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小小说结局之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zhuangp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猜一猜”游戏:根据线索猜小说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个热身,我相信大家一定读过一些小说。下面我给出一些线索,你们来猜这是哪部小说或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好吗?
  1.猜小说的书名(《草房子》)
  (师课件出示线索一:它是曹文轩的经典之作)
  师:看到这句话,你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了哪些书?
  生:《根鸟》《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
  生:《青铜葵花》。
  师:究竟是哪一本呢?我们接着看第二条线索。
  (师课件出示线索二:油麻地小学)
  师:这条线索很关键。
  生:是《草房子》。
  (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师:看来第三条线索可以免了。(略过投影:桑桑、秃鹤)咱们看究竟是不是?
  (师课件出示《草房子》封面及内容梗概)
  师:没错,就是《草房子》。自己把这本书的内容梗概读一读。
  (生自由读)
  2.猜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
  师:咱们继续猜。这次我们猜小说的主人公。
  (师课件出示线索一: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
  师:你心目中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吗?
  生:少年闰土、汤姆·索亚。
  (师课件出示线索二:他诞生在英国作家笛福笔下 )
  师:这下应该有方向了。
  生:鲁滨逊。
  师:是不是呢?我们先来看第三条线索。(投影出示:荒岛求生、自我勉励)看来应该是了。有时候因为翻译的原因,叫《鲁滨孙漂流记》。
  (师课件出示《鲁滨孙漂流记》封面及人物简介)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人物简介?
  (生读)
  3.猜小说的作者(黑柳彻子)
  师:猜最后一个。这次我们猜小说的作者。
  (师课件出示线索一:有人说,她对童年的发现与证明,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师:这个看起来相当厉害!但我相信大家都没什么头绪吧?关键得看第二条。
  (师课件出示线索二:她笔下有个梦想中的学校)
  师:这下我相信一定有同学能猜了。
  生:鲁迅。
  师:看来有一定难度。我们接着看第三条线索。
  (师课件出示线索三:巴学园、小林先生)
  师:现在呢?谁来猜?
  生:黑柳彻子。
  师:她的什么书里有个梦想中的学校?
  生:《窗边的小豆豆》。
  师:真好!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窗边的小豆豆》封面以及《中华读书报》对这本书的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中华读书报》对这本书的评价。
  (生读)
  师:(总结引入)大家读的小说还真不少。这些小说有的很长,叫长篇小说;有的很短,叫——(生:短篇小说。)当然,还有中篇小说。而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一组——(生看板书回答:小小说。)顾名思义,你觉得它和其他小说会有什么不
  一样?
  生:有可能篇幅更加短小。
  师:没错。还有呢?
  生:语言更加简单。
  师:不是简单,我们一般说是更加简洁凝练。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或者袖珍小说。它不但情节简单,而且以小见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小说,去感受一下小小说结局的魅力。(板书:结局)
  二、评一评课文《桥》的结尾
  师:首先请大家拿出1号课文纸,这是咱们五年级学过的《桥》。快速默读这篇小小说,注意把结尾多读几遍。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这个结尾。听清楚了吗?现在开始默读。(生默读。师课件出示《桥》的结尾。)
  1.感受意料之外
  师: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一下。有人说:“小说是写情节的艺术,而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我们读小小说时,尤其要关注结尾。同学们,当你读到课文《桥》这个结局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想不到。
  生:很意外。
  师:为什么?
  生:没想到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师:是的。我相信不仅是你,几乎我们每个人读到这样一个结局的时候,都会感到意外。(板书:意料之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结局。
  (生齐读《桥》的结局)
  师:作者谈歌为什么不在前面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呢?
  生:这样可以让故事更加
  生动。
  生:为我们读故事的人设置了一个悬念。
  师:(总结)说得真好!这就是小小说结局的魅力。如果说,我们把前面的内容看成是“画龙”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就相当于是最后“点”上去的那个——(生:眼睛。)如果把前面的内容看成是一匹“锦”的话,这结局就是最后“添”上去的那朵——(生:花。)
  2.体会情理之中
  师:不过,同学们,俗话说,一切偶然都是必然。其实,小伙子和老汉关系不一般,课文前面已经有所铺垫和交代了。请你找一找,哪里有这样的线索?
