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就是我的亲儿子”
一天傍晚,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给施工部队送给养回来,路过横道河子乡黑林子村时,汽车过河时陷到了淤泥里,几次加大油门,不仅没有冲过去,反而越陷越深。雷锋找来几块石头垫车轮,指挥乔安山开车冲,仍未奏效。这是,乔安山沉不住气了:“班长,咋办,天黑了。”雷锋盯着陷进去的车轮,沉思了一下说:“别急,我去村里找老乡借个撬杠试试。”说罢,雷锋匆匆地走进村子,顺脚进了村头的一家土墙院。院内一位老大娘正忙着赶鸡鸭进窝。
雷锋上前问候道:“大娘,您好。”
大娘关好鸡鸭窝门,回头一看,是一位身材不高,脸儿圆圆,笑模笑样的解放军战士,觉得挺可亲的,就问他有什么事。雷锋告诉大娘,汽车陷到村边的河沟里了,想借根木杠子去撬车轱辘。瞧他那个挺着急的样子,老人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天都要黑了,我又不认识您,借给你若不还,我可找谁去。”一听大娘的口气,家里准有木杠子。雷锋忙解释说:“您老尽管放心,我保证用完了马上就还,弄坏了照价陪您,您家如果有就借我用一下把!”雷锋诚恳的态度,让老大娘赶紧绕到房山头,让雷锋扛了一根比较粗的有一人多高的木杠子。
雷锋迅速扛着木杠子来到了小河边。他一边指挥乔安山开车,一边自己在车下用木杠子猛撬车轮,深陷的车轮终于滚出了淤泥坑。雷锋擦了头上的汗水,没等乔安山把车停下来就扛起木杠子要往大娘家里走,不知怎的,汽车又突然熄火了。“怎么搞的?”雷锋丢下木杠子,几次用摇把发动汽车都没有发动着,打开车盖检查,又没有发现毛病。天色黑起来,他们钻到车下去看,什么都看不见,身边没有手电,又没有火柴,打亮车灯仍看不到下面。乔安山不由得说:“完了,今晚只好在外边宿营了。”雷锋说:“那不行,我们还是要想想办法。”他从车底下爬出来,顾不得拍去身上的泥土,又扛起那根木杠子,对小乔说:“你再检查一下,我得赶紧把木杠子送回去,对老乡可不能失信。”
乔安山说:“那你快去快回。最好能借盏灯照照亮,好修车。”
“好吧。”雷锋应声而去。半路上他才注意到木杠子在撬车时沾满了黑糊糊的泥浆,弄得很脏。心想这样送回去大娘会不高兴的。于是又返回河边,把木杠上的泥污洗刷干净,这才给大娘送去。
山村里的人睡得早,家家都静悄悄的。幸好大娘纸糊的窗户还透着亮,雷锋进院悄悄地把木杠子放回原处,转过来轻轻悄悄窗棂:“大娘没睡吧,我把木杠给您送回来了。我还想……”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的,挺英俊。他见到雷锋竟像见了熟人似的:“嘿,我当谁呢,原来是雷锋同志。”雷锋说:“你怎么认识我?”那青年拉住雷锋的手说:“去年我在学校里听过你的报告。前几天,还见你回田里帮大爷扶犁。快到屋里坐。”
这是一家十分简陋的农舍,炕头上放着一盏玻璃罩油灯,灯芯捻的很亮,桌旁一个小孩正坐在饭桌前写作业。炕头上,大娘已经铺被睡下。听见动静又披衣起来了,老人家一边扣扣子一边让雷锋坐下,几句家常话一过,雷锋就知道这家人姓田,那小伙子叫田秋,那个写作业的小女孩叫小青。
雷锋支支吾吾地说:“大娘,我还想借点东西。”
“借什么,说吧。”大娘和儿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雷锋看了看写作业的小青,不好意思张口,“等小妹写完作业再说吧。”
“嗯?”小妹很纳闷,睁着带疑问的大眼睛说:“你借东西与我写作业有什么关系?”
