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雷锋在下石碑山村的日子(下)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t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就是我的亲儿子”
  一天傍晚,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给施工部队送给养回来,路过横道河子乡黑林子村时,汽车过河时陷到了淤泥里,几次加大油门,不仅没有冲过去,反而越陷越深。雷锋找来几块石头垫车轮,指挥乔安山开车冲,仍未奏效。这是,乔安山沉不住气了:“班长,咋办,天黑了。”雷锋盯着陷进去的车轮,沉思了一下说:“别急,我去村里找老乡借个撬杠试试。”说罢,雷锋匆匆地走进村子,顺脚进了村头的一家土墙院。院内一位老大娘正忙着赶鸡鸭进窝。
  雷锋上前问候道:“大娘,您好。”
  大娘关好鸡鸭窝门,回头一看,是一位身材不高,脸儿圆圆,笑模笑样的解放军战士,觉得挺可亲的,就问他有什么事。雷锋告诉大娘,汽车陷到村边的河沟里了,想借根木杠子去撬车轱辘。瞧他那个挺着急的样子,老人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天都要黑了,我又不认识您,借给你若不还,我可找谁去。”一听大娘的口气,家里准有木杠子。雷锋忙解释说:“您老尽管放心,我保证用完了马上就还,弄坏了照价陪您,您家如果有就借我用一下把!”雷锋诚恳的态度,让老大娘赶紧绕到房山头,让雷锋扛了一根比较粗的有一人多高的木杠子。
  雷锋迅速扛着木杠子来到了小河边。他一边指挥乔安山开车,一边自己在车下用木杠子猛撬车轮,深陷的车轮终于滚出了淤泥坑。雷锋擦了头上的汗水,没等乔安山把车停下来就扛起木杠子要往大娘家里走,不知怎的,汽车又突然熄火了。“怎么搞的?”雷锋丢下木杠子,几次用摇把发动汽车都没有发动着,打开车盖检查,又没有发现毛病。天色黑起来,他们钻到车下去看,什么都看不见,身边没有手电,又没有火柴,打亮车灯仍看不到下面。乔安山不由得说:“完了,今晚只好在外边宿营了。”雷锋说:“那不行,我们还是要想想办法。”他从车底下爬出来,顾不得拍去身上的泥土,又扛起那根木杠子,对小乔说:“你再检查一下,我得赶紧把木杠子送回去,对老乡可不能失信。”
  乔安山说:“那你快去快回。最好能借盏灯照照亮,好修车。”
  “好吧。”雷锋应声而去。半路上他才注意到木杠子在撬车时沾满了黑糊糊的泥浆,弄得很脏。心想这样送回去大娘会不高兴的。于是又返回河边,把木杠上的泥污洗刷干净,这才给大娘送去。
  山村里的人睡得早,家家都静悄悄的。幸好大娘纸糊的窗户还透着亮,雷锋进院悄悄地把木杠子放回原处,转过来轻轻悄悄窗棂:“大娘没睡吧,我把木杠给您送回来了。我还想……”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的,挺英俊。他见到雷锋竟像见了熟人似的:“嘿,我当谁呢,原来是雷锋同志。”雷锋说:“你怎么认识我?”那青年拉住雷锋的手说:“去年我在学校里听过你的报告。前几天,还见你回田里帮大爷扶犁。快到屋里坐。”
  这是一家十分简陋的农舍,炕头上放着一盏玻璃罩油灯,灯芯捻的很亮,桌旁一个小孩正坐在饭桌前写作业。炕头上,大娘已经铺被睡下。听见动静又披衣起来了,老人家一边扣扣子一边让雷锋坐下,几句家常话一过,雷锋就知道这家人姓田,那小伙子叫田秋,那个写作业的小女孩叫小青。
  雷锋支支吾吾地说:“大娘,我还想借点东西。”
  “借什么,说吧。”大娘和儿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雷锋看了看写作业的小青,不好意思张口,“等小妹写完作业再说吧。”
  “嗯?”小妹很纳闷,睁着带疑问的大眼睛说:“你借东西与我写作业有什么关系?”