  生:课文前面有这样一句话:“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师:读到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
  生:前面小伙子总是找机会要逃,此时却让老汉先走了。
  师:是啊!小伙子前面是千方百计地想先离开,现在却让老汉先走,的确令人费解。这也给了我们一种猜想的可能,那就是小伙子和老汉的关系不一般。所以,从某种角度讲,这样的结局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板书:情理之中)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个结尾。   师:(总结)其实,很多小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既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两则没有结局的小小说,读完后请你猜一猜,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
  三、猜一猜,比一比《窗》《妈妈的银行存款》的结尾
  师:请大家拿出2号、3号课文纸,快速默读《窗》《妈妈的银行存款》这两篇小小说,并猜一猜结局。一、二大组的同学主读《窗》,三、四大组的同学主读《妈妈的银行存款》,等会儿有时间剩余,再读另外一篇。
  (生默读《窗》和《妈妈的银行存款》)
  1.猜想结局
  师:读完一则小小说并对结尾已经有所猜想的同学请举手。(生纷纷举手)好的,放下。同学们,猜读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读小小说,我们经常可以试着猜一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猜这两则小小说的结局,我列出了这两则小小说的情节图。首先,我们来看《窗》。(出示《窗》的情节图)
  师:谁能根据我提供的情节图,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些什么?
  生:主要讲了医院里住着两位病人。一位病人的位置靠窗,另一位病人的位置不靠窗。靠窗的病人为了彼此鼓励,每天给另一个病人讲他在窗外看到的美景。而另一个病人却为了得到靠窗的位置在病友发病时见死不救。
  师:说得很完整。谁再来说一说?
  (一生再说《窗》的主要内容)
  师:最后,那位病人如愿以偿地来到了靠窗的位置,那么,他会看到什么呢?谁来猜这个结局?(出示:他迫不及待地朝窗口望去, 。)
  生:他没有看到他想看到的美景。
  师:你为什么这么猜?
  生:因为原先靠窗的病人是为了鼓励他,其实自己并没看到美好的风景。
  师:有这个可能。谁再猜?
  生:我也觉得他应该没有看到美景,因为他对自己的病友见死不救。
  师:究竟作者泰格特会怎么写呢?不急,我们先来看《妈妈的银行存款》。我把这个小小说大概的情节说一说,大家听仔细。(出示《妈妈的银行存款》情节图)
  师:这则小小说写的是:“我”家很穷,但妈妈告诉“我们”她在银行里有存款,这让“我们”感到很踏实。尽管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总说最好不要动用银行里的钱,但“我们”还是心安地努力度过了难关。最后,“我”让妈妈把“我”第一部小说的稿费存到她的存折上,妈妈看着“我”笑了。她会说什么呢?谁来猜?(出示:妈妈笑了,说: 。)
  生:妈妈会说,“我是骗你们的。”
  生:妈妈笑了,告诉“我们”,她根本就没什么存款。
  师:有没有这样猜的理由?
  生:妈妈应该是不想让“我们”伤心难过,所以故意说她有存款的。
  师:(总结)看来大家都很会猜,而且有理有据。想知道这两篇小小说原先的结局是怎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原文结尾)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这两个结尾。谁愿意?
  (两生读两个结局)
  2. 印证结局
  师:恭喜刚才猜得八九不离十的同学。结局很意外,但也被你们猜中了,真了不起!但我还想说,这两个意料之外的结局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呢?作者在文章中有没有铺垫或交代?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这两则小小说,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次你想读哪篇就读哪篇。
  (生默读)
  师:这次我们先来交流《妈妈的银行存款》,谁找到了依据?
