大折扣的开出来),除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因条件限制改为播放视频外,我都做了。除此之外,根据授课需要我还补充了某些实验。比如为了讲明熟石灰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我就用新制的熟石灰配成溶液,盛放在密闭的试管中,底部加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部的石灰水变浑浊,冷却后又变为澄清。效果出奇的好!再比如为了弥补因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的缺失而造成的遗憾,我补充做了用氢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我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2、做好实验
怎样将精心准备的实验做好也是有讲究的。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我有时会叫后面的学生凑经讲台观看或者来回巡视;公开课时一般都用实物投影仪放大。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不要只做个观众,我经常会让一两个同学上台合作完成实验,其余同学参与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共同探究的目的。同样实验课我也是认真备课,课前和实验员老师共同检查仪器、药品等,实验开始后一直巡视检查、耐心指导、及时答疑,较好地起到了新课改所赋予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
3、用好实验
实验带给学生的不应只有感官记忆,应该发挥其引领探究的作用。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实验精心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比如教材中并没有讨论如何证明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但却有“氢氧化钠露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表述。我先准备了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然后倒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盖紧振荡。当学生看到迅速变瘪的塑料瓶露出惊讶的表情后,我就不失时机的提出这种验证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同学们还能不能设计出类似的实验?讨论后我问这种方法严密吗?又是积极地讨论得出了要做对比实验(排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的影响因素)的方案。紧接着我又跟进了两个问题:能不能用化学方法加以证明呢?如何检验是不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这样的连环提问就大大提升了实验的品味,让学生从机械的背记实验现象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
总之,在一节课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教学后记、写反思日记、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故事、感悟、案例)及经验论文等也是另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再提高的形式。如在教学后记中可以记载,我今天最成功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怎样达成的?我是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