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结构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城镇化影响下,农村空壳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农村教育师资配备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个难题需要布局规划的前瞻性与系统协调性,又要提高应变能力,进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
  “公平”和“质量”应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主题,成为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的指导思想的一部分。师资质量是教育质量之本,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是紧迫的任务。实现和保障农村儿童平等的教育发展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与实现和保障农村教师的平等权益是不可分割的。讨论农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就是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和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必须着眼于激发校长和教师自主的、内生的活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联系起来,用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来引导和保障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来培育和维护教师的职业精神,保障包括农村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的教育理想。
  中国在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征程上,重点和难点就在农业与农村,教育更是如此。农村教师需要获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因此中国教师发展论坛(2013)的主题定为“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希望这个论坛把目光聚焦到广大乡村教师,促进各界人士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关心、支持和思考。
  民进是一个深深热爱教育和具有为教育“鼓与呼”的使命感的参政党。民进的主要创始人、第一任中央主席马叙伦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和高教部部长,今天民进14万会员中近70%的来自教育界。民进的建设与履职,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堪称荣辱与共。民进建立近70年来,成员中出现有许多教育大家、精英和模范教师,民进为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民进在推动教育立法,推动教育政策调整,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结构优化和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在教育领域的参政议政从不懈怠。民进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大力呼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促进国家教师节的设立、国家有关《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关于城乡教师编制实行统一标准”的决定、对《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修订,等等,都作出过重要贡献。据粗略统计,近3年来民进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报送有关教育的建议书有13件,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有关教育的党派提案19件。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政协大会上,民进中央还就《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当务之急》作了大会发言。2013年民进中央的年度重点调研选题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次调研的范围覆盖了安徽、河北等10省市,在调研基础上,民进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通过调研,我们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与分布合理、素质高、有活力的农村教师队伍。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此已有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连续办了一系列大事、实事、好事,既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又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在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国家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绩效工资、周转房建设、职称评定改革等措施,改善了农村教师待遇。但是,专业研究和我们的调研显示,城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差距依然较大,优秀教师“能否进得来、稳得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他们工作条件相对简陋,生活环境依然艰苦,待遇偏低、生活压力偏大,健康状况和职业精神堪忧,学习深造和培训机会偏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农村教师知识结构待优化和老龄化等等问题比较突出。我以为,农村教师队伍的各种不理想状况,有农村社会长期发展滞后的历史原因;有城乡二元和区域差距的现实原因;还有社会快速转变下缺乏前瞻和及时应对的政策失衡的主观原因。我们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下,从义务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全覆盖性和强制性的特殊公共服务的角度, 下大力气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在农村教师建设这个关键问题上有实招,让中国农村的教育跨上新台阶,使“中国梦”成为每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梦。
  在这里,我谈几点认识:
  一、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思考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民进中央的调研报告是这样描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一是初级性,指各地主要是改善了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基本办学的硬条件,离教育质量均衡还有较大差距;二是行政主导性,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多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尚缺少基层自主、自觉的努力和多元积极性。三是脆弱性,指各级政府投入的财力是巨大的,个别地方已占到当地民生投入的较大份额,但仅仅达到初级均衡,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后劲不足。很多举措尚属于权宜之计,而不是成熟的制度设计,还不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应对新一轮城镇化发展需要。
  在快速城镇化这样一个历史性巨变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空壳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大批农村孩子离土进城了,留下的往往属于难以离开乡村的群体,校点分散的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目前有100多万农村在校生分布在6万多所校均在校生不足50人的农村学校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一数字还会增大,这对农村教育师资配备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村教育该如何办?村小和教学点是农村教育的末端,教师个体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但是,偏偏在现实中这个末端却最难引进和留下好教师。这个难题需要布局规划的前瞻性与系统协调性,又要提高应变能力,进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城镇化是我们今天讨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的趋势性变量。
