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帝王梦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_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中叶的东西方,天崩地裂,风云激荡,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了英雄的时代。中国的李自成(1606-1645)和英国的克伦威尔(1599-1658)拔剑而起,几乎同时与腐朽贪酷的专制王朝展开了殊死搏杀,各自成就了一番惊天伟业。但历史的讽刺在于,无论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还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克伦威尔,他们历经艰苦卓绝的流血奋斗,好不容易才把可恨的皇帝送上黄泉路,而自己转身就迫不及待地坐上那把血迹未干的君王宝座。中英两国人民的痛苦挣扎和艰苦努力,只换来专制王权的再次复辟。
  这两个失败的英雄,留给后世的都是褒贬不一的名声。然而,他们又带给中英两国截然不同的“革命”结果:李自成“革”了明王朝的命,在崇祯之后进入中原的满清,却仍然延续了明王朝的政治体制;而英国则以一种全新的制度“革”了君主专制的命,逐渐过渡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当李自成轰轰烈烈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演变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暴易暴的怪圈式循环时,克伦威尔则带领英国步入了波浪式上升的发展轨道。17世纪中叶成为中英两国分道扬镳的十字路口,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焕然一新,成为人类社会近代化历程中的领跑者,而历经明末巨变的中国,却在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并最终被后来居上的英国用炮舰轰开脆弱的国门。
  时来天地皆同力
  公元1644年3月19日,巍峨雄壮的北京城骤雪初晴,江山如画。零星的炮声渐次停息,滚滚的浓烟正慢慢散去。在李自成大军摧枯拉朽的凌厉攻势下,北京城终于被一举拿下。农民军战士青衣白甲,背负弓刀,迈着铿锵的步伐举行雄壮的入城仪式。老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大顺军入城,家家门前摆设香案,恭顺地上书“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在农民军沿街传示秋毫无犯后,城中居民人心大定,惊惧之心烟消云散,纷纷用黄纸或红纸写上“顺民”二字,往帽子上一贴就出门四处奔走,泰然若素。
  正午时分,紫禁城承天门(今天安门)外忽然鼓乐大作,人声鼎沸,旌旗遮天。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戴着毡笠,身穿淡青色箭衣,骑着高头大马,在牛金星、刘宗敏和数百精骑的护卫下,一路踌躇满志地驰奔而来。一行人来到红墙黄瓦、雄壮庄严的承天门前,一骑当先的李自成面带矜持的微笑,顾盼群雄。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漂亮完胜,也是一次自信十足的精神宣誓。他从箭袋里沉着地抽出一支利箭来,弯弓如月,当着众人的面指着不远处高悬的“承天之门”匾额,斩钉截铁地朗声道:“如能安定天下,则一箭射中四字中心!”言毕一箭飞射而去,正中“天”字之下,位置稍偏,未能射到正中。这可不是个好兆头。众人一时面面相觑,不知说何是好。极善于拍马奉承的牛金星灵机一动,立即大声拱手相贺:“中其下,当中分天下!”李自成听了十分满意,仰天大笑,扬长而去。
  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国,1644年,同样是克伦威尔锋芒毕露一鸣惊人的幸运之年。在马斯顿草原上一场决定英国命运的大会战中,克伦威尔率领“新模范军”和国王查理一世领导的王军展开殊死搏杀,这是一次决定双方命运的生死豪赌。
  1644年7月2日下午5时,战斗打响了。双方进行猛烈炮击, 呼啸的炮火把整个天空都映红了。 7时许,炮声渐渐稀落, 硝烟和大雾弥漫着草原, 这正是攻击的最好时机。克伦威尔当机立断,率骑兵急速冲向敌人阵地,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此战歼敌3000余人,俘敌1600余人,缴获大炮16门。战后,一向沉稳的克伦威尔也不禁兴奋地写道:“我们击溃了鲁伯特亲王的全部骑兵。上帝安排我们对他们无情砍杀, 势如刈草。接着我们的骑兵进攻敌人的步兵, 横扫敌军如卷席。我相信敌军的人中, 有人无以生还。胜利的光荣全属于上帝。”
  这是一场改变英国命运的伟大战争。国会军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使这次战役永载史册,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谁也无法想像,45岁的克伦威尔,这位一举扭转乾坤的最耀眼的英雄,仅仅是两年前才参加国会军的一名“新兵”。 这位半路从军的穷乡绅既没有读过军校, 也未曾受过专门军事训练, 然而竟在马斯顿草原大战中表现出如此神奇而杰出的军事天赋,连一位当时参战的苏格兰将领也不禁惊叹道“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作战艺术”。