“我想借你家的油灯用用。”
没等雷锋把话说完,小妹妹麻利地收起作业,小青一把端过油灯塞到他手上,大娘拿了一盒火柴递给他,说:“拿去吧,快把车修好,可别误了事。”
“谢谢大娘,谢谢你们。”雷锋一口气吹灭了灯,急匆匆地离开大娘家。小青披起衣服要去帮忙,被雷锋拦住了,“你们明天一个要下田,一个要上学,赶快回屋休息。”
雷锋拿着煤油灯回到了小河旁。这一夜,小山村漆黑的夜里多了一残微弱弱的灯光。灯光像一颗星星在两个战士手里闪来闪去,他们俩终于排除了故障,发动起汽车,连夜赶回了驻地。
翌日,田大娘早起一出屋,就瞧见窗台上放着自家的那盏油灯和火柴。端过油灯一看,灯里的油已加的满满的。老人不由得自言自语的说:“这个雷锋……”
没两天,村里又传出了深更半夜一个解放军战士到小卖部买灯油的故事。
自从那时以后,雷锋总是惦记着热情帮忙的田大娘一家。
有一次,雷锋随施工部队到黑林子村参加助民劳动。劳动间隙,雷锋特意看望田大娘。田大娘听儿子讲过雷锋的一些情况,当老人问及他家还有什么人时,一下子勾起雷锋心酸的回忆。他向田大娘诉说了自己的苦难童年,并把自己手背上的三道伤疤给大娘看,接着他说:“现在好了,我这个孤儿有了家,有了亲人。”
大娘一时没有听明白,“不是说你家里就一个人吗?”
雷锋笑了:“大娘您想,部队不就是我的家,党和人民不就是我的亲人吗!”
田大娘看着这个从小没有得到多少家庭温暖的孩子,不由得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母亲的怜爱之情。老人拉着雷锋的手说:“小雷啊,你从小没有家,若不嫌弃就把大娘家当成你自己的家吧。”
雷锋满意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临别时,大娘不停地叮嘱:“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忙的时候就来看看大娘。”
从此,雷锋带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雷锋真把大娘当成自己的家了。据村民们回忆,那时候部队的团部在黑林子村。团部后院就是田大娘家,雷锋经常开车往黑林子村送粮食。每逢从这路过,都要到田大娘家里坐一会儿。他经常看大娘,孝敬大娘。田大娘逢人就说:“雷锋胜过我的亲儿子,我的亲儿子也没有他那么孝顺。”田大娘经常嘱咐儿子田秋,一定要向雷锋哥哥学习,好好做人。
20世纪60年代,正是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节衣缩食。田大娘一家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连队改善生活,每人分到了4个羊肉包子。雷锋只吃了一个,特意把没有吃的3个包子送到了大娘家。他说:“大娘,连部队改善生活,我拿几个请您尝尝。”田大娘问:“那你吃饱了吗?”雷锋拍拍鼓起的肚皮,“大娘,我已经吃得饱饱的了。”雷锋笑眯眯的看着大娘吃了一个包子,才离开继续出车了。还有几次,雷锋出车经过,特意给大娘买来村里很少见到的散装饼干。后来才知道,这是雷锋用自己的津贴特意买来孝敬大娘的。 有天晚上,部队放电影,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了。夜色中,人们看到雷锋扶着田大娘来了。大娘坐下后,又把自己的棉大衣披在大娘身上。一边看一边给大娘讲解。乡亲们说:“田大娘好有福气,有这么一个比亲儿子还亲的好儿子。”看完电影,雷锋又把大娘送回了家。
1962年早春时节,天特别冷,田大娘的脚冻伤了。晚上雷锋来到大娘家里,端着热水给大娘洗脚。当发现大娘脚上有冻伤时,立刻拿出部队给自己发的冻疮膏,亲自给田大娘涂上。随后,他又把这个冻疮膏送给了田大娘。一直到去世前,大娘始终保存着这盒冻疮膏。如今,这个军绿色的冻疮膏盒子就收藏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雷锋曾经和地主儿子睡在一铺炕上
