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香港《李小龙月刊》主编卢越
编者按:《强者之拳》这篇文章,是香港《李小龙月刊》主编卢越先生的大手笔。他对李小龙创始的截拳道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明确指出李小龙由于咏春拳对西洋拳手的局限才从而汲取了北腿的踢术。同时,这也是李小龙适应地域(从香港到美国)、人种(亚洲黄色人种矮小;相对于欧罗巴白色人种高大,身体素质强健)之不同,从而改造了原来自己学过的咏春拳。这不能不说是李小龙的聪明过人处。此文可说是打破了国人中的某些偏颇看法——认为李小龙只不过是将咏春拳变了个名字加进了西洋腿法而已的滥调。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李小龙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此句名言,是否会对习武者有所启示呢?
李小龙曾问他的徒弟Ted Wong(泰德·万):要成为一个出色搏斗家,要诀何在?Ted Wong说了多个答案,如强悍、快捷、技巧……均未能令李小龙满意。最后李小龙揭开了答案,只有一个字——Adaptability(适应力)。适应力是要点所在。如你具备此种能力,你已拥有成为出色搏斗家的本钱。就像水一样能适应不同形状,渗透任何环境空间,甚至能穿透坚硬如花岗石一类的物体。Ted Wong茅塞顿开,恍然了悟师傅问他这个问题之深意。
一个真正搏斗家是无权选择对手的。特别是置身街头打斗时,他不能挑选身高、体重相若的对手,不能放弃自己不熟悉的打法的对手,如果他还要继续这场打斗,还想获得最后胜利,他就必须具备适应力。
“如水之轻柔与可塑性,以冀适应任何对手。”李小龙就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因他曾说过:“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积极培养实战适应力
李小龙走过的武术之路,也可以说是培养实践适应力之路。
近距离肉搏是搏斗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在这种距离腿击难以应用,灵活有劲的双手于是主宰了比拼结果。咏春强调的紧占核心打法,直线攻击的快捷与有效,手的灵敏反应以及寸劲在近身肉搏的重要性,吸引了李小龙早期练武的专注力。其后当他发现咏春缺乏多样性变化,特别是远距离腿击的贫乏,李小龙加强了远距离脚法的训练。咏春非常着重近距离打法,甚至可以说只会在对方进入短距离范围时才会发出攻击和反击,这是因为咏春的结构本质在这方面最强,但换个角度看,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近距离肉搏,双方出拳频密,实难避免被对方击中,咏春拳手与人搏斗,整个过程差不多全处于近身肉搏,故此无论他技巧多高,被击中的恐惧总不能免除;又或遇上身高手长、高于自己很多的对手(中国人碰上洋人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咏春的手近身打法,其功效难免大打折扣;又或对手善于保持与敌人之距离,其力量、速度及步法又相当好,若然他保持作出一下一下简单却又充满速度力量的远距离攻击,手极微细巧妙的动作,往往不济事,何故?“一力降十巧”是也!
增强远距离武器
李小龙察觉到咏春如上所述的局限,于是他向邵汉生学北方拳术,为的是增强自己远距离攻击武器。李小龙对所追求的理想武术有两大期望,其中之一是“这种武术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打倒敌人”。而搏斗一般会自“远距离”开始,然后“中距离、近距离”……若然我具有厉害的远距离攻击武器,搏斗一启动,在这远距离攻击范围内,我已能打倒敌人。为什么一定要让对手步进近距离时,才开始攻击呢?击倒敌人的时间不是更能缩短?李小龙正有如此想法。
咏春学者均认同,咏春拳最煞食的就是一招“日字冲拳”,而李小龙始创的截拳道,其最基本的意义,实际上只在侧身“日字冲拳”外加了一招——“侧踢”。这是攻击距离最远的武器,也是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李小龙这招侧踢公认厉害无比。这是他有意识地刻苦锻炼的成果。没有厉害的远距离腿法,单凭双手,是不容易与身高体壮的洋人匹敌的;没有摧枯拉朽的远距离腿法,李小龙难以个人力敌多名练武者的偷袭(李小龙曾在美国机场被六名练空手道的洋汉偷袭,事起突然,同行的影星占士加纳吓得呆在一旁,李小龙却不惧勇战,赫然立时打到三个,另外三个见势不对拔腿跑掉,而李小龙也因受伤要入医院治理),因与多名练过武的人比拼,如果一旦与其中一人作贴身缠斗,自然被其余的人有机可乘,顿然处于危险之境,故此以快速锐利的远距离腿击为主要拼杀武器,才是明智之举。
截拳道其中一个特色,是以灵活快速步法逼近敌人作出攻击以及退出敌人攻击范围以脱险境。突然,出其不意快速切入敌人腹地作出攻击,而攻击凑效,获得甜头,便缠着敌人来打;假若得不到甜头,便骤然以“钟摆步”抽身而退,这样可免却由始至终近身肉搏打法如咏春,所必然带来“被拳击中”的恐惧。快速切入、快速退出,如果锻炼得当,大大减少了于搏斗中被击中的次数,不是很聪明的做法吗?
