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些观念和要求一旦转化为我们教师的切实行动,我们教育将会从根本上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将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
许多年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之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做到: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而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要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教师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数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四、语文教师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總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些观念和要求一旦转化为我们教师的切实行动,我们教育将会从根本上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将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
许多年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之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做到: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而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要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教师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数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四、语文教师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總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