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效能有效提升进行了阐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袭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新实施的初中课程纲要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实施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向广大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教育教学要求。由此可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强化和发展性、创造性学习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就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进行了一些教学实践和尝试,现将本人教学措施和教学方式进行简单的阐述。
1 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变传统“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面,表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上,它更加的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活动而言,教师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能够从学习知识中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增强学生知识的内在动机和欲望,从而实现学习知识内在情感的有效增强和提升。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激发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经过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和强化,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情感和内在兴趣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态上发生质的跃升和变化,保证学生学习具有能动性和时效性。如在“三角形”知识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简单传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感和畏惧情绪,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学习情感进行有效的激发,使学生注意力和激情得到初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通过设置“在铁路的同旁有A、B两个工厂,要在铁路旁边修建一个仓库,使与A、B两厂的距离相等,画出仓库的位置。”这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三角形知识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和现实意义,从而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的投身知识学习活动中,始终以饱满的学习激情投身到新知学习和问题解答过程,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紧扣学生学习活动主旨,变以往的“学数学”为现在“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接收知识,实际上为了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为以后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和学生将学习知识作为应付考试的重要手段,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到学习活动的深刻含义和长远意义,是一种“浅而短”的发展目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逐步积累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针对不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知识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和掌握该知识内容的深刻含义和应用价值,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在巩固练习环节,向学生设置了“木工师傅用两条相等的长木条及两条相等的短木条制作了一个门框,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这个门框的形状恰好是一个矩形?”生活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通过结合知识内容和解题经验,从而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其解答过程如下:可以通过量角度,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能断定是矩形;还可以通过量对角线,若对角线相等,则是矩形。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性问题的解答,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该知识点内容难点和重点的有效理解,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深刻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知识点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学数学”的巨大使用价值,增强了学生“用数学”解答问题的信心和理念,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为培养创新型学生打下认识基础,有效实现从“学数学”向“用数学”方向的转变。
3 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传统“权威教学”为现在“共同探讨”
新课程标准在学校教学的深入实施,过去那种“教师单纯教,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伍”和“乏味”。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分析,发现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显现。这也就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准确找寻思想角色的定位,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职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助和互赢。这就要求要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教学模式,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讨论、辨析,从而实现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就采用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方式进行问题讲解,先有意识的向学生设置“已知:如图,在Rt△ABC和Rt△BAD中,AB为斜边,AC=BD,BC,AD相交于点E.(1) 求证:AE=BE;(2) 若∠AEC=45€埃珹C=1,求CE的长”这一问题的解题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解题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维辨析,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最后再与学生进行共同探究,对学生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对这一教学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从学生在问题辨析过程中,自由表达意见的实际情况,看似杂乱无章,实际是在教师控制范围内的“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在探究、讨论活动中得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4 注重有效教学资源运用,变传统“单一教学”为现在“灵活教学”
21世纪作为信息发展的时代,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多种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新型教学方式。当前学校课堂教育已经从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的有效转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借助现代教学资源,变传统教师以教为主为现在的学生以学为主的灵活教学模式,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清晰化,以逼真、生动的教学画面,形象直观、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习主动性有效发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新挑战。在面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和新课改的挑战,作为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更加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能够联系学生实际,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从自身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能动地探索、研究、解答现实问题,实现学生在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最终实现学习品质和数学思想的有效提升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袭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新实施的初中课程纲要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实施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向广大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教育教学要求。由此可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强化和发展性、创造性学习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就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进行了一些教学实践和尝试,现将本人教学措施和教学方式进行简单的阐述。
1 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变传统“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面,表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上,它更加的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活动而言,教师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能够从学习知识中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增强学生知识的内在动机和欲望,从而实现学习知识内在情感的有效增强和提升。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激发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经过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和强化,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情感和内在兴趣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态上发生质的跃升和变化,保证学生学习具有能动性和时效性。如在“三角形”知识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简单传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感和畏惧情绪,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学习情感进行有效的激发,使学生注意力和激情得到初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通过设置“在铁路的同旁有A、B两个工厂,要在铁路旁边修建一个仓库,使与A、B两厂的距离相等,画出仓库的位置。”这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三角形知识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和现实意义,从而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的投身知识学习活动中,始终以饱满的学习激情投身到新知学习和问题解答过程,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紧扣学生学习活动主旨,变以往的“学数学”为现在“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接收知识,实际上为了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为以后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和学生将学习知识作为应付考试的重要手段,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到学习活动的深刻含义和长远意义,是一种“浅而短”的发展目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逐步积累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针对不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知识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和掌握该知识内容的深刻含义和应用价值,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在巩固练习环节,向学生设置了“木工师傅用两条相等的长木条及两条相等的短木条制作了一个门框,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这个门框的形状恰好是一个矩形?”生活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通过结合知识内容和解题经验,从而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其解答过程如下:可以通过量角度,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能断定是矩形;还可以通过量对角线,若对角线相等,则是矩形。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性问题的解答,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该知识点内容难点和重点的有效理解,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深刻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知识点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学数学”的巨大使用价值,增强了学生“用数学”解答问题的信心和理念,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为培养创新型学生打下认识基础,有效实现从“学数学”向“用数学”方向的转变。
3 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传统“权威教学”为现在“共同探讨”
新课程标准在学校教学的深入实施,过去那种“教师单纯教,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伍”和“乏味”。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分析,发现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显现。这也就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准确找寻思想角色的定位,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职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助和互赢。这就要求要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教学模式,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讨论、辨析,从而实现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就采用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方式进行问题讲解,先有意识的向学生设置“已知:如图,在Rt△ABC和Rt△BAD中,AB为斜边,AC=BD,BC,AD相交于点E.(1) 求证:AE=BE;(2) 若∠AEC=45€埃珹C=1,求CE的长”这一问题的解题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解题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维辨析,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最后再与学生进行共同探究,对学生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对这一教学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从学生在问题辨析过程中,自由表达意见的实际情况,看似杂乱无章,实际是在教师控制范围内的“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在探究、讨论活动中得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4 注重有效教学资源运用,变传统“单一教学”为现在“灵活教学”
21世纪作为信息发展的时代,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多种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新型教学方式。当前学校课堂教育已经从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的有效转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借助现代教学资源,变传统教师以教为主为现在的学生以学为主的灵活教学模式,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清晰化,以逼真、生动的教学画面,形象直观、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习主动性有效发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新挑战。在面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和新课改的挑战,作为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更加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能够联系学生实际,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从自身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能动地探索、研究、解答现实问题,实现学生在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最终实现学习品质和数学思想的有效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