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己的科技文化大院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ne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秉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汤家河镇史庄村没有不知道史家大院的,更没有人不知道史秉材的。
  自掏腰包办书屋
  史家大院是63岁史秉材为史庄村农家书屋取的名字。大院位于史庄村的东头,建在院内的11间平房背靠一个占地8.5亩的大坑。说起大院的由来,恰与这大坑有着紧密的联系。
  早在1994年,靠小本生意赚了点钱的史秉材大胆承包了村内废置多年的垃圾坑,并在坑沿儿盖了11间厂房,多方筹资30万元,想靠养殖甲鱼、猪、鸡发家致富。然而,苦心经营了8年,他却赔了个精光。“史秉材,发了疯,30万元填大坑”——乡亲们的顺口溜刺痛了他,更令他深刻反思:自己只上过4年小学,没有文化,不懂技术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于是,史秉材萌生了建农民科技文化大院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引导乡亲们转换传统观念,加强文化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他和老伴节衣缩食过日子,几年中没添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为节省开支,他们自己动手拆旧建新,每天起早贪黑,一砖一瓦建起了这个大院。
  史秉材又四处求援,争取到市、县、镇三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2005年7月,农民科技文化大院正式落成,2007年纳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后,更名为“史家大院”。如今,这里已有各类图书1万余册,成为唐山市藏书最多的农家书屋。
  “史秉材没有钱,一切活动靠化缘。”史秉材深有感触地说,桌椅板凳、书架、投影仪等设备都是各部门赠送的,专家们讲课都是义务的,没有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支持,他无论有多大的激情也是干不好的。在史秉材的努力下,他的书屋在2013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让“书“流动起来
  这个农家书屋充分利用了院内的11间房屋。其中,有5间已全部打通,依次建成科普知识画廊、图书阅览室、报刊大看台和廉政文化大课堂。
  在图书阅览室,“农”字号书籍占据显眼位置,林果种植、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等图书分类清晰,农村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活常识等书籍整齐排列。在报刊大看台,中央、省、市三级媒体的23种报刊整齐摆放。史秉材在书屋里专门建了一个档案室,当中记录了他太多的故事和辛酸的历史,从起初家人不理解到支持,史秉材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在阅览室内,一条被随便扔在角落里的红色条幅显得与整洁的环境格格不入。“它可是有大用场的!”史秉材抖了抖条幅说,要使农家书屋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让书屋“动”起来,图书“流”起来。
  书屋有个忠实的读者叫王润民每逢农村大集都开着三马车去卖烟,史秉材知道这事便有了建“流动书屋”的想法,对方对此鼎力相助。于是,每逢周边有农村大集,王润民便把“史庄村流动农家书屋”的条幅挂在自家的三马车上,把几百本图书连同烟叶拉到集市,供来往的农民免费阅读。史庄村农家书屋的辐射范围自此逐渐扩大至周围边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受益村民5万余人。
  为了保证图书“流动”,史秉材经常把一部分“老书”无偿赠送给周边村子,自己则跑遍县科协、图书馆、宣传部等部门“讨书”。同时,还根据读者需要,亲自跑遍市里甚至省里的图书市场“淘书”。
  扩展功能聚人气
  史家大院吸引读者不仅仅靠“书”,还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时近中午,史家大院里的村民多了起来,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原来,史秉材充分利用书屋以外的闲置房间和场地,建立了文体娱乐中心,供读者在读书之余下棋,打乒乓球、门球、羽毛球、篮球,如果谁有兴致,还可以登上“大舞台”一展歌喉,那个曾令史秉材赔光30万元的大坑,则成了“夕阳红”垂钓园。“只要有人气,书的借阅率就高!”史秉材的语气中充满了欣慰。
  穿过图书阅览室,面积达110平方米的廉政文化大课堂映入眼帘。这里俨然就是一间大教室:容纳百余人上课的桌椅齐备,黑板、投影仪等设备一应俱全。
  读者史俊建对去年8月举办的一次讲座记忆犹新,“去年8月2日到4日,我们这儿遭遇了50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田里积水足有5公分,葡萄秧和果树都被泡了。为了降低损失,史秉材8月6日就从县里请来了农业专家,帮我们分析果树将会出哪些毛病,教我们如何科学管理!”村民李勤也回忆说:“那天的听众太多了,屋里实在挤不下,只好把场地挪到外面。当时,专家现场回答不完大家的问题,就指点我们走近了书架上的科技图书……”
  依托各方支持,史秉材一步步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外延——组建“科普专家服务团”,吸纳县里拔尖的农艺师、兽医师、主治医师、律师等成员,根据农民需要不定期来书屋开展各类义务讲座。建立“便民法律服务平台”,公布部分涉农、涉法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使农民通过电话随时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
