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者、现实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来探索艺术的改造功能;从“坐而论道”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论述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改造;促进;坐而论道;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艺指技艺,包括艺术。“游于艺”,指的是艺术家将自己置身于六艺的活动中。因艺是通于道的,故要“游于艺”。事必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要弄清楚艺术的改造功能,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艺术?
  艺术总是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哲学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我们来看几种关于艺术的几种说法: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一是,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审美能力和技巧的创造性劳动。还有一种是认为“艺术即力量”。
  一、关于艺术的改造功能
  通观中外艺术领域,我们可以知道,艺术定义错综复杂,不断更迭,各家各派说法都不一样,但大体都是关于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在此我们并不过多的探究艺术的定义及艺术是什么?主要的论点还是放在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的关系上面。
  艺术的改造功能,从艺术家的作品来说:艺术作品总是在有形或无形之间给艺术接受者以改造教育。这里我们以“图画”为例,来探讨艺术的改造功能,虽然有其狭隘的一个方面,但是,从绘画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来讲,局部构成整体,有了局部的渺小的改造,才构成了艺术整体的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人的功能。
  南齐谢赫《画品》中记载:“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句话向我们讲解了绘画的目的。三国时期曹植的《画说》中记载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强烈的教育意义及改造价值:人们在有形的绘画的形式下,认知不同的人物,三皇五帝、三季异主、篡臣贼嗣、高节妙士、忠臣死难、放臣逐子、淫夫妒妇、令妃顺后,对不同的人物及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或仰戴或悲惋或切齿或忘食或叹息或侧目或嘉贵。“鉴戒”在这里起了一个榜样的作用,用人物来教育,改造人。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有形的呈现形式中给人们以无形的改造,警醒人们应该仰戴、学习的正面榜样是谁,痛恶、切齿的反面教材是谁,使善者更善,恶者向善。
  艺术的改造功能,从艺术接受者的角度来说:艺术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接受者突如其来的震撼,使接受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收艺术的改造,心灵受到慰藉,精神境界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改造人们的行为举止。艺术能够“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在艺术接受者措手不及地情况下教化人、改造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艺术是涵养人格至善之要素,足以振奋人们的精神,足以教育人们向上和前进,足以丰富、滋润人们的生活”(刘海粟《海粟自传》卷一稿)。观高山而知崇高,见大海而知远阔,在崇高的山体和辽阔的大海面前,人们无不感慨自身的渺小,在内心中激励自己去追逐更高的艺术境界,更宏伟的目标。在享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在内心中接受着大自然这个艺术的源泉的改造。从现实社会方面来说:艺术服务于社会,促进现实社会的升华提高。西方美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异于现实,它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另一个的世界。
  从对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者、现实社会的分析来看,艺术的改造功能总的来说是潜移默化的改造,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社会、自然,需要人这个中介来操作、实践。
  二、关于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
  “坐而论道”,出自《抱朴子·用刑》:“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辞海》中释义为坐着空谈大道理,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坐而论道”在这两个地方的解释都偏重贬义的解释,我们应该注意,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并不是单一的向着一个方向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看到“坐而论道”的缺点,也应该去探讨分析看到“坐而论道”的优点长处,发掘它的褒义:学习文化知识,要做到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借鉴,又注重实践活动的积累。“坐而论道”相互学习彼此之间的理论,加以分析和判断,学会取长补短,这样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当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结合在一起,应该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牵制与补充。“坐而论道”谈的是理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艺术观点,然后互相借鉴学习,以期最终达到艺术的改造功能的最大化。聚而坐之,彼此之间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坐而论道,学习和探讨关于艺术的理论文化,然后深入大自然,深入到生活中,用实践来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二者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像古人学习,古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学习,但更加注重实践活动。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探索很重要但应该更加的深入自然去探索去发现收集素材,理论只有上升到实践的高度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
  艺术的改造不仅要“坐而论道”与独抒个性,还要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历代名画记》)。“坐而论道”容易导致大家固步自封,陷入只专研理论的旋窝,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只研究理论而忽略向大自然本身学习。独抒个性容易导致个人风格的极端发展。艺术之间论道而求异,求异即是创新,即求艺术理论与“坐而论道”之间的相同之中所显现的异。“坐而论道”谈论的是大家一致认同,普遍接受的观点。艺术应该注重个性的表达,坐而论道吸收各家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艺术主体性的表达,注重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性。
  三、结语
  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相辅相成,二者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改造不足,以发展和创新。坐而论道,谈其理论,发现其不足,然后改正,以达到改造的作用。“坐而论道”讲的是理论的观点,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论道然后改造,这样促进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的改造功能,最终改造的结果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间和谐相处的环境。
其他文献
期刊
虽然英汉语言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在新词的产生原因、产生的方法以及在新词影响与作用的层面上,为了更加清晰地解析两种语言中的新词产生的共同性与彼此的差异,本文在辩证理
从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主体作为“主观-客观”的二元逻辑的一元,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显现,成为“大写的自我”、“先验的自我”,逐渐成为近代哲学的主旨.在主体性完成最高等级建构
摘要:苏轼在文道关系上,是韩愈、欧阳修等先贤的忠实继承者,主张文道并重,将“有道有艺”、“文以尽意”、“文以述志”作为其文道观的基本内容。苏轼重视散文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作用,“有为而作”、“体用为本”是苏轼对文章本末问题的基本看法。苏轼认为文章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散文理论;继承性  苏轼的散文理论远承孟子、庄子、贾谊、陆贽,近承韩
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That is what they sayBut if all the showers ted to flowers,Wed have quite a colourful day!
期刊
(本刊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中国商业联合会对外工作委员会承办的“2011年度虹膜全息技术咨询师暨师资培训班”近日在北京圆满结业.经过为
现今社会,在工业文明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云南彝族刺绣本身的特有价值,不仅是现代服饰中的创作元素,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记载,所以对于彝族刺绣的
“切合题旨”是修辞的第一义。只有把握好了制约它的诸多因素,才能做到“切合题旨”。制约“切合题旨”的主要因素有“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对象、年龄、性别、身份、职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分析《红楼梦》的民俗文化词汇,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从文化和翻译的角度予以解读,以发掘其所蕴藏的民俗文化的整体面貌和文化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