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化解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区域合作治理不仅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区域合作治理体系刻不容缓。研究发现,区域合作治理面临一体化治理理念缺失、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三个方面的困境,因此要从完善区域合作治理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方面提高区域合作治理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合作治理;信息共享
引言
近年来,经济发展带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政府治理中受到高度重视。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纷纷开始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从互联网视角下进行区域合作治理能够使得多元、多领域的治理体系得以拓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文献梳理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区域合作治理不仅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区域治理的经验梳理。赵峥等人以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长三角为例,梳理其府际合作和协同治理的经验,为中国的跨区域合作治理提出政策建议[3]。白智立主要研究日本首都圈的广域行政机制建设以及日本现行法律规定下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东京都与周边地方政府间的法定关系、政策过程中的不同分工等方面[4]。二是区域合作治理形式研究。刘琳琳认为中国政府主导型区域合作主要有对口支援、组建区域经济组织、项目合作、干部交流、信息共享、通过政府发文对区域合作的基本精神进行指导等几种形式[5]。区域合作治理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公共管理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因此创新治理模式,推动跨区域治理与协同发展成为各地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互联网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治理的趋势与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2区域合作治理面临的挑战
2.1 一体化治理理念的缺失
在实际的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方面的短板,各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信息孤岛影响,导致最终实际执行效果与原始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合作陷入困境的主要法律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立法,导致区域合作无法可依, 以及合作协议缺乏法律约束力,尤其是合作主体缺乏治理理念,没有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和民众的力量, 公众参与的不足导致外部制约不足。
2.2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虽然政府部门近年来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缺乏跨行政区域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区域间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现象较为普遍,提升了合作成本,降低了合作意愿,直接影响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现阶段,地方政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其协同决策能力、政策执行力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有待提速,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是第一要务。
2.3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欠缺
跨区域、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治理网络是由各个不同区域的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主体构成的极为复杂的网络。网络层次中各部分主体都来自不同的领域,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分主体为辅的相互合作网络。由于各部分主体目标不同、治理方式不同,因此政府在构建治理合作网络时,要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3 区域合作治理优化建议
区域合作治理不仅涉及法学,还涉及到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 因此政府的视野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加以研究,并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完善区域合作治理顶层设计
推进区域纵深合作,应着眼于区域“抱团发展”、一体化发展愿景,以实现“1+1+1>3”的合作效应为目标。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完善合作治理体系,提升合作治理能力,创新合作治理模式,为跨省际治理模式构建提供示范。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在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合作、信用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协同治理。
3.2 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建立
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区域内传统产业基础设施。按照国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优化区域治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区域内各地区之间数据、信息交换共享。加快各方面信息统一平台的建设,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联网互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信息交互平台,破解了跨域治理的技术难题,还对传统的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形成颠覆式冲击,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开放共享合作各方的政府治理数据,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合作与跨域治理创新。进一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政府间和政府部门间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3.3 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
社会各方面主体要共同协助政府进行合作治理机制的建立,共同致力于营商环境打造,共同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逐步統一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信息共享和电子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尝试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区域范围,发挥其在推动区域地方政府合作、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区域合作治理中引入公众参与程序,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公众的充分参与体现民意,消解了相关决策的合法性危机;二是公众的充分参与,提高区域合作政策的民众可接受度;三是公众的充分参与,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有关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是公众的充分参与,可以从外部制约行政主体的履约行为,对于违约行为形成强大的外部舆论压力。要树立合作治理理念,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合作,而不仅仅依靠政府“单打独斗”,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非政府组织链接纽带作用和公众参与的外部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 区域协调发展. [EB/OL]. https://baike.so.com/doc/2210840-2339347.html
[2] 魏向前.跨域协同治理:内生动力、制度困境与机制创新[J].领导科学,2016(05):20-22.
[3] 赵峥,李粉.跨区域治理与政府合作:经验、挑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08):1-6.
[4] 白智立.日本广域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以东京“首都圈”发展为例[J].日本研究,2017(01):10-26.