近来,赤手空拳贴近真实打斗的终极擂台赛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而其获胜拳手大多是擅长摔、锁及地上缠斗打法的,早年雄霸擂台的泰拳手也大败得不忍卒睹。这又证明李小龙的“武术眼界”真的具有超前性,早于三十年前,他已深入钻研摔、锁及地上打法,书于武学笔记之中,更在《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两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是一个真正武术搏斗家,自然要为适应敌人缠斗及地上打法而钻研此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
功力上的适应
战术上、技巧上的适应力要培养,功力上的适应力也不容忽视!
李小龙在电视上表演过寸劲断板和侧踢断板,其表演自然令人赞叹(其表演难度之高,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人公开即场再作同类示范),而其中也有深意。“寸劲”用于近身肉搏,是短劲;“侧踢”用于远距离机动战,是长劲。长短劲都这么厉害,能有几人?
李小龙有一位师兄对他刻意大力提高功力有点意见,认为功夫的法度较功力更为重要,而一个武者只要具备相当功力就可以了。李小龙这位师兄可能忽略了李小龙赴美后,搏斗对手体质与在香港时的迥然不同。李小龙赴美后,对手已由主要是中国人转变为主要是体格十分强壮的洋人。一个没有受过严格体能训练的洋人,其体格本身也很强健,已经不容易打,何况经受过刻苦磨练的武术家?李小龙刻苦提升其功力,自有其现实意义!
看过李小龙培养自己搏斗适应力之苦心孤诣,他的划时代成就,委实实至名归。
□
编者按:《强者之拳》这篇文章,是香港《李小龙月刊》主编卢越先生的大手笔。他对李小龙创始的截拳道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明确指出李小龙由于咏春拳对西洋拳手的局限才从而汲取了北腿的踢术。同时,这也是李小龙适应地域(从香港到美国)、人种(亚洲黄色人种矮小;相对于欧罗巴白色人种高大,身体素质强健)之不同,从而改造了原来自己学过的咏春拳。这不能不说是李小龙的聪明过人处。此文可说是打破了国人中的某些偏颇看法——认为李小龙只不过是将咏春拳变了个名字加进了西洋腿法而已的滥调。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李小龙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此句名言,是否会对习武者有所启示呢?
李小龙曾问他的徒弟Ted Wong(泰德·万):要成为一个出色搏斗家,要诀何在?Ted Wong说了多个答案,如强悍、快捷、技巧……均未能令李小龙满意。最后李小龙揭开了答案,只有一个字——Adaptability(适应力)。适应力是要点所在。如你具备此种能力,你已拥有成为出色搏斗家的本钱。就像水一样能适应不同形状,渗透任何环境空间,甚至能穿透坚硬如花岗石一类的物体。Ted Wong茅塞顿开,恍然了悟师傅问他这个问题之深意。
一个真正搏斗家是无权选择对手的。特别是置身街头打斗时,他不能挑选身高、体重相若的对手,不能放弃自己不熟悉的打法的对手,如果他还要继续这场打斗,还想获得最后胜利,他就必须具备适应力。
“如水之轻柔与可塑性,以冀适应任何对手。”李小龙就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因他曾说过:“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积极培养实战适应力
李小龙走过的武术之路,也可以说是培养实践适应力之路。
近距离肉搏是搏斗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在这种距离腿击难以应用,灵活有劲的双手于是主宰了比拼结果。咏春强调的紧占核心打法,直线攻击的快捷与有效,手的灵敏反应以及寸劲在近身肉搏的重要性,吸引了李小龙早期练武的专注力。其后当他发现咏春缺乏多样性变化,特别是远距离腿击的贫乏,李小龙加强了远距离脚法的训练。咏春非常着重近距离打法,甚至可以说只会在对方进入短距离范围时才会发出攻击和反击,这是因为咏春的结构本质在这方面最强,但换个角度看,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近距离肉搏,双方出拳频密,实难避免被对方击中,咏春拳手与人搏斗,整个过程差不多全处于近身肉搏,故此无论他技巧多高,被击中的恐惧总不能免除;又或遇上身高手长、高于自己很多的对手(中国人碰上洋人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咏春的手近身打法,其功效难免大打折扣;又或对手善于保持与敌人之距离,其力量、速度及步法又相当好,若然他保持作出一下一下简单却又充满速度力量的远距离攻击,手极微细巧妙的动作,往往不济事,何故?“一力降十巧”是也!