  1644年,幸运女神同时眷顾了东西方这两位揭竿而起的造反者。这一年,他们都是光芒万丈的领袖,都是万众瞩目的“救星”。随之而来的革命风潮惊天动地。李自成率领他的大顺农民军一鼓作气打进北京城,众叛亲离的崇祯皇帝在凄风苦雨之中吊死在煤山,明朝中央政权被推翻。历史惊人地相似,崇祯帝自缢仅5年后,1649年1月30日下午,遥远的大西洋岛国英格兰,在克伦威尔的主导下,英国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罪名,将国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倒霉的查理一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经过议会和民众审判并被处死的国王。无论是崇祯皇帝主动将绞索套向自己的脖子,还是查理被迫将头伸向断头台,都无疑如同晴空霹雳一般震憾了整个世界。因为将东西方这两位大国君主送上黄泉路的人,一位原本只是安份守己的贫苦驿卒,另一位则是经营着农庄的英国乡绅。
  没有人会怀疑,李自成和克伦威尔都将创造崭新的历史。
  运去英雄不自由
  历史风云波诡云谲,变化万端,无论谁也想象不出,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生前身后的命运,竟然会发生那样翻天覆地的逆转。三百六十六年前那个甲申之年,更是风云突变,令人瞠目结舌。
  翻开一部中国历史,1644年也许是空前绝后的最奇特、最复杂的一年。这一年,在西安、沈阳、北京、成都四地,分别有四个不同的年号:“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西大顺元年”。这一年,中国有四个皇帝:李自成、顺治(其实是多尔衮)、崇祯、张献忠。
  胜利来得太快,以至于连李自成自己都恍然如梦。明朝就如一棵高耸入云的参天巨树,李自成挥斧运斤,汗流如雨,早已砍得筋疲力尽,想不到这棵巍峨的巨树竟然在不经意的一击之间轰然倒地,这实在是令他措手不及,昏昏然不知所以。当他带领那帮从血泊里爬出来的泥腿子们,扛着大刀长矛雄纠纠气昂昂地挺进北京城时,无法想像他们内心澎湃着怎样的激动和不安?
  然而四十天,仅仅短短的四十天时间,事情就起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以至于直到今天, 在中国民间仍然流传有“李自成进北京——天天过年”的说法。一进京城, 农民军亲眼目睹皇家的豪华富贵, 在最初几天装模作样的自我约束之后,大顺军开始争先恐后极尽享乐腐化之能事,他们忙着拷掠明官,追赃索饷,四处抄家,搜索金银。李自成手下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几十万将士在京城享乐,丞相牛金星天天忙着率领文武百官演练李自成的“登极大典”,仅派降将唐通率几千兵丁去接管山海关……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一旦失去有利时机,必将铸成不可挽回的千古大错。当李自成自以为吴三桂势必传檄而定、献关纳降时,山海关风云突变,吴三桂降而复叛。至此,李自成大梦方醒,被迫东征。而李自成下达出征命令之时,大顺军战士已经是“俱珍宝盈橐、金钏累累满臂”了。大顺军撤出北京之际,北京市民奋起截杀,大顺军四面受敌。四十天前人们夹道相迎的“义军”,四十天后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之后李自成的一溃千里实在是无人能估计得到。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眼看吴军渐渐不支,谁知吴三桂掉头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夹击李自成,大顺军顿成强弩之末,全军大败。4月26日李自成逃回京城,仅三万余人,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兵败如山倒,在一路惊惶失措的溃逃之中,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先后被俘。仓皇中,李自成迫使他的三个妃子投江自尽。
  1645年5月,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的李家铺,李自成又被清军追上。护卫李自成的卫兵人困马乏、士气沮丧,身边最后的20来名溃卒也被冲散。李自成单枪匹马逃走,时逢大雨,山高路滑,他牵着马独自艰难地步行至九宫山西麓的牛迹岭下,正好遇上乡勇头目程九伯带人穷追而来。叱咤风云威震万方的李自成此刻只好和一个小小的乡勇程九伯奋力搏杀,辗转扭打于泥泞之中。李自成身经百战,程九伯哪里是对手,被打翻在地。程九伯狂呼“救命!”,他的外甥闻讯飞奔而来,急提手中铁铲朝李自成脑袋猛力一铲,李自成顿时脑浆迸裂,倒地毙命,时年仅39岁。这样一位转战十余年、明王朝“万金之赏莫能购,十道之师莫能征”的杰出农民起义领袖,竟在楚赣之交的万山丛中如此窝囊地死去,真是匪夷所思。
  李自成牺牲后,暴尸荒野,几位朱姓农民不忍睹此惨状,依照当地穷家小户的风俗习惯,用两口薄石板水缸对接起来,当作棺材,就地挖坑,将他的尸体草草埋葬在山里朱寨寨墙外叫黄株包的小山丘上。石棺上掩盖着黄土与乱石,长着荒草。300多年中,没有人整修坟墓,任其经历风雨,阅尽人世沧桑。
  弑君者的下场
  1653年12月16日,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职仪式在伦敦市政厅举行,市政厅里挤满了社会各界的头面人物。克伦威尔坐在正中间的椅子上,显得踌躇满志,神态庄严。伦敦市长宣布:奥列弗·克伦威尔将军就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在士兵的欢呼声中,克伦威尔成了英国的最高统治者。
