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中医药教育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了解,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对策,并对天津中医药教育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模式;对策; 建议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及国际化的步伐,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医药教育事业是中医药事业的核心和根基,培养祖国传统医学事业的“精英”人才是当务之急。
1 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1.1 本科教育模式
(1)合作办学: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现文理渗透、医理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如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实力雄厚的清华、复旦、南开等综合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
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1998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此专业归并于工科门类中,成为制药工程专业。如安徽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
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随着近年中药企业的崛起和市场经济的腾飞,全面懂得医药和管理、营销的人才尤为缺乏。鉴于此,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各地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江西中医学院等,开展了院校合作,联合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
(2)互聘教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5所高校,共同组建了“北京东方大学城”,这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他们实行了教师互聘,实验室共用,图书馆互相开放,联建信用社,联评教师职称等。
(3)组建联合体:与科研院所联合: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合力,有的省市将原来分别设置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合并,组建联合体。如,辽宁中医药大学与辽宁中医研究院,这种联合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益尝试,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与医院联合: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建设发展中,都建立了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临床基地,但相互间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部分综合医院教学点等15所医院,共同组建了上海市中医机构联合体,这是高等中医药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4)院校合并:合并办学是一种新的办学途径,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力学效益。新组建的浙江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所组成,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目前中医药高校中也有少数院校与西医院校进行了合并,这种合并是否成功,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探索。
1.2 继续教育模式:此阶段主要指本科毕业后的中医人才培养。先临床后总结提高式中医师成长周期长,有中医60岁成家,70岁成名之说。年轻中医师只能做冷板凳,尤其是近年来中医师的培养出现了断层,而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就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中医理论要有所突破,研究人员必须在临床方面造诣很深。在本科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一批有扎实中医功底或悟性高的学生,师从于某位中医大家,沿袭前辈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缩短这批人的成才期限,反过来致力于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文献的深入研究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先科研后总结提高式中医基础理论要创新,还应充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重视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培养一批具备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设计水平的专门人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立足于对中医自身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整理与规范。与西方医学科研相比中医学的科研设计中缺少一个假说的环节,也许这就是中医科研对中医理论裨益不大的关键所在。以继承性研究确立中医学某一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以现代科学手段对该理论和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化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假说和新的理论就可能孕育产生。
2 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2.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着重解决的问题是转变片面的专业教育观,树立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转变统一规格的教育观,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转变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树立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人员终身学习体系的思想。
2.2 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深化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应拓宽专业口径,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增强中医药教育的专业适应面和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药人才的总体要求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中医药院校将根据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自身条件,确定不同的办学层次和类型,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立以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医药学知识的基本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3 竞争办学,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
国内现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隶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并由国家全额拨款、统一管理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现有高等中医药院校必将全面走向市场,高等中医药教育将出现新的更加剧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将在生源、就业、师资、科研等多方面展开,最终集中反映为办学质量与效益的高低。以办学质量为依靠和焦点的竞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亦有利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2.4 多元化中医药教育投资主体:
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经费问题,因为人力资源的开发、物力资源的补充、财力资源的保证,都离不开经费这个最根本的因素。教育投资的基本来源有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企业办学经费、个人的教育投资。因此,教育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办教育,政府筹资教育经费,一直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应逐步提高社会和个人投资比重,充分发挥企业、个人两个投资主体的作用,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开发科研项目等校企联合,以及实行收费上学等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5 改善教师素质、教师待遇与其他教育条件:
教育具有传授知识、传播真理、强化道德、规范行为等特殊功能,且主要实施者是教育工作者。社会文明的加速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之相适应。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依靠选留高层次人才。而提高教师待遇能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使其安心从教,做好本职工作。改善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等教育条件,可以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3 天津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未来
天津中医药大学可以同天津市相关高校建立资源共享模式,聘请相关专业教师跨院校授课,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在学科和学校风格互补的前提下,也可进行适当的院校合并,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学术能力。
天津拥有许多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院所,可以组成联合体。“联合体”形成科研学科研究群,组建医疗合作集团,扩建教学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发展,共同提高。