在下石碑山村采访,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在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人物,他叫艾荣普,是雷锋在下石碑山村的第三个房东,今年76岁。部队在村里执行战备施工任务时,雷锋和乔安山先后在三位老乡家住过,其中最后一家,就是艾荣普家。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由于艾荣普家的成分是地主,在村子里比较孤单,雷锋和乔安山住到他们家后,他既高兴,又很担心。大家都知道,雷锋小的时候,最恨的就是地主,他的胳膊上有地主婆留下的三处刀疤。但是,雷锋在对待地主儿子艾荣普的问题上,却显出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大度和宽容。
艾荣普说:雷锋比我小一岁,他是个可亲可敬的好青年,他爱学习,工作积极、生活简朴、助人为乐、活泼乐观,为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的艾荣普由于家庭成分高,当兵不可能、招工没希望,自己非常苦闷,经常一个人拉着一副多愁善感的脸,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走。雷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先后两次找艾荣普谈心,跟他说,你不要悲观,出身没有选择,但个人前途完全靠自己选择,你只要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好好工作,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你不要自卑,一定要有信心才对。这些话,对当时的艾荣普来说显得非常珍贵。雷锋的话,还真的打开了艾荣普的心结,他的人生又燃起了希望和信心。
艾荣普回忆说:雷锋的话,对我帮助非常大,至今还经常浮现在脑海中,让我克服自卑,不断前进。所以我一想起雷锋,就充满了感恩之心。
我们了解到,雷锋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为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做好事,经常帮老乡挑水,还经常同艾荣普一起下地干农活。有一次,雷锋看到艾荣普家里地干不完,就主动拿上锄头帮他铲地。雷锋说,干农活,一定要细致,千万马虎不得。土地是讲良心的,你敬他一尺。她会敬你一丈。你把功夫下到了,她就会以十倍的收成回报你。雷锋在村里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了艾荣普莫大鼓舞。他说,雷锋这个兵真是太好了,值得我一辈子学习。1962年8月15日,听说雷锋同志回部时出了事、牺牲了。整个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都陷入了极大地悲痛之中。从那天开始,艾荣普就立下志向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好事。他说:我们家那时成分高,根本没有资格考虑当兵。但我的儿子长大了,国家政策变了,我主动送儿子当兵。非常巧合的是,我儿子当兵的地方正是雷锋参军的第一站:营口。我多次嘱咐儿子,一定要好好干,千万不要忘了,你爸爸曾经和雷锋睡过一铺炕。儿子真的比较争气,在部队干得不错,从部队复员后,经常为乡亲们做好事。
在艾荣普家里,还有一只雷锋当年曾经用过炕箱柜一直保存到今天。当年雷锋总是把衣服洗干净,在柜子里摆得整整齐齐,一些日用品也都放在里面。艾荣普回忆说,雷锋出车时很少戴手表,经常把手表交由他保管。雷锋同志牺牲后,部队同志来到他的家里,把雷锋的遗物进行了清理,拿走了包括手表在内的所有物品。为了缅怀雷锋,艾荣普一直保存着这只旧得不能再用的炕箱柜。
艾荣普还说:雷锋有一个最好的优点,就是经常写日记。那个时候,我们村还没有电灯,雷锋就在煤油灯下写日记。雷锋写日记从来不背人,谁都可以看。艾荣普看过的《雷锋日记》至少有两本,他总是把一些好的文摘、警句抄在日记本上。这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都觉得很新鲜。雷锋还有一本影集,上面还有雷凯和海上花木兰的照片。
