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生存哲学,也是典型的“真小人”人生观。它属于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自古以来,被历代“真小人”领袖们信奉践行。但是,真小人的克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超级真小人。一生不吃亏的曹操做梦也没料到,辛辛苦苦忙了大半辈子打下的天下,却白白给他人做了嫁衣。
为什么司马家族会终结曹魏天下,成为曹氏家族的克星?这要从曹操哲学对司马懿的影响说起。
司马懿的出山,与诸葛亮不同,他不是被请出来的,而是被逼出来的。刘备三请诸葛亮,曹操两逼司马懿。由此可见刘备与曹操的两种为人,也可见司马懿并非心悦诚服地想辅佐曹操,曹操胁迫司马懿“从了”自己。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出处,但是他行事没有道德的底线,把人才仅仅视为一种道具,从徐庶到许攸,由杨修至司马懿,只要是人才,都会得到曹操重用,但是,这些人才的命运也随着曹公的需要而跌宕起伏,甚至稀里糊涂地付出生命。救命恩人吕伯奢,无罪被斩的押粮官,用完就杀的许攸,“死在梦中”的侍者,恃才放旷的杨修,他们死不瞑目,纷纷成为曹操践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无理牺牲品。
许攸与杨修之死,司马懿或有所耳闻或看在眼里,一定会在心中激起强烈反应,虽然他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但曹公可从不可靠——大概才是刚出道的司马懿最最真实的心语。
司马懿在曹操身边,从“文学掾”一直做到“丞相主薄”,也就是“文联办事员”到“国务院秘书长”。耳濡目染如同言传身教,不能不在这个正在奠定人生观的年轻人心上打下深深烙印,“聪亮明允”的他一旦信奉起主公的生存哲学来,则青出于蓝胜于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成为同僚对他的公认评价。
曹操晚年,三分天下已成定局,他手下的智囊不是夭亡,就是退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此时的司马懿,不时冒出高人一筹的谋略,经天纬地之才挡都挡不住。曹操实行的“军屯”创举就是司马懿的主意。这永久性地解决了军队的吃饭问题。再如魏吴联手围剿关羽之计,也始自司马懿。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吓得曹操直想迁都逃走,是司马懿看出关羽的软肋,力阻曹操退却,联动孙权施以合围,最后斩杀关羽。
这是晚年曹操取得的最后一次军事胜利,司马懿担当了“总策划”的角色。曹操早就应该看出,这个“总策划”的风格和自己如出一辙,但司马懿的利用价值远远大过腐儒许攸与杨修,新老交替的曹家正用得上,操杀之不得。
临终前的曹操,对长子曹丕道出对司马懿的评价,以及用与防的矛盾心情。“刚断英特,聪亮明允”是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则是“难眩以伪”。
延伸开来,就是“此人城府太深、野心太大、心机太多、手段太毒。”——这岂不正是曹操的克隆吗?晚年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和自己一样,不是一个甘为臣下的人,但是犹如后来“唐太宗提醒儿子提防武则天”一样,始作俑者,其实正是他们自己。正是他们利用并开启了“潘多拉之盒”,才给后代埋下隐患。
曹丕废汉自立为帝后,虽然其父叮咛言犹在耳,但对“老师”司马懿还是重用有加,曹丕之后的曹睿曹芳阶段,已经达到不用司马懿就玩不转的地步。待到司马懿率领两个儿子发动政变时,曹家皇室业已无还手之力。
司马懿的成功,除了其经天纬地之才,就是因为沿用了曹操的生存哲学——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以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生存哲学而论,可以说,司马懿是曹操的“升级版”。
而司马懿与他的军事对手诸葛亮的最大不同,也正是生存哲学的差距。诸葛亮学的是为臣之道,而司马懿谙习的是帝王之道。
《三国演义》讲述,司马懿临死前,嘱咐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这段描述,表明司马懿临死都无二心,却似对司马懿的美化,即便有之,也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以司马懿的野心,决不会甘心“位极人臣”而已,司马氏以晋代魏,绝非儿孙之力所能及。真正奠定以晋代魏“主旋律”的,正是司马懿发动的那场政变。
所以,司马懿临死时对两个儿子说的“私房话”,一定少不了“帝王之道”的授予——走自己的路,握最高的权,让大臣们说去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出曹操哲学的司马家族上上下下更加信奉“真小人”生存哲学——轻视信义,只重实力。接下来的“司马二代”在把握最高权力上比老爹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到“司马三代”,魏国君臣已经只认晋王,不认魏帝了。
曹魏的末代时光,“真小人”历史大轮回。曹操的孙子曹奂领教了什么叫做“超级真小人”,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用逼他下跪禅位的方式来“反哺”,曹爷爷的“真小人”行径被司马孙子生生又演绎了一番!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反治,岂非虎狼一般的血淋淋!
乌贼的最大本事是“喷墨”,乌贼的“墨汁”里含有毒素,谁的“墨汁”多,就愈显谁强大。曹魏之司马家族正可谓一代更比一代毒、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三代乌贼”。
“三代乌贼”司马氏,学习曹操好榜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终于克死了曹操的后代,克掉了曹家天下。“真小人”的精神领袖曹操若在天有灵,会不会对司马氏的作为大加叹服,又会不会对自己人生观的负面影响有所悔悟呢?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此人生观的发明人曹孟德,成全了贼臣、坑了自己的子孙,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亦哀哉!
