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而从初中阶段就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便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认知和兴趣。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知识对理科思维有较高要求,且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文章围绕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分层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接受了六年的小学知识教育,初中学生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方面都有一定提升,基于此,新课改提出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特别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途径,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朝着全新的方向迈进。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现状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依然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完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在当前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填鸭式”与“灌输式”这两大传统应试化教学模式仍旧大行其道,部分教师还是喜欢坚持沿用,并且不愿做出相应的创新与调整。这种教学体系影响下,學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保障,在机械化的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开拓思维、激发主动探究意识,导致整个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沉闷无比,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二)家长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家长更加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学生考试进步,家长会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有效果的,而学生考试退步或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不上不下的状态,家长则会认为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由于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家长认为学生学不学电脑没有关系,数学、语文、英语学习好就可以。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学会计算机之后,就会沉迷于网络,满脑子想的都是电脑游戏,不见得是好事,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进步。这导致学生在家时,家长耳提面命告诉学生,要将所有学习重点和注意力放在主科学习上,不要花费心思在信息技术相关教学内容上。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教学
(一)活用微课,强化课前预习指导
课前预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在微课应用的前提下,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前利用电脑来将新课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并将其上传和分享到各个班级学习平台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来观看视频内容,提前预习新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借助微课来引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演练,能够增强他们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用微课,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若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讲解和灌输这些理论,必然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将这些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成学生喜爱和接受的事物,就成为许多教师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微课的辅助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其中,尽可能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利用更为形象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操作技巧,进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photoshop的“仿制图章工具的运用”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仿制图章工具的操作和应用的能力。笔者发现许多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的学习有着较为强烈的操作欲望。因此,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创设情境,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先以微视频的形式播放几张生活照片,再出示几张明星的合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讨论照片上的人物是谁,照片上的人物有什么瑕疵等。此时,许多学生对微视频里的照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展开交流讨论,在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趁势引出新课的重点“仿制图章工具的运用”,并播放微课来演示操作过程:打开该课给出的素材图片→选择“仿制图章工具”,按住Alt键,选取复制参考点→将光标移至待覆盖修改位置,反复拖动,特别按着ALT键,反复复制参考点,覆盖修改位置的动作要在微课里作文字说明。在这样一种动态展示的情境学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图片处理步骤的理解和记忆,还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可见,将微课活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图片处理的操作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设计探索性任务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从现代教学的角度来讲,很多教师都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而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助,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鼓励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助,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尝试为学生设置一些探索性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将班级学生先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组内将教师所分配的探索性任务进行分解,每位学生负责一部分的工作,最后再对探究结果进行整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能够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另外,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集思广益,相互之间也能进行启发,进而为预期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阶段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信息技术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加快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内化速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体现,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但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自主学习机制,教师要对学生采取综合性较强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完成知识探究与分析,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进而尊重教师指导意见。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学习意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注与呵护。教师可设置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情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学习产生热情,认同教师给予的学习意见与学习评价,并按照教师的教学意愿完成阶段性学习及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由于现阶段大部分人喜欢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生活与观点,致使大量私人信息暴露在互联网上,因此学生必须从初中就学会保护个人的隐私,并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 例如,在“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教学活动中,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可以适当的增加软件安装与卸载的方法,并学会使用,因为这些才是学生平常生活上所用的知识,他们的热情会更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某个软件进行安装,然后再进行卸载,以此达到锻炼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最终目的。但现阶段实际情况是很多计算机软件在安装或卸载阶段都有插件安装、垃圾残留、广告植入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还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了诸多问题,导致很多计算机用户在卸载软件时,软件数量越来越多。对于此类问题信息技术教材上并没有提及,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主动到学生班级,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卸载与安装应用进行深入的了解,依照了解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正式教学活动开始后,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当下几款较为流行的软件进行卸载,并在线逐一演示如何解绑插件安装,同时对每一款插件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个人隐私意识,对于其中弹出的垃圾信息广告也要进行有效的拦截处理,而不是一味跟随教学教材的引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理解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分析,完成逻辑顺序推导后方可解决。
五、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分层教学
(一)学生分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遵循分层教学原则,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分层。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及能力水平,还要了解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基础、考试成绩、特长科目等,此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只有做好多方面的了解,在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针对性地融入各层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而要想更好地了解学生,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包括学习上的沟通和课后交流等。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并非“主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多,为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教师可与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加强交流,获取学生其他科目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再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大致可分为A(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较好)、B(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中等)、C(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较差)三个层次。需注意,在分层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分层的意义,明确分层的作用,以免学生产生误解而适得其反。
(二)教学分层
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需要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优化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例如,带领学生学习整理数据相关知识内容的课堂上,教师一开始只是按照预先设计进行统一教学。等相关教学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就开始结合先前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分层指导。具体而言,综合学科素养较差的学生显然有些跟不上教学节奏,对于一些教学方法也不太适应。于是,教师就针对他们不理解的知识点增加了个别讲解。同时,基于相互交流,采用了易为他们接受的指导形式,如提问引导策略等。而对于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教师则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干预,而只在适当时机给予了科学点拨,且为他们布置了相应的实践操作任务,鼓励他们独自进行探索学习,在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学科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大幅度提升。
(三)评价分层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利用分层教学法,将课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巩固、课后复习,而课前预习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且预习和复习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责任心,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特征》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计算机需要哪些配件?”“如何在计算机中查找硬件配置?”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能有计划地展开课前预习,随后教师可以在课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的熟悉度,强化其信息技术能力。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复习,指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商场中了解计算机的各种硬件配置,以此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置的理解和操作,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的方式,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硬件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熱情,培养其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下,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课程学习情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力争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力争让未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长溪.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9(4).
