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要更加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关键要求。积极改革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form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mod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core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and a key requirement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Actively reform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mode,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stimulate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chemistry learning, guide students’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and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abilities.
其他文献
用灼烧法对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育成的陇育1号、陇育2号、陇育3号、陇育4号、陇育5号、陇育6号小麦及其面粉进行灰分含量测定,研究小麦的灰分含量、小麦面粉中戊聚糖的含量
高师中的音乐教育改革,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课程设置应该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目前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已经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技能技巧的传授,而是要求那种深入人心的审
目的 探讨灾害对孕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总结基于孕妇心理特点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40例经历灾害的孕产妇(观察组)心理状态进行
容许侵蚀量(T值)是土壤侵蚀程度分级和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性的基础。应用以物质循环理论为基础的Barth模型,估算了不同母质类型,不同种植植被和不同土层厚度下的成土速率,并在田
根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及管理水平,分析了保护区森林火险因素、防火现状及防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包括森林防火工作要宣传与保
<正> 1.脾虚型 证见泄泻,脘腹冷痛,少食纳呆,倦怠乏力,面色不华等症。治宜健脾止泻。食疗方用薯蓣粥:山药15g,芡实15g,扁豆10g,粳米100g。将前三味药加水煮沸15~20分钟,然后取
本论文是在环氧树脂(EP)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轻量化的背景下,针对环氧树脂易燃且燃烧时释放出大量有毒烟气的问题,采用共煅烧法制得了膨胀石墨负载的纳米氧化铜(CuO@EG)阻燃协效剂,研究了CuO@EG的制备条件对氧化铜粒径分布和含量的影响;并将CuO@EG和聚磷酸铵(APP)一起引入到EP中,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制备的CuO@EG与APP在EP中的协同阻燃效果影响,进而制备了一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主要由B2B形式来完成。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物流系统的发达,个人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近年来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在青年女性面部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来我院接受面部烧伤青年女性患者90例,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可运用直观形象思维,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气氛,让学生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