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中的无伴奏合唱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唱体裁,则是纯声乐,难度更高,完全通过人声的各种表现手段来独立地、完整地表现,是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标志。对合唱队员在音准、节奏、声音的统一、协调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它更能发挥各个声部间不同的声区、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它更强调一首歌曲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本文试着通过无伴奏合唱形式来促进群众合唱对合唱理念认识上的改变和演唱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无伴奏合唱;群众合唱;艺术高度
合唱中的无伴奏合唱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唱体裁,则是纯声乐,难度更高,完全通过人声的各种表现手段来独立地、完整地表现,是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标志。无伴奏合唱是合唱的本体,由于没有乐器的参与,对合唱队员在音准、节奏、声音的统一、协调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它更能发挥各个声部间不同的声区、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它更强调一首歌曲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与有伴奏的合唱相比,显然,无伴奏合唱演唱的难度要更高一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要求也更强一些,因此,唱好一首无伴奏合唱对合唱队员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本文试着通过无伴奏合唱形式来促进群众合唱对合唱理念认识上的改变和演唱水平的提高。
一、合唱理念的提升
我国的合唱历史较短,由于历史的原因,逐渐形成了一种“斗争文化”。 著名作曲指挥家萧白老师说:“西方的合唱是唱给上帝听的,我们的合唱是唱给敌人听的。”正因為要唱给敌人听,要把敌人吓倒,以致一开口便是喊叫式的歌唱,追求的是“歌声嘹亮、斗志昂扬”,一张口,“声”不惊人势不休,过于的张扬。使得声音最终难于统一与和谐。同时因我国刚建国不久国力较弱,人们主要解决是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建设一些标准的音乐厅、剧院等高雅艺术场所。我们的合唱大多是在室外、广场上演唱的,要求用乐队伴奏,要让下面的观众都必须听得很清楚,因这些场地是开放的,不利于声音的集中,为了达到所谓的效果,就造成了人数多、声音大的现象。另外我们过分注意队伍的排列和站姿、服装的整齐统一,还未开口,已把自己弄成一副紧张的状态,又由于缺乏良好的声音的训练,但却过于追求“美声”的效果,结果大多数的队伍把声音搞得很“紧”,既不“松”也不“通”,如此怎能产生和谐之音呢?
无伴奏合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要求演唱者用心去倾听旁人的声音,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根据其他声部的强弱来调整自己声音的音量。这样,整体出来的声音是集中的有控制的。体现出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而且大家都不去注重队形、外表等外在条件,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声音的塑造和情感的诠释上,能够让我们的歌声打动听众,让大家更能获得美的感受。
二、音准、节奏的提升
我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曾说过:“一个合唱队在技术上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具备理想的音色、准确的节奏和良好的音准。”在群众合唱团中,很少有把音准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大家都在比人数、比谁的声音大、谁的气势强等,即使有些老师认识到了音准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只是停留在单音的训练基础上,老师弹钢琴,学生对着钢琴唱,不敢接触无伴奏作品,认为单音都没唱准,怎么唱无伴奏作品?其实不然,如果一味对照钢琴校音,队员是很掌握真正的音准的,因为他没有形成正确的音响概念,一旦离开了钢琴等乐器,他就找不着音了,更别说唱和声了。在节奏上,群众合唱往往出现起唱不整齐,后半拍等较难节奏把握不准等情况,而通过无伴奏合唱的训练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 总体的和谐的提升
无伴奏合唱的技术训练,主要是解决声部的平衡与谐和。这固然主要是指挥的职责,但也要求合唱队员有高度的默契和艺术修养。默契的关键不是在“唱”,而是在“听”。不仅要听本声部,更主要的是听其它声部,尤其是内声部;不仅听音准,还要听音量平衡和音色的谐和。会听才会默契,才能掌握乐曲进行的内在节奏感;才会有乐曲的整体感;才能更好地突出声部的音色对比,音型特点、歌词内容或有时更好地把自己放在适当的衬托的地位,这样合唱才会生动活泼,各声部之间的旋律交接和换气才会流畅、连贯,天人合一。
在训练无伴奏合唱时必须要求音色、音准、音量方面的谐和。同时,合唱各声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关系,即合唱的均衡也是合唱成功的关键。因此,只有合理的运用好无伴奏合唱的各种内部规律,处理好音色、音量、声部、音准,才能排练出和声效果丰满、主旋律突出、音响协调的无伴奏合唱作品。
