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契机,以及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在教材内容、教材形式、文本互动、实践练笔中帮助学生实现理解、运用和积累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地生长。
[关键词]文本资源;微积累;言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66-02
语文学习离不开高效而广泛的积累。教师要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契机,以及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引领学生在理解中、在运用中积累,实现理解、运用和积累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言语能力获得生长。
一、关注材料,在多维感知中夯实积淀
人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中有很多语言表达的精准资源和极具新鲜感的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和感知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体验。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累的对象可以是简短的词语,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短语。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从课文描写环境的语句中提炼出这样的词语:绿茵茵的草、()的花、()的树、()的水塘;尽情地游泳、()地唱歌、()地飞舞……这两组词语都源自于课文,将其提炼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记一记,这样既复习了生字,又为课后练习积累了知识。
除了词语和短语之外,也可以将学生积累的视野扩展到完整的语句或是富含深意的句段上,如课文第十一自然段中,青蛙吆喝的那段话就非常生动有趣,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非常值得品味借鉴和悦纳积累的经典材料,更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典范。
二、关注形式,在提炼规律中丰富认知
随着学生语言储备意识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于语言的感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内容和情韵层面上,而是在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开始揣摩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言语的再现形式。因此,教师就可以将关注力聚焦在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和独特结构上。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想象性童话,在行文过程中“要是……就……”的句式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课文中前面部分的内容几乎都是借助这种方式加以串联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尝试从文本的语句中提炼出这样的句式,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来感知这种句式所形成的表达内涵,将其作为典型句式来强化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为后面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除了句式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考量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年级学习划分段落铺垫认知。课文中,第三、第六自然段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共读,发现这两个语段都是先夸赞优点,然后指出不足;第五、第八自然段,先从想法入手,然后再聚焦做法……这样的自然段结构相似,句式鲜明,教师在确定了资源点之后,就可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意识层面上,真正为学生语言规律的习得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源。
三、文本互动,在赏析品味中激活语言
教材课文中很多精彩的语句,都需要结合关键词句进行品味与感知,让学生在互文阅读的过程中激活语言,并将经典的语言转化为自己所有。
比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第三自然段時,教师先引导学生说说老牛为什么不想买泥塘,并相机出示:“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然后,教师相机设置反问句式,促发学生深入思考:“难道老牛一点儿都不喜欢吗?”并引导学生尝试读一读之前的一句。在学生明确了泥塘的优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泥塘所存在的缺点,并想象“要是有草,累了的话就可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饿了的话,就可以吃上几口草”,让学生认识到老牛其实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借助关联词语“要是……就··一”向青蛙提出自己的建议。随后,学生模仿老牛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最后,教师对老牛说话的方式进行小结:先夸优点,再提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于转折性词语——不过,它不仅将意思说清楚了,更显得有礼貌,用这个词将优点和缺点联系起来,老牛的话就全部镌刻在了学生的意识深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老牛的话,认识到语句中所隐藏的“只要……就……”的句式结构,并洞察到老牛语言中独特的表达顺序,即先夸优点,再提出缺点,继而发现在优点和缺点之间,运用了“不过”这个词语加以链接,使得意思表达清清楚楚,这也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合,更运用了理解和积累之间的融合。
四、实践练笔,在迁移运用中内化语言
语言材料的内化是真实有效积累的基础,教师可以聚焦教材文本内容,提炼出鲜活可感的材料,让学生在切换语境或者模拟语境的过程中实践运用,这远比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效果要好。
比如,课文第十一自然段中,教师组织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生活积淀中收集并整理了描写美丽景色和活动类的词语,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绿茵菌的草自由地游泳(香飘飘、红艳艳)的花 (优雅、轻快)地飞舞(绿葱葱、碧绿绿)的树 (深情、认真)地歌唱(碧油油、清凌凌)的水面 (惬意、舒服)地晒太阳
学生同桌之间或者是四人小组之间展开说话练习,尝试竖着运用词语来描述当时环境的优美,想象动物活动的场景;也可以横过来将环境和活动整合在一起,描述动物在怎样的环境中做了哪些活动。