雷锋同志去世后,艾荣普一直悲痛不已,他一想起雷锋“你不要悲观,出身不能自己选择,前途可以自己选择”的话就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向雷锋学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艾荣普在生产队一干就是20年,他干每一种农活都敢得很出色。每年秋季,生产队打下的粮食都要拉到场院统一晾晒,统一脱粒,夜里需要专人看管。这是个既辛苦又得罪人的活,村里换了几个人都不行。艾荣普主动承担了这个活。当时,生产队每年购买什么样的种子直接决定秋天的收成,大队书记曾多次派艾荣普去调运种子,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闪失。后来,为了节约费用,他干脆自己带人育种,取得成功,并当上了生产队的技术员。1982年,艾荣普曾被招工到铁岭公路段工作,一直干到1998年退休。退休后又干了4年的护林员。
今天的艾荣普是村里雷锋事迹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每逢有人前来参观,他都如数家珍地告诉大家,雷锋雨夜送的大嫂是谁谁,雷锋认的干妈是谁谁,村口的雷锋河、雷锋桥又是怎么回事,村外的雷锋洞又是怎么回事,等等。前不久,他又被镇里聘为“雷锋精神宣传员”。
一天傍晚,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给施工部队送给养回来,路过横道河子乡黑林子村时,汽车过河时陷到了淤泥里,几次加大油门,不仅没有冲过去,反而越陷越深。雷锋找来几块石头垫车轮,指挥乔安山开车冲,仍未奏效。这是,乔安山沉不住气了:“班长,咋办,天黑了。”雷锋盯着陷进去的车轮,沉思了一下说:“别急,我去村里找老乡借个撬杠试试。”说罢,雷锋匆匆地走进村子,顺脚进了村头的一家土墙院。院内一位老大娘正忙着赶鸡鸭进窝。
雷锋上前问候道:“大娘,您好。”
大娘关好鸡鸭窝门,回头一看,是一位身材不高,脸儿圆圆,笑模笑样的解放军战士,觉得挺可亲的,就问他有什么事。雷锋告诉大娘,汽车陷到村边的河沟里了,想借根木杠子去撬车轱辘。瞧他那个挺着急的样子,老人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天都要黑了,我又不认识您,借给你若不还,我可找谁去。”一听大娘的口气,家里准有木杠子。雷锋忙解释说:“您老尽管放心,我保证用完了马上就还,弄坏了照价陪您,您家如果有就借我用一下把!”雷锋诚恳的态度,让老大娘赶紧绕到房山头,让雷锋扛了一根比较粗的有一人多高的木杠子。
雷锋迅速扛着木杠子来到了小河边。他一边指挥乔安山开车,一边自己在车下用木杠子猛撬车轮,深陷的车轮终于滚出了淤泥坑。雷锋擦了头上的汗水,没等乔安山把车停下来就扛起木杠子要往大娘家里走,不知怎的,汽车又突然熄火了。“怎么搞的?”雷锋丢下木杠子,几次用摇把发动汽车都没有发动着,打开车盖检查,又没有发现毛病。天色黑起来,他们钻到车下去看,什么都看不见,身边没有手电,又没有火柴,打亮车灯仍看不到下面。乔安山不由得说:“完了,今晚只好在外边宿营了。”雷锋说:“那不行,我们还是要想想办法。”他从车底下爬出来,顾不得拍去身上的泥土,又扛起那根木杠子,对小乔说:“你再检查一下,我得赶紧把木杠子送回去,对老乡可不能失信。”
乔安山说:“那你快去快回。最好能借盏灯照照亮,好修车。”
“好吧。”雷锋应声而去。半路上他才注意到木杠子在撬车时沾满了黑糊糊的泥浆,弄得很脏。心想这样送回去大娘会不高兴的。于是又返回河边,把木杠上的泥污洗刷干净,这才给大娘送去。
山村里的人睡得早,家家都静悄悄的。幸好大娘纸糊的窗户还透着亮,雷锋进院悄悄地把木杠子放回原处,转过来轻轻悄悄窗棂:“大娘没睡吧,我把木杠给您送回来了。我还想……”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的,挺英俊。他见到雷锋竟像见了熟人似的:“嘿,我当谁呢,原来是雷锋同志。”雷锋说:“你怎么认识我?”那青年拉住雷锋的手说:“去年我在学校里听过你的报告。前几天,还见你回田里帮大爷扶犁。快到屋里坐。”
这是一家十分简陋的农舍,炕头上放着一盏玻璃罩油灯,灯芯捻的很亮,桌旁一个小孩正坐在饭桌前写作业。炕头上,大娘已经铺被睡下。听见动静又披衣起来了,老人家一边扣扣子一边让雷锋坐下,几句家常话一过,雷锋就知道这家人姓田,那小伙子叫田秋,那个写作业的小女孩叫小青。
雷锋支支吾吾地说:“大娘,我还想借点东西。”
“借什么,说吧。”大娘和儿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雷锋看了看写作业的小青,不好意思张口,“等小妹写完作业再说吧。”
“嗯?”小妹很纳闷,睁着带疑问的大眼睛说:“你借东西与我写作业有什么关系?”
