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这说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效果欠佳,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自己到一些幼儿园的参与式观察,分析了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简要的对策。
【关键词】沟通 方法 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
一位幼儿园老师在她的教育笔记中写到:“你是母亲,我是老师,我们拥有同一个天使,将母爱和师爱融于一体,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可见,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搞好各项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沟通”二字,教师和家长通过用心去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情感,以求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加深彼此的信任。让双方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下面,我们从目前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家园沟通的策略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目前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让家长感觉永远“高高在上”
古语有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地位从古至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也就慢慢竖起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厚厚的城墙,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的执行者。在幼儿园生活沟通中,都是老师说的多,家长听的多,即使有些家长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很想表达但是很多时候也会因为跟老师观点发生分歧而湮没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但是,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片面地认为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对幼儿施以识字以及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家长和老师在接送孩子的环节上很容易产生沟通问题
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都是上班族,很多家庭都是爷爷奶奶接送孙子上下学,这些爷爷奶奶很多都不会讲普通话,老师在放学交代事情的时候很多爷爷奶奶听得一知半解,回家在给子女转述的时候完全曲解了老师的意思。
4、沟通缺乏艺术性与同心理性
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有些老师带班过程中发现今天这个孩子比较调皮打了某某小朋友,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就会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经老师一番渲染,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像是犯下了弥天大错,看看别人的孩子永远都是那么好,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就这么不争气,面对老师的兴师问罪,家长感觉心痛又没面子。
二、解决家园沟通的策略。
1、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老师与家长能否顺利沟通,并能够使沟通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老师与家长是否处于平等地位,取决于老师是否尊重家长同时家长是否也尊重老师的观点或看法。在家园交流中,老师在很多时候是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导地位不等于可以忽视家长的感受,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老师的评价是绝对正确的。教师在评价一个儿童好坏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不能以一概全。
2、先报喜,后报忧;先表扬,后批评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要能生动地描述出其孩子在幼儿园某一环节的可爱表现,家长会从你的言谈中自然感受到你对他孩子的关爱、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并留下了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而面对孩子的缺点,一次只说一个方面,只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要把孩子所有的缺点错误都罗列一遍,这样只会让家长更沮丧,甚至对教师的能力表示怀疑。教师也不要指责因孩子的问题,给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带来多少不便,找来多少麻烦,给其他孩子造成伤害或有不好的影响等等,而是要强调孩子的缺点对他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他孩子着想,而非为了教师工作上的便利。
3、讲究谈话和交往的艺术
无论与哪一类型的家长沟通,都要讲究谈话和交往的艺术,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式。另外在表扬孩子进步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向家长表示对其教育方法的赞赏。可以通过让孩子捎话或与家长谈话时自然流露的方法,采用日常使用的普通语言与家长谈话,家长更容易听得懂,特别是在介绍孩子发展情况时,不要说得过于笼统而要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孩子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要补充实例或换一种说法,像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手剪剪东西,我们在对他加强辅导,再家也可让他练习练习等。
4、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机会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是工薪阶级,平常除了接送孩子与老师接触外很少有更多的时间真正与老师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与家长交流的机会。除了幼儿园定期开展地家长会和节假日活动外,我们可以每月举行亲子活动,一方面让孩子通过亲子活动增加与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增进老师和家长感情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在活动中,大家会像一家人,相互照顧相互配合,久而久之之,家长会理解老师的工作并且积极配合老师。
总之,家园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揣摩和感悟。作为老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融洽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增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使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感到放心,长期以往,我们的家园工作也会开展地更顺利。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2000.(07)
[2]陈北燕来源:《幼儿教育导读》2010.(06):82-83
【关键词】沟通 方法 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
一位幼儿园老师在她的教育笔记中写到:“你是母亲,我是老师,我们拥有同一个天使,将母爱和师爱融于一体,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可见,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搞好各项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沟通”二字,教师和家长通过用心去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情感,以求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加深彼此的信任。让双方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下面,我们从目前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家园沟通的策略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目前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让家长感觉永远“高高在上”
古语有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地位从古至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也就慢慢竖起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厚厚的城墙,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的执行者。在幼儿园生活沟通中,都是老师说的多,家长听的多,即使有些家长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很想表达但是很多时候也会因为跟老师观点发生分歧而湮没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但是,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片面地认为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对幼儿施以识字以及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家长和老师在接送孩子的环节上很容易产生沟通问题
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都是上班族,很多家庭都是爷爷奶奶接送孙子上下学,这些爷爷奶奶很多都不会讲普通话,老师在放学交代事情的时候很多爷爷奶奶听得一知半解,回家在给子女转述的时候完全曲解了老师的意思。
4、沟通缺乏艺术性与同心理性
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有些老师带班过程中发现今天这个孩子比较调皮打了某某小朋友,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就会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经老师一番渲染,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像是犯下了弥天大错,看看别人的孩子永远都是那么好,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就这么不争气,面对老师的兴师问罪,家长感觉心痛又没面子。
二、解决家园沟通的策略。
1、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老师与家长能否顺利沟通,并能够使沟通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老师与家长是否处于平等地位,取决于老师是否尊重家长同时家长是否也尊重老师的观点或看法。在家园交流中,老师在很多时候是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导地位不等于可以忽视家长的感受,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老师的评价是绝对正确的。教师在评价一个儿童好坏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不能以一概全。
2、先报喜,后报忧;先表扬,后批评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要能生动地描述出其孩子在幼儿园某一环节的可爱表现,家长会从你的言谈中自然感受到你对他孩子的关爱、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并留下了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而面对孩子的缺点,一次只说一个方面,只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要把孩子所有的缺点错误都罗列一遍,这样只会让家长更沮丧,甚至对教师的能力表示怀疑。教师也不要指责因孩子的问题,给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带来多少不便,找来多少麻烦,给其他孩子造成伤害或有不好的影响等等,而是要强调孩子的缺点对他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他孩子着想,而非为了教师工作上的便利。
3、讲究谈话和交往的艺术
无论与哪一类型的家长沟通,都要讲究谈话和交往的艺术,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式。另外在表扬孩子进步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向家长表示对其教育方法的赞赏。可以通过让孩子捎话或与家长谈话时自然流露的方法,采用日常使用的普通语言与家长谈话,家长更容易听得懂,特别是在介绍孩子发展情况时,不要说得过于笼统而要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孩子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要补充实例或换一种说法,像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手剪剪东西,我们在对他加强辅导,再家也可让他练习练习等。
4、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机会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是工薪阶级,平常除了接送孩子与老师接触外很少有更多的时间真正与老师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与家长交流的机会。除了幼儿园定期开展地家长会和节假日活动外,我们可以每月举行亲子活动,一方面让孩子通过亲子活动增加与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增进老师和家长感情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在活动中,大家会像一家人,相互照顧相互配合,久而久之之,家长会理解老师的工作并且积极配合老师。
总之,家园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揣摩和感悟。作为老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融洽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增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使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感到放心,长期以往,我们的家园工作也会开展地更顺利。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2000.(07)
[2]陈北燕来源:《幼儿教育导读》2010.(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