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之前的朗读积淀和课后收集,对集中出示的这些词语展开了综合性运用,在具体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强化了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提升了言语积淀,历练了言语实践能力,给原本机械化、生硬化的语言材料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个性化和灵性化表达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积累的词语,抑或是内化的言语句式,都需要从积极模仿开始。教师要的初衷,是承载寓言哲理的载体。没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把握,就没有真正洞察人物形象的本质,自然也就缺乏了揭示寓理的根基。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揣摩,我们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标签化层面上,而需要在紧扣语言细节感知人物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铺设自主探究渠道,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丰盈形象中为哲理揭示奠基。
本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触株折颈而死”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运用感叹词来诱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的学生以“哈哈”开头,想到农夫因为白捡了一只大白兔,晚上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有的学生用“呵呵”开头,认为农夫太幸运了,今天居然能遇到这样的好事;有的学生认为农夫一定会很惊讶:“嗯?为什么会有一只兔子呢?太不可思议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感知、深化和运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内化,并充分整合文本表达的内在语境,将积累的言语形式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体现感知、积累和运用的体系化实践过程。
教学《青蛙卖泥塘》一文中第五到第十自然段,教师先从野鸭的话入手,出示句式:“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让学生认识到野鸭先是用“好是好”进行了夸赞,然后再指出“水太少”的不足,并尝试运用老牛的方法来进行句式的转换,模仿老牛用“不过”“要是……就……”的关联性词语对野鸭的话进行转换和调整。此时,教师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小鸟飞来了、蝴蝶飞来了、小兔跳来了、小猴跑来了……他们都会怎么说呢?”教师相机出示语言句式:这地方好是好,不过,要是(),就()。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了之前积淀的言语句式,在学生感知了老牛表达的智慧后,利用教材中野鸭的内容进行言语形式的转变,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其他的语句,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将内在的言语结构转化成能力。
言语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语言积累。教师只有紧扣课文中的言语材料,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语言素养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文本资源;微积累;言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66-02
语文学习离不开高效而广泛的积累。教师要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契机,以及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引领学生在理解中、在运用中积累,实现理解、运用和积累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言语能力获得生长。
一、关注材料,在多维感知中夯实积淀
人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中有很多语言表达的精准资源和极具新鲜感的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和感知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体验。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累的对象可以是简短的词语,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短语。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从课文描写环境的语句中提炼出这样的词语:绿茵茵的草、()的花、()的树、()的水塘;尽情地游泳、()地唱歌、()地飞舞……这两组词语都源自于课文,将其提炼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记一记,这样既复习了生字,又为课后练习积累了知识。
除了词语和短语之外,也可以将学生积累的视野扩展到完整的语句或是富含深意的句段上,如课文第十一自然段中,青蛙吆喝的那段话就非常生动有趣,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非常值得品味借鉴和悦纳积累的经典材料,更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典范。
二、关注形式,在提炼规律中丰富认知
随着学生语言储备意识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于语言的感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内容和情韵层面上,而是在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开始揣摩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言语的再现形式。因此,教师就可以将关注力聚焦在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和独特结构上。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想象性童话,在行文过程中“要是……就……”的句式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课文中前面部分的内容几乎都是借助这种方式加以串联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尝试从文本的语句中提炼出这样的句式,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来感知这种句式所形成的表达内涵,将其作为典型句式来强化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为后面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除了句式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考量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年级学习划分段落铺垫认知。课文中,第三、第六自然段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共读,发现这两个语段都是先夸赞优点,然后指出不足;第五、第八自然段,先从想法入手,然后再聚焦做法……这样的自然段结构相似,句式鲜明,教师在确定了资源点之后,就可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意识层面上,真正为学生语言规律的习得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源。