  然而,英国议会很快发现,国王被砍掉脑袋后,他们却又要面对一个比国王更难对付的对手,因为,新的游戏规则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而且,克伦威尔比查理一世走得更远。他们手中却再也没有可以对抗这个对手的王牌了。
  这位无冕之王维持统治的唯一支柱是军队,作为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曾经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历史的大变局注定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英国革命产生了一个意外的结局: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以另一个人的专制结束。革命推翻了一个旧体制,却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新体制。
  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军事、外交大权都抓在自己手里,成为无冕之王,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国务委员会的四十一名委员全部是他的亲信,为保持稳定,克伦威尔干脆把全国划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各由一位少将担任行政长官,订了护国主制度。
  在消灭了国王的英吉利共和国里,憎恨国王专制暴政的英国人民突然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专制独裁的清教徒掌权的国家里。然而,再强悍的独裁者也敌不过时间这个对手。1658年,令人胆寒的克伦威尔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了。在临死之前,克伦威尔仍不忘临终托孤,遗命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事与愿违,克伦威尔刚一咽气,他创立的英吉利共和国就出现了乱象。
  克伦威尔的儿子虽然坐上了父亲的“护国公”二世宝座,但是他寸功未建,也实在不是一个治国之才,桀骜不驯的军中将领没人买他的账,国家政权落到了你争我斗的高级军官手中。于是,失去了强人统治的英吉利共和国很快陷入混乱之中。
  军队和议会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想起了流亡在法国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而这位查理也抓住全国久乱思治的大好时机,他发布了《布列达宣言》,宣布除了“弑君犯”之外,其他乱党一概不予追究,并允诺恢复议会的传统权力,给英国带来秩序和稳定。这样重新赢得了国内的支持。于是,议会通过议案,查理于1660年重登大宝,这就是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仅仅活了11年的英吉利共和国就这样走进了历史。
  查理二世对克伦威尔当年的杀父之仇恨得咬牙切齿,一登上王位就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下令把护国公克伦威尔已经腐烂了的尸体从墓地里挖掘出来,并命人拖着它穿过伦敦城。然后,遗体被送到了处决犯人的泰伯恩行刑场,被吊在绞刑架上示众,然后克伦威尔遗体的头颅被整个砍了下来,挑在长矛尖上游街示众,而尸身则被扔进了坑里草草掩埋。伟大的护国公从此和前国王查理一世一样身首分离。王党分子最后把克伦威尔的脑袋钉在了审判查理一世的威斯敏斯特厅里示众。它在上面一待就是25年,后来一场风暴把它刮了下来。不过,后来他的头颅不知怎么流落民间,竟成了私人收藏品,并且一度如泥牛沉海,被颇懂生意经的英国人拿去作了古董辗转贩卖。
  18世纪后期,罗塞尔家庭开办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并且把克伦威尔的头颅当成了中心物品。1814年,一个名叫约西亚·亨利·威尔金森的人花了230英镑买下了这颗头颅,并开始抱着它到处炫耀。直到三百年后的1960年,克伦威尔的头颅才离开了聚会上的巡回展览,由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的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收得,埋葬在牛津地区的一座小教堂之旁,一颗流浪的灵魂总算有了一片栖身之地。
  鲜花与粪土同在
  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的命运无疑最终皆以悲剧收场。尽管历史上悲剧性人物数不胜数,但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的悲剧命运却令人心情无法平静:在世界处于深刻变化的17世纪,他们都怀着解救人民痛苦的真诚愿望,以超凡的天才和坚韧的意志,为打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然而在即将达到奋斗目标时,他们却在历史的拐角凋谢零落。