[5] 刘亚平,刘琳琳.中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与展望[J].学术研究,2010(12):38-45+159.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合作治理;信息共享
引言
近年来,经济发展带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政府治理中受到高度重视。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纷纷开始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从互联网视角下进行区域合作治理能够使得多元、多领域的治理体系得以拓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文献梳理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区域合作治理不仅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区域治理的经验梳理。赵峥等人以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长三角为例,梳理其府际合作和协同治理的经验,为中国的跨区域合作治理提出政策建议[3]。白智立主要研究日本首都圈的广域行政机制建设以及日本现行法律规定下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东京都与周边地方政府间的法定关系、政策过程中的不同分工等方面[4]。二是区域合作治理形式研究。刘琳琳认为中国政府主导型区域合作主要有对口支援、组建区域经济组织、项目合作、干部交流、信息共享、通过政府发文对区域合作的基本精神进行指导等几种形式[5]。区域合作治理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公共管理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因此创新治理模式,推动跨区域治理与协同发展成为各地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互联网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治理的趋势与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2区域合作治理面临的挑战
2.1 一体化治理理念的缺失
在实际的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方面的短板,各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信息孤岛影响,导致最终实际执行效果与原始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合作陷入困境的主要法律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立法,导致区域合作无法可依, 以及合作协议缺乏法律约束力,尤其是合作主体缺乏治理理念,没有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和民众的力量, 公众参与的不足导致外部制约不足。
2.2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虽然政府部门近年来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缺乏跨行政区域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区域间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现象较为普遍,提升了合作成本,降低了合作意愿,直接影响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现阶段,地方政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其协同决策能力、政策执行力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有待提速,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是第一要务。
2.3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欠缺
跨区域、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治理网络是由各个不同区域的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主体构成的极为复杂的网络。网络层次中各部分主体都来自不同的领域,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分主体为辅的相互合作网络。由于各部分主体目标不同、治理方式不同,因此政府在构建治理合作网络时,要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3 区域合作治理优化建议
区域合作治理不仅涉及法学,还涉及到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 因此政府的视野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加以研究,并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完善区域合作治理顶层设计
推进区域纵深合作,应着眼于区域“抱团发展”、一体化发展愿景,以实现“1+1+1>3”的合作效应为目标。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完善合作治理体系,提升合作治理能力,创新合作治理模式,为跨省际治理模式构建提供示范。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在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合作、信用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协同治理。
3.2 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建立
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区域内传统产业基础设施。按照国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优化区域治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区域内各地区之间数据、信息交换共享。加快各方面信息统一平台的建设,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联网互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信息交互平台,破解了跨域治理的技术难题,还对传统的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形成颠覆式冲击,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开放共享合作各方的政府治理数据,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合作与跨域治理创新。进一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政府间和政府部门间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3.3 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
社会各方面主体要共同协助政府进行合作治理机制的建立,共同致力于营商环境打造,共同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逐步統一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信息共享和电子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尝试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区域范围,发挥其在推动区域地方政府合作、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区域合作治理中引入公众参与程序,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公众的充分参与体现民意,消解了相关决策的合法性危机;二是公众的充分参与,提高区域合作政策的民众可接受度;三是公众的充分参与,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有关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是公众的充分参与,可以从外部制约行政主体的履约行为,对于违约行为形成强大的外部舆论压力。要树立合作治理理念,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合作,而不仅仅依靠政府“单打独斗”,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非政府组织链接纽带作用和公众参与的外部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 区域协调发展. [EB/OL]. https://baike.so.com/doc/2210840-2339347.html
[2] 魏向前.跨域协同治理:内生动力、制度困境与机制创新[J].领导科学,2016(05):20-22.
[3] 赵峥,李粉.跨区域治理与政府合作:经验、挑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08):1-6.
[4] 白智立.日本广域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以东京“首都圈”发展为例[J].日本研究,2017(01):10-26.
[5] 刘亚平,刘琳琳.中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与展望[J].学术研究,2010(12):38-45+159.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