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生本化”的五个维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SX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质上讲,作文是生命与生命的表达与沟通。它是写作主体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是生命个体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个性的展示,是自身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活动。所以,它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但是当下的作文教学,这种多重需要在学生的身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到底是谁剥夺了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面对作文时叫苦连天呢?
  笔者以为,首先是教材在材料的开掘上是被动的。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问“我们今天写什么”而不是“今天我想写什么”,正是这种作文内容的规定性,导致了学生习作行为的被动,并没有成为学生真正的习作需求。其次是教学策略和学生活动的简单化。有的教师把对作文知识条分缕析的讲解和对作文技巧的机械习得当成作文教学内容的全部。同时,由于教材在写作技法序列上的模糊,有的教师甚至用一种近乎放任的状态来取代课内的技法训练,想当然地以为只要给予学生自由,他们就可以自能写作。另外,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作文。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俯下身子,细心地品味学生的童真、童趣,呵护稚嫩、创新、怪异的儿童灵感,摒弃对儿童文化的钳制和压迫,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需要,作文教学必将是另外一片天地。
  一、时空迎让——教师角色的智慧转身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错位是造成教学低效的罪魁祸首。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發号施令,以“指导者”的身份自居。然而,这样的强势剥夺了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最后一丝希望。教师不妨改变一下思维,或许是另一番风景。我们来看看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片段。
  上课伊始,蒋老师询问学生喜不喜欢写作文,了解到除了一些学生不讨厌作文外,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还是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于是,他向学生介绍自己班上一个不喜欢作文的男孩,特别爱耍小聪明。一次作文,第一篇草稿通篇省略号,第二篇则反复用同一句话以达到作文字数要求。通过夸张的例子,这个学生“爱耍小聪明”的特点深入人心。
  师:这次他一个字也没有写,他说好像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我问他,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像“凤辣子”一样泼辣的人,有没有看到过像小嘎子一样争强好胜的人,像严监生一样吝啬的人。如果是你,你怎么来帮我问一下?
  生:有没有见过很严肃的人。
  师:“严肃”是一个特点。
  生:有没有见过说话幽默的人。
  生:有没有见过痴迷于一件事物的人。
  师:痴迷于某一件事物的人,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吗?
  生:痴迷于读书的人。
  师:我们生活中真的有这样
  痴迷于各种事物的人。
  生:懒惰的人。
  师:看到过吗?
  生: 我爸爸。
  (众笑)
  师: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啊!
  ……
  “如果是你,你怎么来帮我问一下?”蒋老师简洁地转换了角度,引导学生通过询问来展开思维,拓展习作空间。学生不知不觉地从生活中发现了太多“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思路大开。此时,蒋老师从前台转到了学生的背后,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不单纯是一种时空的变换,也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
  显然,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回归点。蒋老师就是发现并充分利用了学生更愿意帮助人而不善于发现自己的特殊心理,通过几个小问题巧妙地转变了学生的身份,从“接受”转换为“提出”,从“被动”转换为“主动”,学生思维更为活跃。
  二、情趣盎然——教学过程的自觉卷入
  创设一种轻松、活泼、充满吸引力的作文教学氛围,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有一个很重要的作文教学思想就是“作文要以鼓励为主……唤起学生对语言艺术的热爱,激发写作欲望”。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延续了实验稿课标强调情感态度的内容表述,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如在三个学段中分别提到了“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等等。这种“情趣指向”的全面实现,最关键的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习作心境,让学生自觉地卷入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抒真情、写实感、有创意”的作文教学。
  特级教师金剑辉的作文课《秘密》,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的原理,创设了一个科学小实验。凭借独具匠心的设计加妙趣横生的教学过程,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伊始,金老师引入一个有趣的猜想:一张白纸如果跟一张黄色的纸摩擦,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一听,马上来劲了,纷纷猜测。这时金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关注同学的神态,同时让学生亲自来完成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小实验。实验的结果仅仅是整堂作文课的前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金老师顺势跟进又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来揭开这个秘密,又引起了学生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最后金老师让学生亲自做做这个实验。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学生的心理需求牢牢地掌握在金老师的手里。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就变得非常自主、主动了。
  新鲜和好奇永远是孩子的天性。作文教学“生本化”就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情趣盎然的作文教学过程,激发儿童的语言潜能,让儿童将积蓄在内部的语言倾吐出来,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方法渗透——习作指导
  的适时介入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作文教学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所谓“以生为本”的伪命题,便会更深刻地领会到作文教学中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指导不是灌输,也不是强加,而是自然地渗透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于无痕中见真意。再来看金老师执教《秘密》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老师给了大家四张小纸片,这四张小纸片就像是四把钥匙,只有小组合作,才能揭开这个秘密。   (生动手实验,用黄色的小纸片各自擦拭手中的小纸片,每张纸片上分别呈现“米汤”“淀粉”“碘酒”“白纸”字样,实验完毕,小组上台交流。)
  师:说说刚才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用黄纸先擦拭白纸……
  师:(打断)拿到纸后,你们就是这么做的吗?
  生:我先闻了黄纸的气味,有些刺鼻。
  师:很好,你很细致。“刺鼻”这个词也用得很好。
  生:我拿到纸后,捏了捏黄
  纸,里面流出了一些液体,还闻了闻,有些难闻。
  ……
  师:你们又是怎样讨论出这
  个实验的秘密的呢?
  生:我们把纸片上的字连起
  来解释,米汤和淀粉放在纸上,然后用黄纸一擦,就显出字来了。
  生:我觉得不是米汤和淀粉
  放在一起,而是米汤中含有淀粉,淀粉遇到含有碘酒的黄纸,就显出字来了。
  师:谁的表达更准确呢?