  截至目前,书屋已开展讲座千余场,推广“高光效苹果”种植、“秸秆反应堆”等高新科技23项;共调解涉及周边乡镇的民事纠纷几十起。
其他文献
父亲说过,我们这个家庭是体面的家庭。父亲所说的体面,不是指有钱有势大官显位,而是说我们这个家庭有个很好的家风,那就是人人喜欢读书爱学习。  从爷爷说吧。我的爷爷念过私塾,认识不少字,而且字写得好。每逢过年过节,村里人争着邀请去写对联。爷爷还是一把“铁算盘”,加减乘除、开方、乘方各种珠算方法烂熟于心。因此,村里村外常常有人请爷爷去算自己不会算的账。爷爷是个热心人,给人家帮忙吃顿饭就行了,别的啥也不要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标志我们将全面步入法治建设新时代。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发建设于1999年,搬迁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移民群众22万人,回族人口
期刊
近年来,留守儿童遭遇不幸的新闻频繁爆出,今年,在“六一儿童节”之后的第八天,6月9日,贵州毕节4兄妹服农药中毒死亡。一时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话题讨论异常热烈。  6102.5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
期刊
烈日炎炎,却没能阻挡得住村民们读书的脚步,当记者走进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王村农家书屋时,顿时被村民们的读书热情所感染。书屋正墙上悬挂一幅象征书籍的竹简画,竹简下书“用书籍开启智慧,用智慧点亮人生”。这幅竹简画,为这间农家书屋增添了些许温情,使之更具品位,更富内涵。书屋宽敞明亮,靠墙排列整齐的书柜上摆放着科普、农业、文学、少儿、种植、养殖、家庭等各类书籍,空调全天都开放,五六位读者正在专注而安静地
期刊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北海市银海区下村扎实推进村基层文化建设,于2011年建起了3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现有藏书3000多册,2014年被评为全区示范“数字”农家书屋。  下村位于北航北海学院东南方,距市区约10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大力发展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领导重视,完善建设  下村农家书屋建于2011年12月份,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喜爱的“求知
期刊
我叫刘熙,现年71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我是原平市法院退休干部,现居住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西镇乡田家庄村,2009年起担任田家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当书屋管理员是我理想的选择。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感情特深。从法院退休回村内定居后,我总想为村里、村民办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8年秋,新村委会大院建成后,村党支部书记让我筹办图书室,我欣然应允。退休几年来总算找到个发挥余热的理想
期刊
狂犬病,又称为“疯狗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一种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而狂犬病的元凶,就是一种形如“子弹”的狂犬病毒,在病毒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感染上狂犬病毒,就如同“子弹”击中要害一样,紧随而来的只能是死亡。  狂犬病自古就有,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美
期刊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距汾阳古城五公里,紧靠太汾高速公路和307国道,与驰名中外的杏花村相毗邻,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居民800户,2600口人。  近年来,贾家庄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取得了光辉的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光荣称号。  贾家庄农家书屋建成于20
期刊
晒麦  1979年7月,我参加完高考回到家里的时候,生产队的小麦还没有收完,麦收时正值雷雨时节,整个麦收过程处处体现的就是一个“抢”字,叫“龙口夺食”,我没有理由不参加抢收劳动。大约紧张了半个月,麦子便收完打完了。  一般情况下,麦子晒到半干,就要赶着缴公粮了,那时候,缴公粮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各个生产队不但要努力争取超额完成任务,而且还要暗中较劲争取领先完成。所以生产队都是早早就把好麦子送到
期刊
贵州高增侗寨,坐落于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侗语称“告顺”, 译汉语称“高增”,其意思是指由从江县城渡口上面随小溪而上排列最顶头的村寨。东、南、北三面环水,小溪由寨前流过,属山谷地带。建寨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579户,2172人,其侗族戏剧文化浓厚,被誉为“中国侗族大歌之乡”。  以饭养身,以歌养心  侗族大歌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自然合声的的多声部民间合唱形式,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