“我想借你家的油灯用用。”
没等雷锋把话说完,小妹妹麻利地收起作业,小青一把端过油灯塞到他手上,大娘拿了一盒火柴递给他,说:“拿去吧,快把车修好,可别误了事。”
“谢谢大娘,谢谢你们。”雷锋一口气吹灭了灯,急匆匆地离开大娘家。小青披起衣服要去帮忙,被雷锋拦住了,“你们明天一个要下田,一个要上学,赶快回屋休息。”
雷锋拿着煤油灯回到了小河旁。这一夜,小山村漆黑的夜里多了一残微弱弱的灯光。灯光像一颗星星在两个战士手里闪来闪去,他们俩终于排除了故障,发动起汽车,连夜赶回了驻地。
翌日,田大娘早起一出屋,就瞧见窗台上放着自家的那盏油灯和火柴。端过油灯一看,灯里的油已加的满满的。老人不由得自言自语的说:“这个雷锋……”
没两天,村里又传出了深更半夜一个解放军战士到小卖部买灯油的故事。
自从那时以后,雷锋总是惦记着热情帮忙的田大娘一家。
有一次,雷锋随施工部队到黑林子村参加助民劳动。劳动间隙,雷锋特意看望田大娘。田大娘听儿子讲过雷锋的一些情况,当老人问及他家还有什么人时,一下子勾起雷锋心酸的回忆。他向田大娘诉说了自己的苦难童年,并把自己手背上的三道伤疤给大娘看,接着他说:“现在好了,我这个孤儿有了家,有了亲人。”
大娘一时没有听明白,“不是说你家里就一个人吗?”
雷锋笑了:“大娘您想,部队不就是我的家,党和人民不就是我的亲人吗!”
田大娘看着这个从小没有得到多少家庭温暖的孩子,不由得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母亲的怜爱之情。老人拉着雷锋的手说:“小雷啊,你从小没有家,若不嫌弃就把大娘家当成你自己的家吧。”
雷锋满意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临别时,大娘不停地叮嘱:“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忙的时候就来看看大娘。”
从此,雷锋带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雷锋真把大娘当成自己的家了。据村民们回忆,那时候部队的团部在黑林子村。团部后院就是田大娘家,雷锋经常开车往黑林子村送粮食。每逢从这路过,都要到田大娘家里坐一会儿。他经常看大娘,孝敬大娘。田大娘逢人就说:“雷锋胜过我的亲儿子,我的亲儿子也没有他那么孝顺。”田大娘经常嘱咐儿子田秋,一定要向雷锋哥哥学习,好好做人。
20世纪60年代,正是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节衣缩食。田大娘一家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连队改善生活,每人分到了4个羊肉包子。雷锋只吃了一个,特意把没有吃的3个包子送到了大娘家。他说:“大娘,连部队改善生活,我拿几个请您尝尝。”田大娘问:“那你吃饱了吗?”雷锋拍拍鼓起的肚皮,“大娘,我已经吃得饱饱的了。”雷锋笑眯眯的看着大娘吃了一个包子,才离开继续出车了。还有几次,雷锋出车经过,特意给大娘买来村里很少见到的散装饼干。后来才知道,这是雷锋用自己的津贴特意买来孝敬大娘的。 有天晚上,部队放电影,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了。夜色中,人们看到雷锋扶着田大娘来了。大娘坐下后,又把自己的棉大衣披在大娘身上。一边看一边给大娘讲解。乡亲们说:“田大娘好有福气,有这么一个比亲儿子还亲的好儿子。”看完电影,雷锋又把大娘送回了家。
1962年早春时节,天特别冷,田大娘的脚冻伤了。晚上雷锋来到大娘家里,端着热水给大娘洗脚。当发现大娘脚上有冻伤时,立刻拿出部队给自己发的冻疮膏,亲自给田大娘涂上。随后,他又把这个冻疮膏送给了田大娘。一直到去世前,大娘始终保存着这盒冻疮膏。如今,这个军绿色的冻疮膏盒子就收藏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雷锋曾经和地主儿子睡在一铺炕上
在下石碑山村采访,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在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人物,他叫艾荣普,是雷锋在下石碑山村的第三个房东,今年76岁。部队在村里执行战备施工任务时,雷锋和乔安山先后在三位老乡家住过,其中最后一家,就是艾荣普家。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由于艾荣普家的成分是地主,在村子里比较孤单,雷锋和乔安山住到他们家后,他既高兴,又很担心。大家都知道,雷锋小的时候,最恨的就是地主,他的胳膊上有地主婆留下的三处刀疤。但是,雷锋在对待地主儿子艾荣普的问题上,却显出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大度和宽容。
