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理融融”等漂亮课堂似乎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教龄较短,资历较浅的新教师,怀揣着对语文教学的“创新”激情,课堂上别出心裁、形式多样。其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体验、个性张扬非常重视。然而在这之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写作和语言的表达上问题较多,不够规范、贴切、传神。
“批文入情”“批文得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始于“入情”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主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批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引自吴忠豪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批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位、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现就这一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语言文字意识上的重视
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一味的重视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味追求“漂亮”课堂。把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须知语文学科具有双重性,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人文固然重要,但工具不容忽视。为什么其他学科的教师时常埋怨学生用语不规范,语病多多,语言不准确。我们自己在批改作文时也常常眉头紧皱,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责无旁贷的承担此任。教师自己在思想上对语言文字足够重视,思想指导行动。贯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也就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引起重视。
二、对语言文字的分析
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我主要针对的是新闻,说明文等这一类较为科学,严肃的文体。这一类文体的宗旨是给人以知识,其语言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准确性的特点。在教学这样的文体时须引导学生对其语言进行分析,比较用词用语的准确性和分寸感等。比较的方式可以“有无比较”,“换词比较”,或换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中的用语就非常讲究。其中的句子“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中的“突破”一词可与“越过”进行比较分析,“越过”仅表示经过之意,而“突破”则含有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冲破取胜而过,仅“突破”一词,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另如《苏州园林》中的句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可引导学生分析“艺术”与技术的区别,从而体会假山堆叠者的独具匠心,想象假山堆叠产生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这类文体的教学时,如能如此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学生在平时用词必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规范。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用词上也就形成用词准确的习惯。
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品味较之分析,更需仔细玩味。其如品茗,亦如抽烟,须先吸入,再到胃里兜上几个圈圈,然后揣着体温出来,方能深入领会,与作者心相通,与读者起共鸣。我所说的品味,专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而言。文学作品是情感色彩极浓的一种文体。其间刻画的形象,描绘的意境都浸透了作者的爱恨情仇,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和外化。其中的词语必定饱含了深厚的情感,丰富的韵味。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前文写“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后文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用手走着来喝酒,文中写到“孔乙己摸出几文钱来”。一个“排”字和一个“摸”字将孔乙己的形象、神态、内心、作者的情感、眼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细心揣摩。
再有诗词中的一些传神之词,点睛之笔,也很值的品味。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的“空”等,这些词语非常精当简练,且言简意丰。在引导学生品味以上用词时,可采用朗读、讨论、比较、想象、表演、描述等方式进行。
语文教学,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应讲究实效;不能只重视思想情感,而应更重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是语文的基础,也是语文的目的。她看似平实,却有着无可代替的朴素之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六中学)
“批文入情”“批文得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始于“入情”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主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批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引自吴忠豪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批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位、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现就这一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语言文字意识上的重视
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一味的重视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味追求“漂亮”课堂。把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须知语文学科具有双重性,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人文固然重要,但工具不容忽视。为什么其他学科的教师时常埋怨学生用语不规范,语病多多,语言不准确。我们自己在批改作文时也常常眉头紧皱,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责无旁贷的承担此任。教师自己在思想上对语言文字足够重视,思想指导行动。贯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也就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引起重视。
二、对语言文字的分析
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我主要针对的是新闻,说明文等这一类较为科学,严肃的文体。这一类文体的宗旨是给人以知识,其语言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准确性的特点。在教学这样的文体时须引导学生对其语言进行分析,比较用词用语的准确性和分寸感等。比较的方式可以“有无比较”,“换词比较”,或换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中的用语就非常讲究。其中的句子“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中的“突破”一词可与“越过”进行比较分析,“越过”仅表示经过之意,而“突破”则含有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冲破取胜而过,仅“突破”一词,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另如《苏州园林》中的句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可引导学生分析“艺术”与技术的区别,从而体会假山堆叠者的独具匠心,想象假山堆叠产生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这类文体的教学时,如能如此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学生在平时用词必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规范。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用词上也就形成用词准确的习惯。
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品味较之分析,更需仔细玩味。其如品茗,亦如抽烟,须先吸入,再到胃里兜上几个圈圈,然后揣着体温出来,方能深入领会,与作者心相通,与读者起共鸣。我所说的品味,专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而言。文学作品是情感色彩极浓的一种文体。其间刻画的形象,描绘的意境都浸透了作者的爱恨情仇,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和外化。其中的词语必定饱含了深厚的情感,丰富的韵味。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前文写“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后文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用手走着来喝酒,文中写到“孔乙己摸出几文钱来”。一个“排”字和一个“摸”字将孔乙己的形象、神态、内心、作者的情感、眼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细心揣摩。
再有诗词中的一些传神之词,点睛之笔,也很值的品味。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的“空”等,这些词语非常精当简练,且言简意丰。在引导学生品味以上用词时,可采用朗读、讨论、比较、想象、表演、描述等方式进行。
语文教学,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应讲究实效;不能只重视思想情感,而应更重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是语文的基础,也是语文的目的。她看似平实,却有着无可代替的朴素之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