  “我想借你家的油灯用用。”
  没等雷锋把话说完,小妹妹麻利地收起作业,小青一把端过油灯塞到他手上,大娘拿了一盒火柴递给他,说:“拿去吧,快把车修好,可别误了事。”
  “谢谢大娘,谢谢你们。”雷锋一口气吹灭了灯,急匆匆地离开大娘家。小青披起衣服要去帮忙,被雷锋拦住了,“你们明天一个要下田,一个要上学,赶快回屋休息。”
  雷锋拿着煤油灯回到了小河旁。这一夜,小山村漆黑的夜里多了一残微弱弱的灯光。灯光像一颗星星在两个战士手里闪来闪去,他们俩终于排除了故障,发动起汽车,连夜赶回了驻地。
  翌日,田大娘早起一出屋,就瞧见窗台上放着自家的那盏油灯和火柴。端过油灯一看,灯里的油已加的满满的。老人不由得自言自语的说:“这个雷锋……”
  没两天,村里又传出了深更半夜一个解放军战士到小卖部买灯油的故事。
  自从那时以后,雷锋总是惦记着热情帮忙的田大娘一家。
  有一次,雷锋随施工部队到黑林子村参加助民劳动。劳动间隙,雷锋特意看望田大娘。田大娘听儿子讲过雷锋的一些情况,当老人问及他家还有什么人时,一下子勾起雷锋心酸的回忆。他向田大娘诉说了自己的苦难童年,并把自己手背上的三道伤疤给大娘看,接着他说:“现在好了,我这个孤儿有了家,有了亲人。”
  大娘一时没有听明白,“不是说你家里就一个人吗?”
  雷锋笑了:“大娘您想,部队不就是我的家,党和人民不就是我的亲人吗!”
  田大娘看着这个从小没有得到多少家庭温暖的孩子,不由得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母亲的怜爱之情。老人拉着雷锋的手说:“小雷啊,你从小没有家,若不嫌弃就把大娘家当成你自己的家吧。”
  雷锋满意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临别时,大娘不停地叮嘱:“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忙的时候就来看看大娘。”
  从此,雷锋带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雷锋真把大娘当成自己的家了。据村民们回忆,那时候部队的团部在黑林子村。团部后院就是田大娘家,雷锋经常开车往黑林子村送粮食。每逢从这路过,都要到田大娘家里坐一会儿。他经常看大娘,孝敬大娘。田大娘逢人就说:“雷锋胜过我的亲儿子,我的亲儿子也没有他那么孝顺。”田大娘经常嘱咐儿子田秋,一定要向雷锋哥哥学习,好好做人。
  20世纪60年代,正是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节衣缩食。田大娘一家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连队改善生活,每人分到了4个羊肉包子。雷锋只吃了一个,特意把没有吃的3个包子送到了大娘家。他说:“大娘,连部队改善生活,我拿几个请您尝尝。”田大娘问:“那你吃饱了吗?”雷锋拍拍鼓起的肚皮,“大娘,我已经吃得饱饱的了。”雷锋笑眯眯的看着大娘吃了一个包子,才离开继续出车了。还有几次,雷锋出车经过,特意给大娘买来村里很少见到的散装饼干。后来才知道,这是雷锋用自己的津贴特意买来孝敬大娘的。   有天晚上,部队放电影,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了。夜色中,人们看到雷锋扶着田大娘来了。大娘坐下后,又把自己的棉大衣披在大娘身上。一边看一边给大娘讲解。乡亲们说:“田大娘好有福气,有这么一个比亲儿子还亲的好儿子。”看完电影,雷锋又把大娘送回了家。
  1962年早春时节,天特别冷,田大娘的脚冻伤了。晚上雷锋来到大娘家里,端着热水给大娘洗脚。当发现大娘脚上有冻伤时,立刻拿出部队给自己发的冻疮膏,亲自给田大娘涂上。随后,他又把这个冻疮膏送给了田大娘。一直到去世前,大娘始终保存着这盒冻疮膏。如今,这个军绿色的冻疮膏盒子就收藏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雷锋曾经和地主儿子睡在一铺炕上
  在下石碑山村采访,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在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人物,他叫艾荣普,是雷锋在下石碑山村的第三个房东,今年76岁。部队在村里执行战备施工任务时,雷锋和乔安山先后在三位老乡家住过,其中最后一家,就是艾荣普家。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由于艾荣普家的成分是地主,在村子里比较孤单,雷锋和乔安山住到他们家后,他既高兴,又很担心。大家都知道,雷锋小的时候,最恨的就是地主,他的胳膊上有地主婆留下的三处刀疤。但是,雷锋在对待地主儿子艾荣普的问题上,却显出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大度和宽容。
  艾荣普说:雷锋比我小一岁,他是个可亲可敬的好青年,他爱学习,工作积极、生活简朴、助人为乐、活泼乐观,为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的艾荣普由于家庭成分高,当兵不可能、招工没希望,自己非常苦闷,经常一个人拉着一副多愁善感的脸,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走。雷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先后两次找艾荣普谈心,跟他说,你不要悲观,出身没有选择,但个人前途完全靠自己选择,你只要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好好工作,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你不要自卑,一定要有信心才对。这些话,对当时的艾荣普来说显得非常珍贵。雷锋的话,还真的打开了艾荣普的心结,他的人生又燃起了希望和信心。