  生:我找到了“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这句话。正因为妈妈银行里没有存款,所以她紧闭着嘴唇。才会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银行里的钱。
  师:你注意到了妈妈一些细微的动作,真好。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到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她却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我想,正因为她没钱,所以才会这样说,才会和“我们”一起吃发霉的面包。
  师:你很会推理,有写小小说的潜质。这样说来,《妈妈的银行存款》最后有这样的结局,的确在情理之中。那么《窗》呢,怎么又在情理之中了?
  生:文章里说两个病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所以靠窗的病人才会编出窗外的美景让日子过得有滋味些。
  师:有道理。还有理由吗?
  (一时没有人举手)
  师:同学们试想,你愿意让这个病人最终看到他想要看到的美景吗?
  生:不想。
  师:为什么?
  生:他对病友见死不救。
  生:我觉得他很自私。
  师:是啊,我想这也是作者泰格特的本意。一个心灵阴暗的人最终一定得不到他想要的。其实,结局在他对病友见死不救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
  3.比较阅读
  师:看来和《桥》一样,这两篇小小说的结局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接下来,我们试着把这两篇小小说比一比,在了解了两个结局后,你会发现,这两个小小说在写法上有些相同之处。谁来说一说?(并列出示两个情节图)
  生:这两个小小说都有一个善意的谎言。
  师:你能把这两个谎言具体说一说吗?
  生:在《窗》的故事里,靠窗的病人为了激励彼此编造说窗外有美景。《妈妈的银行存款》中妈妈为了鼓励“我们”说她在银行里有存款。
  师:没错。但是,尽管都是谎言,最后带来的效果一样吗?(生:不一样。)怎么说?
  生:《妈妈的银行存款》里,妈妈的谎言最后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而在《窗》这个故事里,靠窗的病人编造善意的谎言却使自己丢了性命。
  师:(总结)是啊,这就会引起我们思考,善意的谎言到底该不该撒呢?所以同学们,有时候,我们可以把两则小小说放在一起比较着阅读,通过比较阅读,你能发现故事之间相通的地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与理解。   四、写一写《父亲的日记》
  结局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则小小说——侯发山的《父亲的日记》。读这个小小说,我要求大家有一定的速度。注意,投影设置了一分钟自动切换,你们准备好了吗?
  (播放《父亲的日记》投影,生默读。)
  师:同样没有结尾。这次我们试着来写一写你所猜想的结局。请大家仍旧拿出1号课文纸,把你所猜想的结局写在纸背面的练习题上。
  (生自由写)
  师: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写的结局。
  生:泪水一下子充满了我的眼眶。原来,我讨厌父亲的,正是我小时候经常做的。而父亲对我的态度和我对父亲的态度截然相反。我真想说:爸爸,对不起。
  师:很温暖的一个结局。
  生:我真后悔自己说出的话,真想打自己两下啊。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会说:爸爸,我马上给你去买冰淇淋,你想吃怎样的口味都行!
  师:我想,后悔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
  师:(总结)想知道《父亲的日记》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吗?告诉大家,我个人非常喜欢《父亲的日记》,更欣赏这个小小说的结局。我相信,这个结局也会让每一个人都为之触动。但今天我要像小说那样留个悬念。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去网上找一找《父亲的日记》,读一读结局,问一问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想一想你最希望哪些人看到这个小小说。最后,让我们一起读——(出示句子:阅读小小说,你会发现更多小小说的奥秘!)