天津市中医药教育发展应遵循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规律,以期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模式;对策; 建议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及国际化的步伐,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医药教育事业是中医药事业的核心和根基,培养祖国传统医学事业的“精英”人才是当务之急。
1 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1.1 本科教育模式
(1)合作办学: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现文理渗透、医理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如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实力雄厚的清华、复旦、南开等综合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
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1998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此专业归并于工科门类中,成为制药工程专业。如安徽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
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随着近年中药企业的崛起和市场经济的腾飞,全面懂得医药和管理、营销的人才尤为缺乏。鉴于此,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各地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江西中医学院等,开展了院校合作,联合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
(2)互聘教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5所高校,共同组建了“北京东方大学城”,这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他们实行了教师互聘,实验室共用,图书馆互相开放,联建信用社,联评教师职称等。
(3)组建联合体:与科研院所联合: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合力,有的省市将原来分别设置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合并,组建联合体。如,辽宁中医药大学与辽宁中医研究院,这种联合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益尝试,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与医院联合: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建设发展中,都建立了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临床基地,但相互间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部分综合医院教学点等15所医院,共同组建了上海市中医机构联合体,这是高等中医药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4)院校合并:合并办学是一种新的办学途径,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力学效益。新组建的浙江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所组成,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目前中医药高校中也有少数院校与西医院校进行了合并,这种合并是否成功,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探索。
1.2 继续教育模式:此阶段主要指本科毕业后的中医人才培养。先临床后总结提高式中医师成长周期长,有中医60岁成家,70岁成名之说。年轻中医师只能做冷板凳,尤其是近年来中医师的培养出现了断层,而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就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中医理论要有所突破,研究人员必须在临床方面造诣很深。在本科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一批有扎实中医功底或悟性高的学生,师从于某位中医大家,沿袭前辈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缩短这批人的成才期限,反过来致力于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文献的深入研究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先科研后总结提高式中医基础理论要创新,还应充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重视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培养一批具备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设计水平的专门人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立足于对中医自身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整理与规范。与西方医学科研相比中医学的科研设计中缺少一个假说的环节,也许这就是中医科研对中医理论裨益不大的关键所在。以继承性研究确立中医学某一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以现代科学手段对该理论和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化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假说和新的理论就可能孕育产生。
2 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2.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着重解决的问题是转变片面的专业教育观,树立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转变统一规格的教育观,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转变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树立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人员终身学习体系的思想。
2.2 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深化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应拓宽专业口径,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增强中医药教育的专业适应面和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药人才的总体要求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中医药院校将根据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自身条件,确定不同的办学层次和类型,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立以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医药学知识的基本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3 竞争办学,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
国内现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隶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并由国家全额拨款、统一管理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现有高等中医药院校必将全面走向市场,高等中医药教育将出现新的更加剧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将在生源、就业、师资、科研等多方面展开,最终集中反映为办学质量与效益的高低。以办学质量为依靠和焦点的竞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亦有利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2.4 多元化中医药教育投资主体:
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经费问题,因为人力资源的开发、物力资源的补充、财力资源的保证,都离不开经费这个最根本的因素。教育投资的基本来源有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企业办学经费、个人的教育投资。因此,教育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办教育,政府筹资教育经费,一直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应逐步提高社会和个人投资比重,充分发挥企业、个人两个投资主体的作用,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开发科研项目等校企联合,以及实行收费上学等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5 改善教师素质、教师待遇与其他教育条件:
教育具有传授知识、传播真理、强化道德、规范行为等特殊功能,且主要实施者是教育工作者。社会文明的加速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之相适应。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依靠选留高层次人才。而提高教师待遇能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使其安心从教,做好本职工作。改善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等教育条件,可以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3 天津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未来
天津中医药大学可以同天津市相关高校建立资源共享模式,聘请相关专业教师跨院校授课,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在学科和学校风格互补的前提下,也可进行适当的院校合并,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学术能力。
天津拥有许多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院所,可以组成联合体。“联合体”形成科研学科研究群,组建医疗合作集团,扩建教学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发展,共同提高。
天津市中医药教育发展应遵循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规律,以期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