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课程衔接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前中高职衔接的实践和研究侧重于衔接制度层面,注重以衔接模式为结合点的形式衔接,将课程衔接定位为职校本身的内部行为,这导致了课程体系脱节、内容重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从国家的高度,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为标准,以学生持续的职业竞争力为导向设计课程衔接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
目前我国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数据表明,我国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1]。显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部分中职高职衔接却进展缓慢,从形式上看起来衔接的发展颇为热闹,但是在实质内容上却问题多多,关键在于从课程内容上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脱节
中高职课程内容并没有形成体系,存在两个方向的脱节。一个方面是,中职以就业为导向,“重技能、轻文化”,侧重于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对于文化基础课则遵循“够用”的原则。而高职的课程开设以普高毕业生为标准,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以起点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为知识准备,这导致“对口入学”的中职毕业生感觉自己的文化基础薄弱,难以满足高职阶段课程学习的要求,大多认为高职的文化课与中职不衔接,高职偏难[2]。而另一方面,高职生源中的普高生,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几乎为零,直接接受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教育,必然存在专业技能脱节的问题。
(二)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中高职相同或相似专业的专业课存在课程内容相互涵盖、重复率较高的现象,一方面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益。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许多高职院校按普高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中职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高职后,高职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据湖南省有关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中高职作为上下层次的教育,二者的课程内容在深度、难度和能力要求上应该有所区别,并保持递进、延伸的关系。
(三)课程开发模式缺乏职业特征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长期职业教育管理的分离状态,中高职教育一直缺乏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开发模式。首先,现今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沿用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三段式的学科分解模式,这种课程结构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最终实现理論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显然和通过培训不断的获得职业能力增长的职业教育规律相违背的。其次,整个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没有意识到企业应该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这种渗透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企业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发中来。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维路径
目前来讲,我们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上存在几个思维误区。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高度
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建设缺乏高度是影响课程衔接的实现效率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对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我们更多的看成是制度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解决,课程衔接是微观的,交由各职业学校自己解决,这就造成了课程衔接中的诸多问题。衔接既涉及教育系统内部(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还涉及教育与劳动、人事的衔接,因此必须从国家、宏观的高度来解决这个微观性质的问题。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复杂性
虽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较少有人意识到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是一个难度系数极大的问题,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真正难点,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必然涉及所面向的数以万计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的分析问题,要建立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能力之间的衔接,就必须先确立各职业岗位的分类关系,然后将之归入各教育层次,并建立对接的系统运行机制,这无疑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应该从全局把控,以点、线的构建带动全面建设完成。
(三)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职业教育特性
职业教育本身应该是具备职业性质的,但是在实践中受功利主义思维的影响,这种职业性却变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一方面造成了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缺乏递进性,忽略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相关素质培养,导致在竞争力上弱于普通高中生。另一方面,这种偏向导致我们忽略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本性。职业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谋生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职业教育,在知识、技能、素质上均衡发展,能够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积累、再学习(培训),获得职业品质提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才是全面、完善的教育。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践策略
(一)从宏观层面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机制
在组织制度上,打破传统模式,由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各行业协会主导整合教育研究部门和职业院校等多方形成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委员会,统一规划、协调中高职课程开发工作,特别是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行业、企业的参与;以行业、专业大类分组实行具体的课程标准、开发方案和课程内容的讨论、开发;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人资部门参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教材评议审定委员会,负责相关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审定工作。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为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最接近对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评价,因此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为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是许多发达国家采取的办法。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问题多多,需要改革和完善。这需要教育部门、人资资源部门及行业、企业共同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更新和完善。以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为标准设置职业教育的层次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计课程标准。在同一课程标准下将各专业按要求分解成许多的模块和课程单元,并设置学分制度。让学生无论是中职毕业还是普高毕业深入高职的可以灵活的在资格与课程学分框架中以单元为基础学习来获得并积累学分,通过不断完成相应单元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积累足够的学分,最终获得毕业需要的全部职业资格。
(三)以持续的职业竞争力为导向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在无边界的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不仅仅只和能力本位教育密切联系,还贯通关键能力和软技能。无论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还是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专业技能外,还需要获得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用技能,以增强长远的发展后劲,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变化。职业教育应该剔除将人当成工具培养的思维,应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贯穿人的生命全过程,延伸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等终身教育要求,引导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有效衔接。(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江.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