艾荣普说:雷锋比我小一岁,他是个可亲可敬的好青年,他爱学习,工作积极、生活简朴、助人为乐、活泼乐观,为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的艾荣普由于家庭成分高,当兵不可能、招工没希望,自己非常苦闷,经常一个人拉着一副多愁善感的脸,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走。雷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先后两次找艾荣普谈心,跟他说,你不要悲观,出身没有选择,但个人前途完全靠自己选择,你只要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好好工作,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你不要自卑,一定要有信心才对。这些话,对当时的艾荣普来说显得非常珍贵。雷锋的话,还真的打开了艾荣普的心结,他的人生又燃起了希望和信心。
艾荣普回忆说:雷锋的话,对我帮助非常大,至今还经常浮现在脑海中,让我克服自卑,不断前进。所以我一想起雷锋,就充满了感恩之心。
我们了解到,雷锋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为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做好事,经常帮老乡挑水,还经常同艾荣普一起下地干农活。有一次,雷锋看到艾荣普家里地干不完,就主动拿上锄头帮他铲地。雷锋说,干农活,一定要细致,千万马虎不得。土地是讲良心的,你敬他一尺。她会敬你一丈。你把功夫下到了,她就会以十倍的收成回报你。雷锋在村里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了艾荣普莫大鼓舞。他说,雷锋这个兵真是太好了,值得我一辈子学习。1962年8月15日,听说雷锋同志回部时出了事、牺牲了。整个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都陷入了极大地悲痛之中。从那天开始,艾荣普就立下志向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好事。他说:我们家那时成分高,根本没有资格考虑当兵。但我的儿子长大了,国家政策变了,我主动送儿子当兵。非常巧合的是,我儿子当兵的地方正是雷锋参军的第一站:营口。我多次嘱咐儿子,一定要好好干,千万不要忘了,你爸爸曾经和雷锋睡过一铺炕。儿子真的比较争气,在部队干得不错,从部队复员后,经常为乡亲们做好事。
在艾荣普家里,还有一只雷锋当年曾经用过炕箱柜一直保存到今天。当年雷锋总是把衣服洗干净,在柜子里摆得整整齐齐,一些日用品也都放在里面。艾荣普回忆说,雷锋出车时很少戴手表,经常把手表交由他保管。雷锋同志牺牲后,部队同志来到他的家里,把雷锋的遗物进行了清理,拿走了包括手表在内的所有物品。为了缅怀雷锋,艾荣普一直保存着这只旧得不能再用的炕箱柜。
艾荣普还说:雷锋有一个最好的优点,就是经常写日记。那个时候,我们村还没有电灯,雷锋就在煤油灯下写日记。雷锋写日记从来不背人,谁都可以看。艾荣普看过的《雷锋日记》至少有两本,他总是把一些好的文摘、警句抄在日记本上。这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都觉得很新鲜。雷锋还有一本影集,上面还有雷凯和海上花木兰的照片。
雷锋同志去世后,艾荣普一直悲痛不已,他一想起雷锋“你不要悲观,出身不能自己选择,前途可以自己选择”的话就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向雷锋学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艾荣普在生产队一干就是20年,他干每一种农活都敢得很出色。每年秋季,生产队打下的粮食都要拉到场院统一晾晒,统一脱粒,夜里需要专人看管。这是个既辛苦又得罪人的活,村里换了几个人都不行。艾荣普主动承担了这个活。当时,生产队每年购买什么样的种子直接决定秋天的收成,大队书记曾多次派艾荣普去调运种子,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闪失。后来,为了节约费用,他干脆自己带人育种,取得成功,并当上了生产队的技术员。1982年,艾荣普曾被招工到铁岭公路段工作,一直干到1998年退休。退休后又干了4年的护林员。
今天的艾荣普是村里雷锋事迹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每逢有人前来参观,他都如数家珍地告诉大家,雷锋雨夜送的大嫂是谁谁,雷锋认的干妈是谁谁,村口的雷锋河、雷锋桥又是怎么回事,村外的雷锋洞又是怎么回事,等等。前不久,他又被镇里聘为“雷锋精神宣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