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任务 问题 分析 探索 交流
所谓“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经过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学生基础与兴趣的分析,提出一个能够应用一部分该阶段所需要教学的信息技能与知识,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如在WORD教学中,学习完输入后,如何美化文本的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美化文本是什么含义?一篇文章的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颜色等是否一定要相同,相同与否有何不同……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思考美化文本的任务。
2.任务分析是必要的过程
教师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又有哪些需要学习使用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
3.独立探索与完成任务和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
由学生个人或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完成1和2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中等的学生自己探讨完成,让学生好的帮助学习弱一点的学生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4.交流、评估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
在学生各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最后的作品。在这一阶段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在完成了本节教学内容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同学们总结学习经验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则在此时应培优补差。
二、在教学实践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之后练习,学生一定不爱学或被动地学。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操作指令,他们一定会感到单调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从学科的特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那就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之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靠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尽管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学生毕竟经历了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毕竟他们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哪些知识会,哪些知识不会。探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面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及已经具有不同层次信息技能的学生,我们不能再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来开展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所以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于实现这一学科特点,更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化。
2.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学”理论
根据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记住的、被动接受的、老师告诉的,而是在具体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活其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迫切要求通过“做”来学,而不是通过“教”来学。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去“做”什么呢?那就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在讲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前,先让学生去完成一项包含这些内容的特定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这时老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集中讲解新知识,重点解决新问题,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学”具有了目的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以任务评价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鉴定的能力。
3.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如何扮演这一新的角色呢?我想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那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信息技术科学的成果,它们都以抽象的术语、冷色的“面孔”呈现在课本上,这是一种“学术形态”。怎样让它们鲜活地跳跃起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想,应该设计一个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一定能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这便是我在本文中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金霞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 键 词】任务 问题 分析 探索 交流
所谓“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经过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学生基础与兴趣的分析,提出一个能够应用一部分该阶段所需要教学的信息技能与知识,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如在WORD教学中,学习完输入后,如何美化文本的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美化文本是什么含义?一篇文章的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颜色等是否一定要相同,相同与否有何不同……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思考美化文本的任务。
2.任务分析是必要的过程
教师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又有哪些需要学习使用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
3.独立探索与完成任务和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
由学生个人或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完成1和2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中等的学生自己探讨完成,让学生好的帮助学习弱一点的学生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4.交流、评估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
在学生各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最后的作品。在这一阶段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在完成了本节教学内容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同学们总结学习经验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则在此时应培优补差。
二、在教学实践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之后练习,学生一定不爱学或被动地学。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操作指令,他们一定会感到单调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从学科的特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那就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之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靠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尽管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学生毕竟经历了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毕竟他们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哪些知识会,哪些知识不会。探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面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及已经具有不同层次信息技能的学生,我们不能再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来开展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所以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于实现这一学科特点,更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化。
2.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学”理论
根据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记住的、被动接受的、老师告诉的,而是在具体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活其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迫切要求通过“做”来学,而不是通过“教”来学。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去“做”什么呢?那就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在讲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前,先让学生去完成一项包含这些内容的特定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这时老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集中讲解新知识,重点解决新问题,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学”具有了目的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以任务评价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鉴定的能力。
3.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如何扮演这一新的角色呢?我想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那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信息技术科学的成果,它们都以抽象的术语、冷色的“面孔”呈现在课本上,这是一种“学术形态”。怎样让它们鲜活地跳跃起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想,应该设计一个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一定能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这便是我在本文中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金霞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