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作为对教师教育行为失当现象的一种观念上的矫枉过正,“赏识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方式上的普遍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界的主流话语,且有“唯我独尊”的趋势。对体罚行为的口诛笔伐,使得“惩罚教育”逐渐被排挤到教师不敢靠近的雷池边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们班有两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学生:一个彭某、一个赵某。
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爱,孩子们无休止地要求,思想自私、行为放纵、习惯不良,几乎是现在孩子的一个通病。彭某和赵某也是如此。
彭某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在素描绘画方面有特长,思维活跃,我安排他负责班级的宣传工作。但他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特别爱说闲话,几乎没有哪一节课不说的。这既影响到了他自己的学习,又影响到了周围同学的学习。对于他的座位安排,我和班委也是绞尽脑汁,甚至想把他专门固定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最终没有这样做,这源于我一贯的“爱”的原则。多次苦口婆心的耐心劝说,数次与家长的倾心交流,甚至三番五次写心理分析,依然没有多大效果。我很烦恼甚或有点崩溃。宽容的爱被他看成了软弱可欺,不得已我只有重拾“惩罚”的武器。
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心理分析,不能有文句不通的語病,不能有错别字,在全班同学面前深刻反思。若有再犯,自己写出惩罚的措施,全班同学、科任老师和我三重监督。在巨大的政策攻心和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的威压下,他的思想渐渐发生转变,自律性比以前强了好多,专注于学业,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
正如任何民主社会都有惩罚措施一样,民主宽容的爱的教育也离不开惩罚。现在我们不是不需要惩罚,关键是需要巧妙而合理地使用惩罚,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惩罚。
赵某舍近求远来西安上学,平时学习比较认真,成绩一直不错。可是,期中考试退步明显,下滑比较厉害,甚至跌出班级前20名。通过我的侦查,发现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了网络小说,上课听讲的专注度差了,成绩也有了明显下滑。在班级里我没有点名对全班同学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也在他晚自习看小说时没收了他的小说,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在课堂上也看起了网络小说。化学老师将“罪证”交给了我,我火冒三丈,原来他所看的小说有些不健康的内容。我劈头盖脸地将赵某教训了一通,并在班会课上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立即给他的父母打电话,约定见面的时间……
这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赵某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有一次我又和赵某谈心,赵某比较委婉地谈到上次那次反思对自己心理的严重打击。其实,我也早早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这一次的教育显得简单粗暴了些,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我很矛盾,很纠结。
老师不能教会学生在惩戒中学会认识自己的过错,在过失中学会进步和发展吗?害怕伤害孩子,或许只会让孩子伤得更深。
教育离不开奖惩,酸甜苦辣本来就是生活的味道。奖励就像糖果一样爽口,能满足孩子积极心理的需要;惩罚就像一味苦药,有着根治病灶的疗效。宽容就像保健品,能养心静气,帮助人调整心态,不足之处就是疗程长,转化慢,基本不适用于急症;万一碰上了急诊病人用上宽容这味疗方,只可能贻误病情。医生要救死扶伤,就不能不硬起心肠,给病人下点猛药,避免病情蔓延。惩罚就是这味猛药,对控制痼疾很有疗效。
教育是需要惩罚的,但怎样惩罚才是对学生真正的教育呢?以爱为中心的惩罚教育,才是最理智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惩”而为“戒”,“戒”而为“育”,方是教育之道。
惩罚不同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体的伤害,是对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和人格权的侵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就是惩罚的魅力。惩罚不同于心罚,“讽刺、挖苦、冷落、揭短、孤立、奚落、使其出丑”等不能简单归于“心罚”。惩罚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也蕴涵教育转化的契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此时的道理会使他们刻骨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加以引导、激励,也许就能发掘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潜能。
作为对教师教育行为失当现象的一种观念上的矫枉过正,“赏识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方式上的普遍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界的主流话语,且有“唯我独尊”的趋势。对体罚行为的口诛笔伐,使得“惩罚教育”逐渐被排挤到教师不敢靠近的雷池边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们班有两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学生:一个彭某、一个赵某。
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爱,孩子们无休止地要求,思想自私、行为放纵、习惯不良,几乎是现在孩子的一个通病。彭某和赵某也是如此。
彭某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在素描绘画方面有特长,思维活跃,我安排他负责班级的宣传工作。但他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特别爱说闲话,几乎没有哪一节课不说的。这既影响到了他自己的学习,又影响到了周围同学的学习。对于他的座位安排,我和班委也是绞尽脑汁,甚至想把他专门固定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最终没有这样做,这源于我一贯的“爱”的原则。多次苦口婆心的耐心劝说,数次与家长的倾心交流,甚至三番五次写心理分析,依然没有多大效果。我很烦恼甚或有点崩溃。宽容的爱被他看成了软弱可欺,不得已我只有重拾“惩罚”的武器。
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心理分析,不能有文句不通的語病,不能有错别字,在全班同学面前深刻反思。若有再犯,自己写出惩罚的措施,全班同学、科任老师和我三重监督。在巨大的政策攻心和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的威压下,他的思想渐渐发生转变,自律性比以前强了好多,专注于学业,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
正如任何民主社会都有惩罚措施一样,民主宽容的爱的教育也离不开惩罚。现在我们不是不需要惩罚,关键是需要巧妙而合理地使用惩罚,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惩罚。
赵某舍近求远来西安上学,平时学习比较认真,成绩一直不错。可是,期中考试退步明显,下滑比较厉害,甚至跌出班级前20名。通过我的侦查,发现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了网络小说,上课听讲的专注度差了,成绩也有了明显下滑。在班级里我没有点名对全班同学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也在他晚自习看小说时没收了他的小说,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在课堂上也看起了网络小说。化学老师将“罪证”交给了我,我火冒三丈,原来他所看的小说有些不健康的内容。我劈头盖脸地将赵某教训了一通,并在班会课上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立即给他的父母打电话,约定见面的时间……
这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赵某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有一次我又和赵某谈心,赵某比较委婉地谈到上次那次反思对自己心理的严重打击。其实,我也早早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这一次的教育显得简单粗暴了些,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我很矛盾,很纠结。
老师不能教会学生在惩戒中学会认识自己的过错,在过失中学会进步和发展吗?害怕伤害孩子,或许只会让孩子伤得更深。
教育离不开奖惩,酸甜苦辣本来就是生活的味道。奖励就像糖果一样爽口,能满足孩子积极心理的需要;惩罚就像一味苦药,有着根治病灶的疗效。宽容就像保健品,能养心静气,帮助人调整心态,不足之处就是疗程长,转化慢,基本不适用于急症;万一碰上了急诊病人用上宽容这味疗方,只可能贻误病情。医生要救死扶伤,就不能不硬起心肠,给病人下点猛药,避免病情蔓延。惩罚就是这味猛药,对控制痼疾很有疗效。
教育是需要惩罚的,但怎样惩罚才是对学生真正的教育呢?以爱为中心的惩罚教育,才是最理智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惩”而为“戒”,“戒”而为“育”,方是教育之道。
惩罚不同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体的伤害,是对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和人格权的侵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就是惩罚的魅力。惩罚不同于心罚,“讽刺、挖苦、冷落、揭短、孤立、奚落、使其出丑”等不能简单归于“心罚”。惩罚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也蕴涵教育转化的契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此时的道理会使他们刻骨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加以引导、激励,也许就能发掘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