为什么司马家族会终结曹魏天下,成为曹氏家族的克星?这要从曹操哲学对司马懿的影响说起。
司马懿的出山,与诸葛亮不同,他不是被请出来的,而是被逼出来的。刘备三请诸葛亮,曹操两逼司马懿。由此可见刘备与曹操的两种为人,也可见司马懿并非心悦诚服地想辅佐曹操,曹操胁迫司马懿“从了”自己。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出处,但是他行事没有道德的底线,把人才仅仅视为一种道具,从徐庶到许攸,由杨修至司马懿,只要是人才,都会得到曹操重用,但是,这些人才的命运也随着曹公的需要而跌宕起伏,甚至稀里糊涂地付出生命。救命恩人吕伯奢,无罪被斩的押粮官,用完就杀的许攸,“死在梦中”的侍者,恃才放旷的杨修,他们死不瞑目,纷纷成为曹操践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无理牺牲品。
许攸与杨修之死,司马懿或有所耳闻或看在眼里,一定会在心中激起强烈反应,虽然他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但曹公可从不可靠——大概才是刚出道的司马懿最最真实的心语。
司马懿在曹操身边,从“文学掾”一直做到“丞相主薄”,也就是“文联办事员”到“国务院秘书长”。耳濡目染如同言传身教,不能不在这个正在奠定人生观的年轻人心上打下深深烙印,“聪亮明允”的他一旦信奉起主公的生存哲学来,则青出于蓝胜于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成为同僚对他的公认评价。
曹操晚年,三分天下已成定局,他手下的智囊不是夭亡,就是退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此时的司马懿,不时冒出高人一筹的谋略,经天纬地之才挡都挡不住。曹操实行的“军屯”创举就是司马懿的主意。这永久性地解决了军队的吃饭问题。再如魏吴联手围剿关羽之计,也始自司马懿。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吓得曹操直想迁都逃走,是司马懿看出关羽的软肋,力阻曹操退却,联动孙权施以合围,最后斩杀关羽。
这是晚年曹操取得的最后一次军事胜利,司马懿担当了“总策划”的角色。曹操早就应该看出,这个“总策划”的风格和自己如出一辙,但司马懿的利用价值远远大过腐儒许攸与杨修,新老交替的曹家正用得上,操杀之不得。
临终前的曹操,对长子曹丕道出对司马懿的评价,以及用与防的矛盾心情。“刚断英特,聪亮明允”是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则是“难眩以伪”。
延伸开来,就是“此人城府太深、野心太大、心机太多、手段太毒。”——这岂不正是曹操的克隆吗?晚年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和自己一样,不是一个甘为臣下的人,但是犹如后来“唐太宗提醒儿子提防武则天”一样,始作俑者,其实正是他们自己。正是他们利用并开启了“潘多拉之盒”,才给后代埋下隐患。
曹丕废汉自立为帝后,虽然其父叮咛言犹在耳,但对“老师”司马懿还是重用有加,曹丕之后的曹睿曹芳阶段,已经达到不用司马懿就玩不转的地步。待到司马懿率领两个儿子发动政变时,曹家皇室业已无还手之力。
司马懿的成功,除了其经天纬地之才,就是因为沿用了曹操的生存哲学——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以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生存哲学而论,可以说,司马懿是曹操的“升级版”。
而司马懿与他的军事对手诸葛亮的最大不同,也正是生存哲学的差距。诸葛亮学的是为臣之道,而司马懿谙习的是帝王之道。
《三国演义》讲述,司马懿临死前,嘱咐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这段描述,表明司马懿临死都无二心,却似对司马懿的美化,即便有之,也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以司马懿的野心,决不会甘心“位极人臣”而已,司马氏以晋代魏,绝非儿孙之力所能及。真正奠定以晋代魏“主旋律”的,正是司马懿发动的那场政变。
所以,司马懿临死时对两个儿子说的“私房话”,一定少不了“帝王之道”的授予——走自己的路,握最高的权,让大臣们说去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出曹操哲学的司马家族上上下下更加信奉“真小人”生存哲学——轻视信义,只重实力。接下来的“司马二代”在把握最高权力上比老爹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到“司马三代”,魏国君臣已经只认晋王,不认魏帝了。
曹魏的末代时光,“真小人”历史大轮回。曹操的孙子曹奂领教了什么叫做“超级真小人”,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用逼他下跪禅位的方式来“反哺”,曹爷爷的“真小人”行径被司马孙子生生又演绎了一番!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反治,岂非虎狼一般的血淋淋!
乌贼的最大本事是“喷墨”,乌贼的“墨汁”里含有毒素,谁的“墨汁”多,就愈显谁强大。曹魏之司马家族正可谓一代更比一代毒、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三代乌贼”。
“三代乌贼”司马氏,学习曹操好榜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终于克死了曹操的后代,克掉了曹家天下。“真小人”的精神领袖曹操若在天有灵,会不会对司马氏的作为大加叹服,又会不会对自己人生观的负面影响有所悔悟呢?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此人生观的发明人曹孟德,成全了贼臣、坑了自己的子孙,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亦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