  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生前身后的毁誉褒贬,却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他们都是严于律己、高风亮节的道德楷模,又都是理想高远、意志坚定的英雄典范,他们为了苍生疾苦和民族进步而与旧世界进行殊死抗争,但是在接近胜利辉煌的刹那,他们同时成为扑火的飞蛾,留给后世无穷无尽的遗憾和惋惜。
  李自成还在世时对他的非议之声就已经开始了。汤若望是给古老中国带来先进西方科技的传教士。他历经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朝代,但显然他对李自成和农民军并无好感。他认为李自成的军事才能是毫无疑问的,但他无法理解李自成对大明王朝的“不忠不义”, 而且认定支配着李自成内心的主要成分,绝大多数是为了贪图尊荣富贵,和不见高尚的个人动机。基于此,汤若望对李自成登基时的情形还进行过这样绘声绘色的“艺术加工”:他每次要登上御坐时,就感到头痛与四肢沉重,而不得不自宝座上滑自地下,象猴子似的蹲踞在大殿下。为这样一个土皇帝,如此的一个地下宝座才是最合适的。
  而对于李自成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的说法:“在过短的时期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都使李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他认为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进京后首领们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导致失败。
  可怜李自成英雄一世,最终还是以反面教材而告终。
  从清教徒乡绅到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从受穷苦士兵爱戴的统帅到爱尔兰战场上的杀人魔王,从封建君主专制的坚定反对者到无冕之王,克伦威尔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他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颂扬他的人,将他视为一代英主,出将入相,不惟军功赫赫,政绩累累,而且功业标榜千秋,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不喜欢他的人,则将他视为弑君者、独裁者和野心家,视之为历史上最善谎言、最虚伪、最野心勃勃的坏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著的暴君之一。
  但不论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克伦威尔在英国这场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对此,即使克伦威尔的敌人或者怀疑者,也无法完全否认克伦威尔过人的胆识以及雄才大略。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终持敌视态度的克拉伦顿,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中似乎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勇敢的坏人,这个篡位者尽管罪恶滔天,应受到诅咒,打入地狱,但他仍有某些优点使这个时代的某些人对他加以称颂。他具有一种特别的通晓人的本性和脾味的本领,而且还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和令人敬佩的慎重其事和远见卓识,以及一种宽宏博大的坚定性。”
  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显然造就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此后,东西方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向:东方继续沿着它原来的轨迹进行封建王朝的循环,而西方则发生了一个质变,开始了更高层次上的历史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发展大势在那时已经埋下了伏笔。虽然经过清初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康熙至乾隆年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经济繁荣,而且它远远高于当时的西方经济水平,但其促使经济发展的内在新生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同西方是无法相比的。东西方的差距在这里完成了它的启动。
其他文献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今人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就连孔夫子也曾站在江河之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历史宏论。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仔细想想,这话所蕴甚丰。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唐人常建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
期刊