  (生齐读后下课)
  【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种文学体裁。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小小说亦不例外。它往往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又以小见大,意蕴深刻,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五年级下册课文《桥》就是人教版教材中首次亮相但又特点鲜明的小小说,尤其是《桥》的结局,让人深感意外,但细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试图基于教材,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聚焦小小说的结局,让学生充分体悟小小说结局的魅力。整体设计思路为:(1)猜:从小说引出小小说。(2)评:聚焦《桥》的结局,体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3)拓:以两篇具有互通性的小小说《窗》《妈妈的银行存款》为依托,通过默读猜想结局,反哺印证结局,比较对比结局,使小小说结局的特点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4)写:试写《父亲的日记》结局,升华对小小说结局的认知。
  上完本课,笔者最深的体会是:文体特征需要发现,更需要猜想和印证!当笔者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品味小小说结局之妙时,如何让学生深刻体悟这种妙处,便成了笔者思考的问题。简单的评述、浅显的单篇文本讨论似乎都不足以支撑这个教学目标。于是,我想到了群文阅读,想到了可以用一组具有明显相同特征的小小说来进行比照、验证。我想到了猜读、比读、情节图……这些群文阅读方式的引入为学生体悟小小说结局的表达特点提供了平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求索中深入……
  语文教学需要准确把握文体特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具有文体意识。如吴立岗教授所言:“语文教学,不仅要因人而教,也要因文而教。”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匆匆。  2.学习本课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的写法,关注文本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写时间的文章,题目是《匆匆》。(板书课题,生书空)注意,不要因为写得太匆匆而漏掉这一点。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  你們了解朱
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句式独特,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意象丰富,引人深思,颇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学生在语文教材上接触了歇后语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特别的语言形式,一个个都乐此不疲地开始“半路上出家——从头学起”。对于“搜集更多的歇后语,准备全班分享”的作业,他们更是“抱着枕头跳舞——自得其乐”,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开分享会。  为了让学
日常听课时,我发现不少教师都尝试践行“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主张,但一不小心课堂就成了内容与写作技巧分析的叠加。管建刚老师执教的《水》一课,鲜明地避开了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转而在探究文本表达奥秘上层层剥笋,挖掘课文蕴藏着的有价值的写作技法,让学生课上学得会,课后带得走,实践用得上。那么,管老师到底教了学生哪些核心的写作能力呢?  一、梳理“故事情节”,教框架构思的能力  文章有意的安排就叫“构思”。
《山村的早晨》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歌,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村早晨的美丽画卷。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练,意境明丽清雅,结构条理清晰,可谓是集语言美、景色美、生活美、人文美于一体的一篇好文章。读着朗朗上口的文字,徜徉在如此美好的意境中,欣赏着山村早晨醉人的美景,体会着山村人们的勤劳朴实、幸福快乐,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全诗一共7个小节,第1~3小节,作者通过对“小溪”“露珠”“
我曾经读过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对于文章提出的“摒弃双基理论,树立儿童本位课程观”的观点,我不免思绪纷纷,因为不少专家特别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把“双基”丢掉。  “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现在的人在工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分析其根源是我们近些年对“
记者:王校长,您好!在您的智慧引领和采荷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团队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下,采荷一小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看到采荷一小的语文课堂,学子们学得扎实、轻松,思维活跃、灵动,充满灵气,富有创造力。请问采荷一小的语文教师有什么教学秘诀吗?  王红:教学秘诀谈不上,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绕不开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
阳春三月,走在田野溪边,可以看到一片片白色的、小得像米粒一样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剑齿状的绿叶中,一簇一簇,细细碎碎,平平常常,静静地在风中摇曳,却令人感到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便是适应性极强、广布于南北方各地的荠菜花。荠菜,看起来很不起眼,朴素无比,却令怀旧的老人一棵棵寻觅,也使厌倦了油腻的年轻人,对它倍加青睐。  由此想到我们的家常课,不正像这田野溪边的荠菜吗?不张扬,不华丽,却用最朴素的语
从本质上讲,作文是生命与生命的表达与沟通。它是写作主体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是生命个体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个性的展示,是自身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活动。所以,它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但是当下的作文教学,这种多重需要在学生的身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到底是谁剥夺了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面对作文时叫苦连
记者:林老师,您好!近年来,您所倡导的“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一阅读教学主张,在一线语文教师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请问“文本整合·言意兼得”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林春曹:您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句教学流行语:“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这虽是一句调侃语文教学的话,但其中针砭的问题,却是值得语文老师们深思的。其实,语文教学模模糊糊、高耗低效的症状,是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