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表达 走向深度学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ond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匆匆。
  2.学习本课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的写法,关注文本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写时间的文章,题目是《匆匆》。(板书课题,生书空)注意,不要因为写得太匆匆而漏掉这一点。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
  你們了解朱自清吗?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春》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背诵,揭示这是一篇关于写时间的文章。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深度学习的课堂原点,也是为了解决“为何学”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预习。
  挪移、蒸融、头涔涔、泪潸潸、旋转、遮挽、徘徊、薄雾、痕迹
  2.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
  要求: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要求用五个字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在确定了教学
  目标以后,要想达成目标,就要将教学内容与要求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是深度学习的第二步,也就是将目标与内容问题化。】
  三、把握内容,了解文体
  1. 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 指名回答。
  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课文的每一自然段概括成一首小诗:(板书)
  匆匆
  日子不复返,
  生命太短暂。
  时光匆匆过,
  岁月如轻烟。
  3. 指名朗读这首小诗。
  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而神不散”。这首小诗正是课文要表达的主题,就像是把珍珠串起来的线一样。所以,咱们读散文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找出文章的主线来。
  【设计意图:单纯地解决问题并不能让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要将课堂教学逐步推进并走向深入,就要将问题活动化。通过概括每一段内容这个活动,形成一首小诗,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了散文的特点。】
  四、感悟匆匆,学习写法
  1.再读课文,从文字中感悟生命的短暂。在这首小诗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的心?
  预设:“生命太短暂”这一句。
  出示第2自然段: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齐读)
  读了这段话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一句话最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2.解构言语形式,学习具体化的写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滴水、大海”这些事物,与时间有什么关系?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是的,第二句更好。因为第二句写出了八千多日子像一滴水一样那么微小,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透过朱自清的文字,我们知道了,原来,时间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作者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像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把它称为“具体化”。(板书)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秘密。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的一个策略是要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造,以“逐渐分化”的形式展开,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这个环节的教学,正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改造,从理解内容转向领悟表达。】
  3.读中感悟,走进作者的内心。
  (指名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从头涔涔、泪潸潸这两个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最后一句话:“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把你的理解和感受读进去,读好这一自然段。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读到这里,你们一定都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是啊,生命如此短暂,怎么不叫人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4.小结写法,体会言语的妙秘。
  同学们,正是因为作者用了一种具体化的手法来写时间,我们才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
  这是一篇写时间的名篇佳作,除了这一自然段用了具体化的手法来写时间,其实,其他段落里面也有这样的写法。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其他几个段落,一边读,一边找,看看作者是怎样用具体化的手法来写时间的。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的另一个策略是阶梯式教学。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持续不断地走向深入,我们可以将学习的目标、内容、问题、活动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阶梯,让学生以“爬楼梯”的方式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领悟,一步步地达成目标,在掌握具体化写法的基础上,扩展到其他段落的学习,使学生的深度学习持续展开。】
  五、习得方法,自读自悟
  1. 学生边默读,边找。
  2. 汇报:第1自然段。
  作者写“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作用?
  是啊,就是为了与时间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看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却无法挽留,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板书:无奈)
  那就让我们把这份无奈读出来吧?(齐读第1自然段)
  3.汇报学习第3自然段:
  是的,这一段话,作者正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来写时间的。上课时,日子——;写作业时,日子——;看电视时,日子——;玩耍时,日子——
  是的,日子总是在匆匆地流逝,没有人能够挽留它。
  读到这里,你又读懂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看看最后那两句话。(板书:惋惜)
  4.配乐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的第三个策略是理解性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将先前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创造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六、读写结合,拓展提升
  时间本来是很抽象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从朱自清的文字中,我们却又能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匆匆。秘密就在于作者能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具体化”。那么,我们学习了这种写法以后,会不会运用呢?
  如写幸福的感觉、恶心的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很高兴、被妈妈骂了一顿心里很难过……
  1.生练笔。
  2.师巡视。
  3.生汇报。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需要
  将活动序列化。通过前面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不断地引导学生逐步走向心灵、思维与情感的深处。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学生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读写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深度学习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试图通过每个单元的系统教学,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年级下册教材按照“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的编排体系组织单元。教学时既要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要巩固前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教材潜在的教学资源,选择精要的教学内容,统整为板块式的言语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实现语文要素的实践转化。如何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实现
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阅读什么样的书籍,用何种方式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困境,教师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课上学习语文教材、课下阅读课外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后
“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是对现行教材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及时回应。蒙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小说,汉字、对联、灯谜、谚语、成语、神话、民间故事、“乡音乡韵”、“家乡歌谣”,《论语》《诗经》《笠翁对韵》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虽然有的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很多内容离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儿童亲近这些经典?如何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
刚开学不久,我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可的女孩子。她从不在课上举手发言,哪怕“小火车”开到她那里,也总会出现暂停:她慢悠悠地站起来,皱着双眉,一脸无助地看着拼音字母,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拒绝……于是,我的头脑里忍不住跳出两个词:内向、接受慢。这两个词如同两张标签,贴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第一次与她的父母联系,得知两位都是非市区的高中教师,一周除了双休日几乎都住在学校,孩子只能由老人带着。这个情况让我进一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
学生写完作文后,最期待的是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讲评重在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讲评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教师用几句笼统模糊的套话批语应付,或只读一读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作文。这类评价激励千人一面,覆盖面窄,远远达不到调动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了。学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
【教学目标】  1.认识“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學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