目前我国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数据表明,我国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1]。显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部分中职高职衔接却进展缓慢,从形式上看起来衔接的发展颇为热闹,但是在实质内容上却问题多多,关键在于从课程内容上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脱节
中高职课程内容并没有形成体系,存在两个方向的脱节。一个方面是,中职以就业为导向,“重技能、轻文化”,侧重于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对于文化基础课则遵循“够用”的原则。而高职的课程开设以普高毕业生为标准,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以起点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为知识准备,这导致“对口入学”的中职毕业生感觉自己的文化基础薄弱,难以满足高职阶段课程学习的要求,大多认为高职的文化课与中职不衔接,高职偏难[2]。而另一方面,高职生源中的普高生,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几乎为零,直接接受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教育,必然存在专业技能脱节的问题。
(二)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中高职相同或相似专业的专业课存在课程内容相互涵盖、重复率较高的现象,一方面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益。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许多高职院校按普高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中职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高职后,高职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据湖南省有关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中高职作为上下层次的教育,二者的课程内容在深度、难度和能力要求上应该有所区别,并保持递进、延伸的关系。
(三)课程开发模式缺乏职业特征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长期职业教育管理的分离状态,中高职教育一直缺乏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开发模式。首先,现今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沿用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三段式的学科分解模式,这种课程结构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最终实现理論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显然和通过培训不断的获得职业能力增长的职业教育规律相违背的。其次,整个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没有意识到企业应该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这种渗透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企业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发中来。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维路径
目前来讲,我们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上存在几个思维误区。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高度
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建设缺乏高度是影响课程衔接的实现效率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对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我们更多的看成是制度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解决,课程衔接是微观的,交由各职业学校自己解决,这就造成了课程衔接中的诸多问题。衔接既涉及教育系统内部(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还涉及教育与劳动、人事的衔接,因此必须从国家、宏观的高度来解决这个微观性质的问题。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复杂性
虽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较少有人意识到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是一个难度系数极大的问题,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真正难点,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必然涉及所面向的数以万计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的分析问题,要建立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能力之间的衔接,就必须先确立各职业岗位的分类关系,然后将之归入各教育层次,并建立对接的系统运行机制,这无疑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应该从全局把控,以点、线的构建带动全面建设完成。
(三)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职业教育特性
职业教育本身应该是具备职业性质的,但是在实践中受功利主义思维的影响,这种职业性却变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一方面造成了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缺乏递进性,忽略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相关素质培养,导致在竞争力上弱于普通高中生。另一方面,这种偏向导致我们忽略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本性。职业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谋生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职业教育,在知识、技能、素质上均衡发展,能够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积累、再学习(培训),获得职业品质提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才是全面、完善的教育。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践策略
(一)从宏观层面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机制
在组织制度上,打破传统模式,由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各行业协会主导整合教育研究部门和职业院校等多方形成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委员会,统一规划、协调中高职课程开发工作,特别是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行业、企业的参与;以行业、专业大类分组实行具体的课程标准、开发方案和课程内容的讨论、开发;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人资部门参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教材评议审定委员会,负责相关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审定工作。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为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最接近对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评价,因此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为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是许多发达国家采取的办法。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问题多多,需要改革和完善。这需要教育部门、人资资源部门及行业、企业共同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更新和完善。以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为标准设置职业教育的层次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计课程标准。在同一课程标准下将各专业按要求分解成许多的模块和课程单元,并设置学分制度。让学生无论是中职毕业还是普高毕业深入高职的可以灵活的在资格与课程学分框架中以单元为基础学习来获得并积累学分,通过不断完成相应单元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积累足够的学分,最终获得毕业需要的全部职业资格。
(三)以持续的职业竞争力为导向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在无边界的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不仅仅只和能力本位教育密切联系,还贯通关键能力和软技能。无论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还是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专业技能外,还需要获得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用技能,以增强长远的发展后劲,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变化。职业教育应该剔除将人当成工具培养的思维,应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贯穿人的生命全过程,延伸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等终身教育要求,引导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有效衔接。(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江.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