三、文本互动,在赏析品味中激活语言
教材课文中很多精彩的语句,都需要结合关键词句进行品味与感知,让学生在互文阅读的过程中激活语言,并将经典的语言转化为自己所有。
比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第三自然段時,教师先引导学生说说老牛为什么不想买泥塘,并相机出示:“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然后,教师相机设置反问句式,促发学生深入思考:“难道老牛一点儿都不喜欢吗?”并引导学生尝试读一读之前的一句。在学生明确了泥塘的优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泥塘所存在的缺点,并想象“要是有草,累了的话就可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饿了的话,就可以吃上几口草”,让学生认识到老牛其实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借助关联词语“要是……就··一”向青蛙提出自己的建议。随后,学生模仿老牛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最后,教师对老牛说话的方式进行小结:先夸优点,再提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于转折性词语——不过,它不仅将意思说清楚了,更显得有礼貌,用这个词将优点和缺点联系起来,老牛的话就全部镌刻在了学生的意识深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老牛的话,认识到语句中所隐藏的“只要……就……”的句式结构,并洞察到老牛语言中独特的表达顺序,即先夸优点,再提出缺点,继而发现在优点和缺点之间,运用了“不过”这个词语加以链接,使得意思表达清清楚楚,这也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合,更运用了理解和积累之间的融合。
四、实践练笔,在迁移运用中内化语言
语言材料的内化是真实有效积累的基础,教师可以聚焦教材文本内容,提炼出鲜活可感的材料,让学生在切换语境或者模拟语境的过程中实践运用,这远比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效果要好。
比如,课文第十一自然段中,教师组织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生活积淀中收集并整理了描写美丽景色和活动类的词语,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绿茵菌的草自由地游泳(香飘飘、红艳艳)的花 (优雅、轻快)地飞舞(绿葱葱、碧绿绿)的树 (深情、认真)地歌唱(碧油油、清凌凌)的水面 (惬意、舒服)地晒太阳
学生同桌之间或者是四人小组之间展开说话练习,尝试竖着运用词语来描述当时环境的优美,想象动物活动的场景;也可以横过来将环境和活动整合在一起,描述动物在怎样的环境中做了哪些活动。
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之前的朗读积淀和课后收集,对集中出示的这些词语展开了综合性运用,在具体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强化了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提升了言语积淀,历练了言语实践能力,给原本机械化、生硬化的语言材料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个性化和灵性化表达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积累的词语,抑或是内化的言语句式,都需要从积极模仿开始。教师要的初衷,是承载寓言哲理的载体。没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把握,就没有真正洞察人物形象的本质,自然也就缺乏了揭示寓理的根基。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揣摩,我们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标签化层面上,而需要在紧扣语言细节感知人物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铺设自主探究渠道,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丰盈形象中为哲理揭示奠基。
本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触株折颈而死”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运用感叹词来诱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的学生以“哈哈”开头,想到农夫因为白捡了一只大白兔,晚上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有的学生用“呵呵”开头,认为农夫太幸运了,今天居然能遇到这样的好事;有的学生认为农夫一定会很惊讶:“嗯?为什么会有一只兔子呢?太不可思议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感知、深化和运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内化,并充分整合文本表达的内在语境,将积累的言语形式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体现感知、积累和运用的体系化实践过程。
教学《青蛙卖泥塘》一文中第五到第十自然段,教师先从野鸭的话入手,出示句式:“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让学生认识到野鸭先是用“好是好”进行了夸赞,然后再指出“水太少”的不足,并尝试运用老牛的方法来进行句式的转换,模仿老牛用“不过”“要是……就……”的关联性词语对野鸭的话进行转换和调整。此时,教师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小鸟飞来了、蝴蝶飞来了、小兔跳来了、小猴跑来了……他们都会怎么说呢?”教师相机出示语言句式:这地方好是好,不过,要是(),就()。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了之前积淀的言语句式,在学生感知了老牛表达的智慧后,利用教材中野鸭的内容进行言语形式的转变,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其他的语句,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将内在的言语结构转化成能力。
言语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语言积累。教师只有紧扣课文中的言语材料,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语言素养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