  二、从“公平和质量”的视角谋划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供给。“公平”和“质量”是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主题,应该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主题,成为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的指导思想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为使农村儿童“有学上”,农村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基本上解决了“有人教”,也基本改进了校舍和办学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均衡;但民众进一步有“上好学”的需求,所以,在解决数量上“有没有”问题的同时,必须对质量上“好不好”的问题有实实在在的思考和举措。师资质量是教育质量之本,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是紧迫的任务。实现和保障农村儿童平等的教育发展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与实现和保障农村教师的平等权益,包括公平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和发展权利,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职业本源性地包含着奉献精神,但是,作为政府提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不能让农村义务教育仅仅建立在这样一个道义基础上。我国在199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农村教师的权益是有法律法规作依据的。所以,今天讨论农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就是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和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
  三、更加注重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职业认同感。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动因素,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教师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硬件资源都不能替代的。反之,硬件资源,包括资金投入在内,在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却可以由教师发挥能动性来弥补,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举例来说,陶行知先生民国时期创办的“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等,正是在国家动荡、民族危难之际,都是校长和教师以高尚的职业精神和巨大的能动性,克服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而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任何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一定是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支撑的。所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必须要着眼于激发校长和教师自主的、内生的活力,使教师队伍不仅“业务精湛”而且“充满活力”,不仅乐于而且善于“树德育人”。在社会上,要真正使教师在职业排序中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整个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管理、学校制度等的变革联系起来,用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来引导和保障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来培育和维护教师的职业精神,保障包括农村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的教育理想。
  (本文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本刊略有删节。)
其他文献
摘 要:形式与历史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兩者可视为现象学的对偶概念“诺耶思—诺耶玛”。形式作为诺耶思,是体现主体情感理解、价值判断、审美创造的意向活动。历史作为诺耶玛,是被审美形式遏制的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意向对象。20世纪60年代初,詹姆逊的萨特风格研究意味着“形式—历史”意向性关系的源起;20世纪70—80年代初,融汇形式美学与意识形态为一体的辩证批评,标志着“历史化意向性”马克思主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国家战略 长三角 新时代  【中图分类號】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4.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科学标定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
摘 要:在康德美学中很少有“丑”的论述。笔者将解释康德为什么认为丑的判断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并提出“预认知”“多元认知”和“后认知”的美的三价论。同时,该文将丑与美的来源、崇高的體验作了系统的比较,认为必须要将丑的不可否定的体验理解为不纯粹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批判》;审丑;审美体验  在《判断力批判》的“美的分析”部分,康德开篇就这样论述:“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
2014年是江西民进组织创始人、敬爱的金立强同志诞辰100周年。金立强是江西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家,作为民进中央直属江西省支部代主任,民进江西省筹委会主任委员,民进江西省第一、二届委员会主委,他为江西民进组织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事教育工作50余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虽然我见到金老的次数不算多,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但金老的形象、言语,对待民
摘 要: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活动,活跃于五四事件爆发后的1919年5月至12月,是作为学生运动以应援北京的重要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女子集体“发声”,为五四运动展开了性别这一重要向度。本文以该演讲活动为例,结合公共报章、校刊及回忆录,对其讲演机制进行考察,着重探讨女子如何从学校走向街头(尤其是家庭)进行演说,开展多种姿态的启蒙与救亡动员,促进了早期女性解放,同时探讨国族话语对该演说活动中男女平等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走入普通家庭,我国汽车的产销量高速增长,2011年11月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900万辆,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  汽车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是造成雾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
谁曾在此居住过  我们总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驻足,然后不断地产生问题:谁曾在此居住过?  我去美国走了一趟,知道了美国;去了韩国,知道了韩国;去了欧洲几个国家,知道了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摩纳哥……去了香港,知道了香港。“知道”,仅界定了我在这些地方走过,和一种从书本中获取感知不一样。  走过,希望掀开走过的地方那一层一层的面纱。  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很陌生的环境仿佛都藏着许多最温情的回忆。那回
摘 要:艾芜在《南行记》及《漂泊杂记》中,书写了1920-30年代的漂泊经历及异域生活,涉及的地理空间涵盖中国边地、缅甸及新马一带。现有的文学史叙述将之放置在“边地书写”的框架下,往往遮蔽了艾芜的航海体验对其漂泊意识形成另类的刺激。艾芜在滇缅经历过流离失所的流浪生活,而在新马一带属于短期出游,这反倒赋予他一种旅客身份与观察视角,促使他运用纪实方式记录自身的旅感体验,并观察当时新马两地的经济动荡与影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也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参政议政工作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参政议政职能作用的发挥程度,参政议政能力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参政党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作用与价值水平的充分体现,也是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和实践成效的展示。  今年是南京民进成立60周年。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同心聚力
摘 要:从民国初年力图在“乡土”和“地方”中探寻复苏民族种性的资源到“五四”时代提倡“人的文学”,强调打破对“种族”“国家”“乡土”的偶像崇拜,从“五四”落潮后重提“地方”之于“文艺”的重要性,再到期望回到《民报》时期的“民族主义”,周作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的思路,而他同时期的乡土文学构想则不仅体现了更积极参与了这个思路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周作人;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