  生:后一位同学的表达更准确。
  师: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那就把刚才揭示秘密的过程写下来吧。
  揭示实验的秘密并不是这堂习作课的本意,教师的指导才是整堂课的核心。这个教学片段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指导规范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一是准确的表达,教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说话,力争使其说得准确;二是注重语言训练的两个维度,即具体和概括;三是及时反馈和到位的评价。在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规范表达。
  实际上,写作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观察、分析、综合、想象等等,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客观生活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客观生活是客观存在的,要进入人的大脑并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和最后呈现的结果及其质量与个体的观察、分析、综合、想象等的参与状态是分不开的,更与教师的指导和点化密不可分,也是学生从“客观生活”到“语言表现”的转化的心理支撑。
  四、预设生成——课堂动态的辩证统一
  预设与生成有着天然的矛盾。如果预设过头,便会扣上强势的帽子;如果任由学生生成,无法掌控教学局面,便是放任,便是教师不作为。确实,在作文教学中,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笔者以为,掌控课堂动态最终还应归结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因为这是教学,是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是教师预设下的有序生成。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水的奥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猜测:假如不依靠其他材料,也不改变回形针形状,能不能让回形针漂浮在水面上呢?
  显然有两种不同的答案。于是,教师让认为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学生上台做实验,结果两位学生都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或者得到印證,或者被推翻,心理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丰富了学生的作文语言。此时,教师示范实验,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猜测实验是否成功,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测结果又一次呈现。在这样一个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实验的过程,作文的呈现也就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在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两个环节中,所有的结果都是教师精心预设的。因为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回形针是湿的,而教师的回形针是干燥的。因此,学生的实验注定无法成功,而教师实验的成功是在预料之中的。
  实际上,生本化的作文课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指所有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习得和发展服务。正如一位特级教师在课后的点评中说的那样:“为了生成可以不择手段,这是另一种习作教学‘生本化’的态度。”
  五、个性彰显——习作表达的多元达成
  学生千人一面的作文呈现,不是“生本化”作文教学的最终归宿,而应该是千人千面,个性彰显,多姿多彩。
  如金剑辉老师执教游戏作文《官兵捉贼》一课时,在游戏结束环节,金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台上的气氛,而后采访忍受“惩罚”的学生及台下的“观众”,说说心情如何。让学生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游戏过程拟题目,拟出一个得合格,两个得良好,三个可以得优秀。题目可以是针对过程的,可以是针对心理的,也可以是指向氛围的。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有根据热门影片改写的《天下有贼》,有取自成语的《瞒天过海》《贼喊捉贼》。绝妙的是,有一个学生用一系列叹词取题《嗯?啊!耶!》。疑惑、吃惊、惊喜溢于言表,真是神来之笔。最后金老师在小结中点明:在游戏中、生活中,要注意聆听和观察,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写作时,实话实说就是好作文。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
【教学目标】  1.认识“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學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匆匆。  2.学习本课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的写法,关注文本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写时间的文章,题目是《匆匆》。(板书课题,生书空)注意,不要因为写得太匆匆而漏掉这一点。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  你們了解朱
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句式独特,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意象丰富,引人深思,颇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学生在语文教材上接触了歇后语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特别的语言形式,一个个都乐此不疲地开始“半路上出家——从头学起”。对于“搜集更多的歇后语,准备全班分享”的作业,他们更是“抱着枕头跳舞——自得其乐”,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开分享会。  为了让学
日常听课时,我发现不少教师都尝试践行“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主张,但一不小心课堂就成了内容与写作技巧分析的叠加。管建刚老师执教的《水》一课,鲜明地避开了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转而在探究文本表达奥秘上层层剥笋,挖掘课文蕴藏着的有价值的写作技法,让学生课上学得会,课后带得走,实践用得上。那么,管老师到底教了学生哪些核心的写作能力呢?  一、梳理“故事情节”,教框架构思的能力  文章有意的安排就叫“构思”。
《山村的早晨》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歌,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村早晨的美丽画卷。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练,意境明丽清雅,结构条理清晰,可谓是集语言美、景色美、生活美、人文美于一体的一篇好文章。读着朗朗上口的文字,徜徉在如此美好的意境中,欣赏着山村早晨醉人的美景,体会着山村人们的勤劳朴实、幸福快乐,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全诗一共7个小节,第1~3小节,作者通过对“小溪”“露珠”“
我曾经读过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对于文章提出的“摒弃双基理论,树立儿童本位课程观”的观点,我不免思绪纷纷,因为不少专家特别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把“双基”丢掉。  “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现在的人在工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分析其根源是我们近些年对“
记者:王校长,您好!在您的智慧引领和采荷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团队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下,采荷一小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看到采荷一小的语文课堂,学子们学得扎实、轻松,思维活跃、灵动,充满灵气,富有创造力。请问采荷一小的语文教师有什么教学秘诀吗?  王红:教学秘诀谈不上,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绕不开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
阳春三月,走在田野溪边,可以看到一片片白色的、小得像米粒一样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剑齿状的绿叶中,一簇一簇,细细碎碎,平平常常,静静地在风中摇曳,却令人感到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便是适应性极强、广布于南北方各地的荠菜花。荠菜,看起来很不起眼,朴素无比,却令怀旧的老人一棵棵寻觅,也使厌倦了油腻的年轻人,对它倍加青睐。  由此想到我们的家常课,不正像这田野溪边的荠菜吗?不张扬,不华丽,却用最朴素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