  艾荣普回忆说:雷锋的话,对我帮助非常大,至今还经常浮现在脑海中,让我克服自卑,不断前进。所以我一想起雷锋,就充满了感恩之心。
  我们了解到,雷锋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为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做好事,经常帮老乡挑水,还经常同艾荣普一起下地干农活。有一次,雷锋看到艾荣普家里地干不完,就主动拿上锄头帮他铲地。雷锋说,干农活,一定要细致,千万马虎不得。土地是讲良心的,你敬他一尺。她会敬你一丈。你把功夫下到了,她就会以十倍的收成回报你。雷锋在村里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了艾荣普莫大鼓舞。他说,雷锋这个兵真是太好了,值得我一辈子学习。1962年8月15日,听说雷锋同志回部时出了事、牺牲了。整个下石碑山村的老百姓都陷入了极大地悲痛之中。从那天开始,艾荣普就立下志向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好事。他说:我们家那时成分高,根本没有资格考虑当兵。但我的儿子长大了,国家政策变了,我主动送儿子当兵。非常巧合的是,我儿子当兵的地方正是雷锋参军的第一站:营口。我多次嘱咐儿子,一定要好好干,千万不要忘了,你爸爸曾经和雷锋睡过一铺炕。儿子真的比较争气,在部队干得不错,从部队复员后,经常为乡亲们做好事。
  在艾荣普家里,还有一只雷锋当年曾经用过炕箱柜一直保存到今天。当年雷锋总是把衣服洗干净,在柜子里摆得整整齐齐,一些日用品也都放在里面。艾荣普回忆说,雷锋出车时很少戴手表,经常把手表交由他保管。雷锋同志牺牲后,部队同志来到他的家里,把雷锋的遗物进行了清理,拿走了包括手表在内的所有物品。为了缅怀雷锋,艾荣普一直保存着这只旧得不能再用的炕箱柜。
  艾荣普还说:雷锋有一个最好的优点,就是经常写日记。那个时候,我们村还没有电灯,雷锋就在煤油灯下写日记。雷锋写日记从来不背人,谁都可以看。艾荣普看过的《雷锋日记》至少有两本,他总是把一些好的文摘、警句抄在日记本上。这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都觉得很新鲜。雷锋还有一本影集,上面还有雷凯和海上花木兰的照片。
  雷锋同志去世后,艾荣普一直悲痛不已,他一想起雷锋“你不要悲观,出身不能自己选择,前途可以自己选择”的话就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向雷锋学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艾荣普在生产队一干就是20年,他干每一种农活都敢得很出色。每年秋季,生产队打下的粮食都要拉到场院统一晾晒,统一脱粒,夜里需要专人看管。这是个既辛苦又得罪人的活,村里换了几个人都不行。艾荣普主动承担了这个活。当时,生产队每年购买什么样的种子直接决定秋天的收成,大队书记曾多次派艾荣普去调运种子,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闪失。后来,为了节约费用,他干脆自己带人育种,取得成功,并当上了生产队的技术员。1982年,艾荣普曾被招工到铁岭公路段工作,一直干到1998年退休。退休后又干了4年的护林员。
  今天的艾荣普是村里雷锋事迹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每逢有人前来参观,他都如数家珍地告诉大家,雷锋雨夜送的大嫂是谁谁,雷锋认的干妈是谁谁,村口的雷锋河、雷锋桥又是怎么回事,村外的雷锋洞又是怎么回事,等等。前不久,他又被镇里聘为“雷锋精神宣传员”。
其他文献
这两天,随着《老炮儿》的热映,一篇名为《<老炮儿>里,学法人看到的犯罪》的文章在法律界人士的微信朋友圈里疯转,超过5万余人阅读。  借着电影的热乎气儿,记者采访了两位西城法院的刑事审判法官,让法官们说说《老炮儿》里的罪与罚。  罪与罚1  划了人家的法拉利跑车可不会“最多拘留15天”  《老炮儿》的故事从主人公六爷的儿子晓波嗅了官二代的蜜被打,继而报复划了人家的法拉利跑车而起。  六爷坚持用自己的
期刊
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工程师、博士后导师龙凡将军,是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金质学雷锋荣誉章获得者。2015年7月中旬,他来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与在这里进行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座谈学习雷锋的体会。借此机会,《雷锋》杂志记者采访了龙凡将军。  记者:您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国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您从小在北京长大。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艰苦的野外勘查工作?  龙凡: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多次选择