[2]于春玲.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88.
关键词:初中;分层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接受了六年的小学知识教育,初中学生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方面都有一定提升,基于此,新课改提出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特别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途径,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朝着全新的方向迈进。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现状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依然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完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在当前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填鸭式”与“灌输式”这两大传统应试化教学模式仍旧大行其道,部分教师还是喜欢坚持沿用,并且不愿做出相应的创新与调整。这种教学体系影响下,學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保障,在机械化的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开拓思维、激发主动探究意识,导致整个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沉闷无比,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二)家长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家长更加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学生考试进步,家长会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有效果的,而学生考试退步或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不上不下的状态,家长则会认为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由于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家长认为学生学不学电脑没有关系,数学、语文、英语学习好就可以。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学会计算机之后,就会沉迷于网络,满脑子想的都是电脑游戏,不见得是好事,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进步。这导致学生在家时,家长耳提面命告诉学生,要将所有学习重点和注意力放在主科学习上,不要花费心思在信息技术相关教学内容上。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微课教学
(一)活用微课,强化课前预习指导
课前预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在微课应用的前提下,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前利用电脑来将新课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并将其上传和分享到各个班级学习平台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来观看视频内容,提前预习新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借助微课来引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演练,能够增强他们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用微课,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若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讲解和灌输这些理论,必然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将这些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成学生喜爱和接受的事物,就成为许多教师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微课的辅助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其中,尽可能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利用更为形象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操作技巧,进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photoshop的“仿制图章工具的运用”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仿制图章工具的操作和应用的能力。笔者发现许多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的学习有着较为强烈的操作欲望。因此,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创设情境,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先以微视频的形式播放几张生活照片,再出示几张明星的合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讨论照片上的人物是谁,照片上的人物有什么瑕疵等。此时,许多学生对微视频里的照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展开交流讨论,在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趁势引出新课的重点“仿制图章工具的运用”,并播放微课来演示操作过程:打开该课给出的素材图片→选择“仿制图章工具”,按住Alt键,选取复制参考点→将光标移至待覆盖修改位置,反复拖动,特别按着ALT键,反复复制参考点,覆盖修改位置的动作要在微课里作文字说明。在这样一种动态展示的情境学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图片处理步骤的理解和记忆,还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可见,将微课活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图片处理的操作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设计探索性任务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从现代教学的角度来讲,很多教师都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而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助,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鼓励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助,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尝试为学生设置一些探索性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将班级学生先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组内将教师所分配的探索性任务进行分解,每位学生负责一部分的工作,最后再对探究结果进行整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能够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另外,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集思广益,相互之间也能进行启发,进而为预期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阶段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信息技术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加快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内化速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体现,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但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自主学习机制,教师要对学生采取综合性较强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完成知识探究与分析,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进而尊重教师指导意见。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学习意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注与呵护。教师可设置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情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学习产生热情,认同教师给予的学习意见与学习评价,并按照教师的教学意愿完成阶段性学习及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由于现阶段大部分人喜欢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生活与观点,致使大量私人信息暴露在互联网上,因此学生必须从初中就学会保护个人的隐私,并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 例如,在“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教学活动中,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可以适当的增加软件安装与卸载的方法,并学会使用,因为这些才是学生平常生活上所用的知识,他们的热情会更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某个软件进行安装,然后再进行卸载,以此达到锻炼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最终目的。但现阶段实际情况是很多计算机软件在安装或卸载阶段都有插件安装、垃圾残留、广告植入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还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了诸多问题,导致很多计算机用户在卸载软件时,软件数量越来越多。对于此类问题信息技术教材上并没有提及,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主动到学生班级,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卸载与安装应用进行深入的了解,依照了解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正式教学活动开始后,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当下几款较为流行的软件进行卸载,并在线逐一演示如何解绑插件安装,同时对每一款插件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个人隐私意识,对于其中弹出的垃圾信息广告也要进行有效的拦截处理,而不是一味跟随教学教材的引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理解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分析,完成逻辑顺序推导后方可解决。
五、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分层教学
(一)学生分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遵循分层教学原则,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分层。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及能力水平,还要了解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基础、考试成绩、特长科目等,此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只有做好多方面的了解,在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针对性地融入各层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而要想更好地了解学生,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包括学习上的沟通和课后交流等。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并非“主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多,为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教师可与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加强交流,获取学生其他科目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再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大致可分为A(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较好)、B(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中等)、C(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较差)三个层次。需注意,在分层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分层的意义,明确分层的作用,以免学生产生误解而适得其反。
(二)教学分层
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需要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优化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例如,带领学生学习整理数据相关知识内容的课堂上,教师一开始只是按照预先设计进行统一教学。等相关教学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就开始结合先前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分层指导。具体而言,综合学科素养较差的学生显然有些跟不上教学节奏,对于一些教学方法也不太适应。于是,教师就针对他们不理解的知识点增加了个别讲解。同时,基于相互交流,采用了易为他们接受的指导形式,如提问引导策略等。而对于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教师则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干预,而只在适当时机给予了科学点拨,且为他们布置了相应的实践操作任务,鼓励他们独自进行探索学习,在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学科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大幅度提升。
(三)评价分层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利用分层教学法,将课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巩固、课后复习,而课前预习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且预习和复习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责任心,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特征》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计算机需要哪些配件?”“如何在计算机中查找硬件配置?”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能有计划地展开课前预习,随后教师可以在课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的熟悉度,强化其信息技术能力。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复习,指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商场中了解计算机的各种硬件配置,以此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置的理解和操作,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的方式,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硬件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熱情,培养其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下,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课程学习情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力争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力争让未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长溪.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9(4).
[2]于春玲.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