自古江南出美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绍,一个有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宝地,得江南水乡之灵秀,育千古美女之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里曾经产出过美女西施、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才女唐琬、侠女秋瑾。人们把她们统称“五女”。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女才。她们,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至今还荡气回肠的故事与传说。    美女的沉鱼之姿    世人多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子的美丽,事实上这两句话说的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道”始见于西周金文,以“首”表音(古音“首”“道”相近)。“道”就是现在的路,其意义引申开来
期刊
顺应“风寒暑湿燥火”,与大自然齐步走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同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大自然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饮食还是穿衣服、体育锻炼等,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黄帝内经》说到一年四季有变化,人们的作息也要与之相适应。春天,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开始萌发,生机盎然。人
期刊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因为男儿的膝盖事关尊严、面子、人格等等,轻易是不能弯曲下跪的。  下跪这种身体语言,其含义就是臣服、恭敬、感恩戴德、伏低做小。中国历史上的礼仪要求见官磕头,磕头首先是需要下跪的。当然,下跪表示屈服、不平等,外国人也是这样看的,但却绝不是这样做的。当年受英国国王委派来华给乾隆皇帝祝寿的马嘎尔尼坚决拒绝给中国的乾隆皇帝下跪磕头,因此引出严重的外交纠纷。因为下跪磕头的问题,东
期刊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毫无疑问,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  自古文人多强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究竟哪类人最有骨气呢?请翻开历史认真地查一查,最有骨气的恐怕还
期刊
南易水,俗称雹河、瀑河,发源于狼牙山东麓,流经易县南部,经瀑河水库注入白洋淀。   历史上南易水曾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一条重要河流。战国时期这里是燕赵边界,南宋时再次成为宋辽边界,明时又是朱棣初起兵的战场,至今沿河仍留有多处遗迹。我们知道,燕文化是北方尤其是保定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南易水上的这些遗迹则是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燕文化的那种激越昂扬、慷慨悲壮的内涵。  送荆陉  
期刊
壹。  鸦片战争时,清军抓住几个英军俘虏,道光帝很是兴奋。审问时所提问题是:“尔国地方几许?英吉利到我回疆有无旱路?”英俘认为问题提得太过怪异,不好回答。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铁甲横洋,以整个世界为殖民对象,狂放不可一世。而作为“泱泱大国、煌煌天朝”之第一人,对世界之变浑然不觉,出语如稚子。道光帝的无知可笑映照出的正是清王朝的妄自尊大。但,历史演进,余绪未绝。曾有一个事情,也让我们盲目地“自
期刊
《史记·甘茂列传》记载,丞相甘茂对秦武王说:当年魏文侯命令乐羊伐中山国,这一仗打了三年才打胜。乐羊班师回朝,上书请功。魏文侯什么也没说,搬出来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这三年状告乐羊的谤书。乐羊一看,赶快向魏文侯说:“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甘茂引用这个故事是为自己即将出征韩国重镇宜阳打伏笔。这可谓甘茂引用历史为自己服务。甘茂奉秦武王之命攻取宜阳,宜阳作为韩国军事重镇,防守极为严密,甘茂深知这一仗
期刊
一部人类史,既是人类合作、互助的历史,又是人类冲突、对抗的历史。文化、文明、宗教形成之后,这种冲突提升到新层次即心灵或精神层次。人类文明或宗教冲突的历史说明,冲突与对抗既可以发生在跨文明或跨宗教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文明乃至同一宗教内部。在西方世界,文明冲突乃至十字军东征这样的宗教战争一再发生,反观中国文明或曰儒教文明虽也有“法难”或“教案”,然而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原因何在?  显然,这是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