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已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究,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真正达到数学高效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我们知道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如何热闹,更不是看教师一个人的精彩表演,而是看本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是否达到有效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变“枯燥乏味”为“亲身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内容的生活情境。二是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对课堂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是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二、创设游戏情境,变“要他学习”为“他要学习”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胞。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知识点时这样设计,上课时老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话刚说完,学生异口同声说:“好!”)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两个球,有的袋里放的两个全是白球或两个全是黑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的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圆的面积也可以用: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探究性质疑。
四、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计划地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1.突破难点时,创设动手合作情境
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相互启发、相互融合。这样不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差异,有意識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等发现规律,突破重点难点。
2.解决问题时,创设分组探究情境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11.
[2]林崇德著.教育为的是学生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国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
[4]马云鹏.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周亚军(1989—),女,蒙古族,辽宁葫芦岛人,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我们知道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如何热闹,更不是看教师一个人的精彩表演,而是看本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是否达到有效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变“枯燥乏味”为“亲身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内容的生活情境。二是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对课堂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是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二、创设游戏情境,变“要他学习”为“他要学习”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胞。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知识点时这样设计,上课时老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话刚说完,学生异口同声说:“好!”)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两个球,有的袋里放的两个全是白球或两个全是黑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的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圆的面积也可以用: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探究性质疑。
四、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计划地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1.突破难点时,创设动手合作情境
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相互启发、相互融合。这样不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差异,有意識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等发现规律,突破重点难点。
2.解决问题时,创设分组探究情境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11.
[2]林崇德著.教育为的是学生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国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
[4]马云鹏.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周亚军(1989—),女,蒙古族,辽宁葫芦岛人,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