四、审美观点的提升
合唱,应该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通过演员们统一的发声方法、声部间的平衡以及对声音的控制等而发出的一种和谐之音,这种声音能传入你的心灵深处,拨动你的心弦,是一门能为你提供完整审美过程的艺术。而流行音乐,特别是通俗歌曲演唱会,虽然他们的舞美、灯光、服装、伴舞等等也能产生美感,让观众有愉悦感,但从美学角度讲,由于环境的喧闹等原因,它无法完成审美的全过程,而往往只能停留在“审美感觉”这一阶段,享受由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带来的刺激与快感。所以,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艺术、教育、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向大众传播高雅艺术,用高雅艺术净化大众的心灵、陶冶大众的情操,提高大众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电视台,要改变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倾向,传播高雅艺术,传播正能量。
五、通过举办无伴奏合唱比赛提升群众合唱
举办合唱比赛活动对推进合唱的发展,促进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民族凝聚力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2005年,由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主办了“上海市第一届无伴奏合唱比赛”。据了解,这是在全国开了一个先河。组委会采取了很多办法,减少了参赛队伍对比赛结果的关注而全心注重提高演唱无伴奏合唱的能力。 为了引导大家唱好无伴奏合唱,他们每次都有二首指定歌曲,每届比赛前,他们都安排进行一些讲座,著名指挥家萧白、钱大维、王燕等都多次成为主讲人,从无伴奏合唱发展的历史,世界无伴奏合唱的现状等宏观内容到如何唱好指定歌曲,直至现场示范排练等等,一系列的讲座大大提高了合唱队及众多指挥对无伴奏合唱的认识。
上海的无伴奏合唱比赛自2005年开始举办,至今将满十年,期间的六次比赛,数十场的赛事,数百支合唱团(次),万余名合唱团员的参与,使得这个比赛在上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合唱团通过无伴奏合唱的训练和演出,也逐步确立了正确的合唱观,大大提高了艺术合唱的演唱能力,特别是大量的老年合唱团,几十年养成的群众歌咏式的歌唱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无论音准,还是声音的平衡统一,声音的控制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必将对上海地区乃之全国群众合唱演唱水准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结束语
合唱是一门极强的艺术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素质和音乐指挥家。对合唱队员具有一定的成长意义。通过合唱所表现的音乐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只有努力提高群众合唱水平,提升群众合唱意识,才能使我国的合唱整体水平在世界合唱的大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才能形成我国的合唱文化。
【关键词】:无伴奏合唱;群众合唱;艺术高度
合唱中的无伴奏合唱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唱体裁,则是纯声乐,难度更高,完全通过人声的各种表现手段来独立地、完整地表现,是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标志。无伴奏合唱是合唱的本体,由于没有乐器的参与,对合唱队员在音准、节奏、声音的统一、协调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它更能发挥各个声部间不同的声区、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它更强调一首歌曲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与有伴奏的合唱相比,显然,无伴奏合唱演唱的难度要更高一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要求也更强一些,因此,唱好一首无伴奏合唱对合唱队员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本文试着通过无伴奏合唱形式来促进群众合唱对合唱理念认识上的改变和演唱水平的提高。
一、合唱理念的提升
我国的合唱历史较短,由于历史的原因,逐渐形成了一种“斗争文化”。 著名作曲指挥家萧白老师说:“西方的合唱是唱给上帝听的,我们的合唱是唱给敌人听的。”正因為要唱给敌人听,要把敌人吓倒,以致一开口便是喊叫式的歌唱,追求的是“歌声嘹亮、斗志昂扬”,一张口,“声”不惊人势不休,过于的张扬。使得声音最终难于统一与和谐。同时因我国刚建国不久国力较弱,人们主要解决是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建设一些标准的音乐厅、剧院等高雅艺术场所。我们的合唱大多是在室外、广场上演唱的,要求用乐队伴奏,要让下面的观众都必须听得很清楚,因这些场地是开放的,不利于声音的集中,为了达到所谓的效果,就造成了人数多、声音大的现象。另外我们过分注意队伍的排列和站姿、服装的整齐统一,还未开口,已把自己弄成一副紧张的状态,又由于缺乏良好的声音的训练,但却过于追求“美声”的效果,结果大多数的队伍把声音搞得很“紧”,既不“松”也不“通”,如此怎能产生和谐之音呢?
