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启蒙性的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小组合作教学法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存在缺少合作、欠缺引导、课堂混乱以及精神不集中的问题,并搭建了应用途径。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将合作学习小组作为基本的形式,使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因素,推动學生学习,将团队的成绩作为综合评价的标准,完成综合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加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不仅要主动积极的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同时还需要融入到团队整体活动中,倾听意见、加强交流,从而实现提升与发展的目的。
一、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缺少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缺少合作技能以及人际沟通技能,并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以及向心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有效互动。很多小组都是临时拼凑的,缺少训练。当小组合作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间不能做到更好的了解以及信任对方。当组内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无法妥善的解决冲突与矛盾。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是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分工,共同实现某个学习任务。需要组内成员不仅要分工明确,还需要加强合作,很多学生无法认识到这点,只管分内的工作,各做各的,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充其量只是形式,而不是合作学习。
(二)欠缺引导
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因为没有按照教学目标来使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无法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样因为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刺激,学生会感觉到厌倦。第二,对于一些不值一提的问题,学生缺少讨论热情,同时也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效率不高。还有的问题只要一出现,教师并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开始小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仓促讨论。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造成学生丧失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违背。
(三)课堂混乱
课程秩序极度混乱,教师无法搞清楚每个学生的观点以及思维严密性。教师对于小组学习欠缺调控以及计划等基本的组织能力。在学生以及小组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有效的辨别以及分析问题,从而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
(四)精神不集中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比如学具以及教具的质量问题,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话题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理划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是依据学生座位来划分小组,小组成员人数通常为四人或者留任,这种分配方式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是学生作为通常是按照高矮排列的,无法实现优化配置。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知识储备情况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首先,小组人数保持在四人或者是六人;其次,依据学生性格特征、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划分小组,使得层次不同的个体能够实现公平竞争。最后,小组成员不应该是固定的,而应该保持小组成员之间的流动,依据课堂内容来划分不同的小组,使得学生可以始终保持对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与新鲜感,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提升自己以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每个小组内都应该有小组长、发言人以及记录者,组长应该选择那些团队意识以及组织能力都相对较强的学生来担任,只有这样小组才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组长划分组员职责的时候才会更加的快速,小组之间的讨论以及动手试验也才会更加的流畅。记录者必须要是那些字迹清洗、书写相对较快的学生,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记录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发言者需要选择一些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清晰的学生,他们任务就是归纳小组讨论结果,然后在班级范围内展开讨论。小组成员要相互支持和配合,从而出色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三)合作规则的确定
学生作为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掌握学习主动权,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自主确定小组合作的规则,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乐于接受,因为这种规则不是他们被动接受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规则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并不会成为负担,更不用教师提醒他们应该怎么做,假如违反了规则,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处罚。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中一直倡导学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能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相互进步。从小学科学教师的角度来看,要合理的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使得小学科学课堂能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程桂花.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4(23):95-95.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将合作学习小组作为基本的形式,使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因素,推动學生学习,将团队的成绩作为综合评价的标准,完成综合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加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不仅要主动积极的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同时还需要融入到团队整体活动中,倾听意见、加强交流,从而实现提升与发展的目的。
一、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缺少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缺少合作技能以及人际沟通技能,并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以及向心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有效互动。很多小组都是临时拼凑的,缺少训练。当小组合作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间不能做到更好的了解以及信任对方。当组内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无法妥善的解决冲突与矛盾。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是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分工,共同实现某个学习任务。需要组内成员不仅要分工明确,还需要加强合作,很多学生无法认识到这点,只管分内的工作,各做各的,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充其量只是形式,而不是合作学习。
(二)欠缺引导
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因为没有按照教学目标来使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无法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样因为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刺激,学生会感觉到厌倦。第二,对于一些不值一提的问题,学生缺少讨论热情,同时也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效率不高。还有的问题只要一出现,教师并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开始小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仓促讨论。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造成学生丧失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违背。
(三)课堂混乱
课程秩序极度混乱,教师无法搞清楚每个学生的观点以及思维严密性。教师对于小组学习欠缺调控以及计划等基本的组织能力。在学生以及小组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有效的辨别以及分析问题,从而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
(四)精神不集中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比如学具以及教具的质量问题,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话题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理划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是依据学生座位来划分小组,小组成员人数通常为四人或者留任,这种分配方式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是学生作为通常是按照高矮排列的,无法实现优化配置。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知识储备情况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首先,小组人数保持在四人或者是六人;其次,依据学生性格特征、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划分小组,使得层次不同的个体能够实现公平竞争。最后,小组成员不应该是固定的,而应该保持小组成员之间的流动,依据课堂内容来划分不同的小组,使得学生可以始终保持对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与新鲜感,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提升自己以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每个小组内都应该有小组长、发言人以及记录者,组长应该选择那些团队意识以及组织能力都相对较强的学生来担任,只有这样小组才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组长划分组员职责的时候才会更加的快速,小组之间的讨论以及动手试验也才会更加的流畅。记录者必须要是那些字迹清洗、书写相对较快的学生,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记录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发言者需要选择一些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清晰的学生,他们任务就是归纳小组讨论结果,然后在班级范围内展开讨论。小组成员要相互支持和配合,从而出色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三)合作规则的确定
学生作为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掌握学习主动权,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自主确定小组合作的规则,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乐于接受,因为这种规则不是他们被动接受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规则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并不会成为负担,更不用教师提醒他们应该怎么做,假如违反了规则,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处罚。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中一直倡导学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能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相互进步。从小学科学教师的角度来看,要合理的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使得小学科学课堂能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程桂花.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4(23):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