期刊
7月流光溢彩,7月激情燃烧。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4周年之际,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首开先河的以人名命名的《雷锋》杂志在北京正式创刊。在《雷锋》杂志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本刊编委会常务副主任黄书元同志提出:“我是《雷锋》杂志人,我要带头学雷锋。”黄社长的这句话,在与会同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带着“我要带头学雷锋”的决心,记者到人民出版社采访了黄书元社长。  密切联系实际,把雷锋故事写真
期刊
这是宁夏雷锋的士车队一位的哥发来的稿子。他说从来没给刊物写过稿,这次提笔完全是被“爱与感动”逼出来的。来稿记述全国雷锋的士车队兄妹和社会爱心人士,救助宁夏吴忠雷锋车队队长马俊一家的故事。阅后我们也被感动的“一塌糊涂”。被感动是因为故事本身,也有来稿字里行间充溢直抵人心的、浓浓的原生态文字和“表情动作”的震撼力。我未作任何处理将原稿刊载,愿与大家一同体悟,爱应该如何表达。  这位的哥名叫尚佰贵,是银
期刊
少年时捧泥土,青年时擎钻塔,退休之后,你们的手在磨刀石上磨出更厚的老茧。因为你们,邻里团结、社会和谐。因为你们,小区的笑声更加灿烂。心和泥土一样质朴,双手和钻塔一般刚强,你们都是“铁老汉”,你们也是老白杨,你们洒下爱的种子,和谐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白杨是新疆最普通的树,它挺拔、坚强、朴质,也不缺乏温和、爽朗和热情。白杨是不平凡的树,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跟油田的石油人一样,每一棵
期刊
自今年6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遭遇暴雨袭击,湖北、湖南、安徽等多省份出现洪水、内涝等灾情,武汉市甚至一度陷入“看海”模式。电视、报纸、网络关于灾情、灾区人民生活、抢险一线战士的报道铺天盖地。前线的灾情到底如何?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怎么样的冲击?战士们抢险是否辛苦、危险?……随着新闻报道的增多,记者心中也产生了无数个疑问。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带着一探一线究竟的决心,7月8日,记者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期刊
一群满怀爱心  算不上富裕的人  一群同样承受内心苦难  有的也不堪家庭重负的人  却走近他们  揽他们入怀  用自己的体温  为他们传递温暖  用自己的爱  唤醒他们的希望  连绵的大山啊  阻隔了通向外边的路  扼杀了他们的向往  贫穷和苦难压垮了  他们祖辈父辈的腰  同样挤压着他们的心灵  任由外面的世界风花雪月  富丽堂皇  任由阳光照不到的山角  灰暗阴冷  他们生下来  就习惯了这样
期刊
茫茫绿色草原上,边防五连像是雄鹰飘落的一片白色羽毛,汽车行驶了75公里,在路上颠簸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到达驻地。  向导车引着我们绕过一个矮矮的山梁,一处整齐的营盘便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一座雪白的二层小楼,配着一排精致的平房,一杆火红的大旗,舞动着五颗金黄的星星,在草原之中耀眼而又醒目。刚一下车,就听到了锣鼓之声,只见营门两侧分立着几名战士,他们手持响器,有的竟然敲着洗脸盆,热热闹闹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我
期刊
说到平型关大捷,堪称脍炙人口。但是,当我第一次到平型关的时候,看到平型关大捷战场,心中却有异样的感受,八路军摆下的包围圈居然长达五公里。在很多将帅的回忆录之中都曾讲到,在平型关大战之时,中日两军曾同时去争抢老爷庙制高点。八路军先行一步占领了这里,而日军离他们只有几十步。这个时候,我们居高临下将日军打了下去,才奠定了胜局。既然八路军打的是伏击战,怎么可能不先占制高点呢?为什么不把部队布置在离制高点非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先后提出“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回应了社会对主流价值观的呼唤,也为党员干部树起了镜鉴。  众说纷纭的喧嚣,莫衷一是的纷争,很容易扰乱社会正能量的风向标,使人们陷入道德的迷茫、精神的迷失。因而,越是价值多元多样,越需要有主流价值的引领。另一方面,老百姓盼官员廉洁,盼社会公正,盼市场诚信,说到底,百姓盼的就是主流价值,盼的就是崇高精神,以对我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