无伴奏合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要求演唱者用心去倾听旁人的声音,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根据其他声部的强弱来调整自己声音的音量。这样,整体出来的声音是集中的有控制的。体现出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而且大家都不去注重队形、外表等外在条件,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声音的塑造和情感的诠释上,能够让我们的歌声打动听众,让大家更能获得美的感受。
二、音准、节奏的提升
我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曾说过:“一个合唱队在技术上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具备理想的音色、准确的节奏和良好的音准。”在群众合唱团中,很少有把音准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大家都在比人数、比谁的声音大、谁的气势强等,即使有些老师认识到了音准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只是停留在单音的训练基础上,老师弹钢琴,学生对着钢琴唱,不敢接触无伴奏作品,认为单音都没唱准,怎么唱无伴奏作品?其实不然,如果一味对照钢琴校音,队员是很掌握真正的音准的,因为他没有形成正确的音响概念,一旦离开了钢琴等乐器,他就找不着音了,更别说唱和声了。在节奏上,群众合唱往往出现起唱不整齐,后半拍等较难节奏把握不准等情况,而通过无伴奏合唱的训练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 总体的和谐的提升
无伴奏合唱的技术训练,主要是解决声部的平衡与谐和。这固然主要是指挥的职责,但也要求合唱队员有高度的默契和艺术修养。默契的关键不是在“唱”,而是在“听”。不仅要听本声部,更主要的是听其它声部,尤其是内声部;不仅听音准,还要听音量平衡和音色的谐和。会听才会默契,才能掌握乐曲进行的内在节奏感;才会有乐曲的整体感;才能更好地突出声部的音色对比,音型特点、歌词内容或有时更好地把自己放在适当的衬托的地位,这样合唱才会生动活泼,各声部之间的旋律交接和换气才会流畅、连贯,天人合一。
在训练无伴奏合唱时必须要求音色、音准、音量方面的谐和。同时,合唱各声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关系,即合唱的均衡也是合唱成功的关键。因此,只有合理的运用好无伴奏合唱的各种内部规律,处理好音色、音量、声部、音准,才能排练出和声效果丰满、主旋律突出、音响协调的无伴奏合唱作品。
四、审美观点的提升
合唱,应该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通过演员们统一的发声方法、声部间的平衡以及对声音的控制等而发出的一种和谐之音,这种声音能传入你的心灵深处,拨动你的心弦,是一门能为你提供完整审美过程的艺术。而流行音乐,特别是通俗歌曲演唱会,虽然他们的舞美、灯光、服装、伴舞等等也能产生美感,让观众有愉悦感,但从美学角度讲,由于环境的喧闹等原因,它无法完成审美的全过程,而往往只能停留在“审美感觉”这一阶段,享受由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带来的刺激与快感。所以,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艺术、教育、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向大众传播高雅艺术,用高雅艺术净化大众的心灵、陶冶大众的情操,提高大众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电视台,要改变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倾向,传播高雅艺术,传播正能量。
五、通过举办无伴奏合唱比赛提升群众合唱
举办合唱比赛活动对推进合唱的发展,促进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民族凝聚力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2005年,由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主办了“上海市第一届无伴奏合唱比赛”。据了解,这是在全国开了一个先河。组委会采取了很多办法,减少了参赛队伍对比赛结果的关注而全心注重提高演唱无伴奏合唱的能力。 为了引导大家唱好无伴奏合唱,他们每次都有二首指定歌曲,每届比赛前,他们都安排进行一些讲座,著名指挥家萧白、钱大维、王燕等都多次成为主讲人,从无伴奏合唱发展的历史,世界无伴奏合唱的现状等宏观内容到如何唱好指定歌曲,直至现场示范排练等等,一系列的讲座大大提高了合唱队及众多指挥对无伴奏合唱的认识。
上海的无伴奏合唱比赛自2005年开始举办,至今将满十年,期间的六次比赛,数十场的赛事,数百支合唱团(次),万余名合唱团员的参与,使得这个比赛在上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合唱团通过无伴奏合唱的训练和演出,也逐步确立了正确的合唱观,大大提高了艺术合唱的演唱能力,特别是大量的老年合唱团,几十年养成的群众歌咏式的歌唱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无论音准,还是声音的平衡统一,声音的控制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必将对上海地区乃之全国群众合唱演唱水准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结束语
合唱是一门极强的艺术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素质和音乐指挥家。对合唱队员具有一定的成长意义。通过合唱所表现的音乐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只有努力提高群众合唱水平,提升群众合唱意识,才能使我国的合唱整体水平在世界合唱的大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才能形成我国的合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