增强远距离武器
李小龙察觉到咏春如上所述的局限,于是他向邵汉生学北方拳术,为的是增强自己远距离攻击武器。李小龙对所追求的理想武术有两大期望,其中之一是“这种武术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打倒敌人”。而搏斗一般会自“远距离”开始,然后“中距离、近距离”……若然我具有厉害的远距离攻击武器,搏斗一启动,在这远距离攻击范围内,我已能打倒敌人。为什么一定要让对手步进近距离时,才开始攻击呢?击倒敌人的时间不是更能缩短?李小龙正有如此想法。
咏春学者均认同,咏春拳最煞食的就是一招“日字冲拳”,而李小龙始创的截拳道,其最基本的意义,实际上只在侧身“日字冲拳”外加了一招——“侧踢”。这是攻击距离最远的武器,也是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李小龙这招侧踢公认厉害无比。这是他有意识地刻苦锻炼的成果。没有厉害的远距离腿法,单凭双手,是不容易与身高体壮的洋人匹敌的;没有摧枯拉朽的远距离腿法,李小龙难以个人力敌多名练武者的偷袭(李小龙曾在美国机场被六名练空手道的洋汉偷袭,事起突然,同行的影星占士加纳吓得呆在一旁,李小龙却不惧勇战,赫然立时打到三个,另外三个见势不对拔腿跑掉,而李小龙也因受伤要入医院治理),因与多名练过武的人比拼,如果一旦与其中一人作贴身缠斗,自然被其余的人有机可乘,顿然处于危险之境,故此以快速锐利的远距离腿击为主要拼杀武器,才是明智之举。
截拳道其中一个特色,是以灵活快速步法逼近敌人作出攻击以及退出敌人攻击范围以脱险境。突然,出其不意快速切入敌人腹地作出攻击,而攻击凑效,获得甜头,便缠着敌人来打;假若得不到甜头,便骤然以“钟摆步”抽身而退,这样可免却由始至终近身肉搏打法如咏春,所必然带来“被拳击中”的恐惧。快速切入、快速退出,如果锻炼得当,大大减少了于搏斗中被击中的次数,不是很聪明的做法吗?
近来,赤手空拳贴近真实打斗的终极擂台赛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而其获胜拳手大多是擅长摔、锁及地上缠斗打法的,早年雄霸擂台的泰拳手也大败得不忍卒睹。这又证明李小龙的“武术眼界”真的具有超前性,早于三十年前,他已深入钻研摔、锁及地上打法,书于武学笔记之中,更在《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两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是一个真正武术搏斗家,自然要为适应敌人缠斗及地上打法而钻研此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
功力上的适应
战术上、技巧上的适应力要培养,功力上的适应力也不容忽视!
李小龙在电视上表演过寸劲断板和侧踢断板,其表演自然令人赞叹(其表演难度之高,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人公开即场再作同类示范),而其中也有深意。“寸劲”用于近身肉搏,是短劲;“侧踢”用于远距离机动战,是长劲。长短劲都这么厉害,能有几人?
李小龙有一位师兄对他刻意大力提高功力有点意见,认为功夫的法度较功力更为重要,而一个武者只要具备相当功力就可以了。李小龙这位师兄可能忽略了李小龙赴美后,搏斗对手体质与在香港时的迥然不同。李小龙赴美后,对手已由主要是中国人转变为主要是体格十分强壮的洋人。一个没有受过严格体能训练的洋人,其体格本身也很强健,已经不容易打,何况经受过刻苦磨练的武术家?李小龙刻苦提升其功力,自有其现实意义!
看过李小龙培养自己搏斗适应力之苦心孤诣,他的划时代成就,委实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