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拥有和风细雨,春意盎然的数学课堂是我多年的追求和思考。构建一个和谐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让师生感受到课堂教与学的快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基本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成功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暗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必然喜欢所教学科,教师用慈母之心、严父之情关心学生,只有爱生如子的教师才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两情相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出”。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小学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的生活、生产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且小学生的心理更喜欢受到表扬,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比如,向学生提出要求时,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友善,才易于他们接受,即使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有违反纪律的现象,教师也应用适当的表情动作和善意的提醒去代替生硬的批评。因为良好情绪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生硬的批评产生的不良情绪能诱发学生焦虑心理,压抑课堂气氛,诱发学生长时间的情绪抵触,既影响当堂课的教学,又波及学生以后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导致教学小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又如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师道尊严”的讲台,要“蹲”下来与学生就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降低他们的“情感过滤”,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更乐意与老师交流。
(2)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你错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错是自然的、正常的、必然的。法国“做中学”科学方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虽然有些绝对,却有其积极意义。不轻易对学生说错,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通过暴露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有利于学生减轻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热情。
二、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相和谐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智慧的课堂,教师从原来的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化成学生的合作者,和谐的课堂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让教与学同频共振,以渐入佳境,呈现别有洞天的境界。
三、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和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一些和谐的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首先要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不笃信书本,不盲从定论,不囿于传统,不墨守成规,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学会进行“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当然,成功常常伴随着失败,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丧失信心。为此,教师还要不断地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不断地对他们鼓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成为永不言败、意志坚强的发展的人。
四、构建精彩的教学环节,让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相和谐
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重组。教材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教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途径。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和谐的教学内容不单单是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猜想能力、探究新知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教师对某些关键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既强调结果,又关注过程的体验。
在例如:在演示推导如何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要求他们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动手拼大小不同的长(正)方体,并由小组长负责做好实验记录。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从刚才的操作和记录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代替老师来做实验,让学生做给学生看,这样的演示效果更逼真,也更有说服力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在学生操作学具和观察时,教师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观察、思考、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中分析、推导、掌握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联系和方法。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有效课堂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亟待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基本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成功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暗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必然喜欢所教学科,教师用慈母之心、严父之情关心学生,只有爱生如子的教师才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两情相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出”。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小学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的生活、生产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且小学生的心理更喜欢受到表扬,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比如,向学生提出要求时,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友善,才易于他们接受,即使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有违反纪律的现象,教师也应用适当的表情动作和善意的提醒去代替生硬的批评。因为良好情绪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生硬的批评产生的不良情绪能诱发学生焦虑心理,压抑课堂气氛,诱发学生长时间的情绪抵触,既影响当堂课的教学,又波及学生以后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导致教学小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又如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师道尊严”的讲台,要“蹲”下来与学生就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降低他们的“情感过滤”,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更乐意与老师交流。
(2)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你错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错是自然的、正常的、必然的。法国“做中学”科学方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虽然有些绝对,却有其积极意义。不轻易对学生说错,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通过暴露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有利于学生减轻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热情。
二、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相和谐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智慧的课堂,教师从原来的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化成学生的合作者,和谐的课堂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让教与学同频共振,以渐入佳境,呈现别有洞天的境界。
三、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和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一些和谐的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首先要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不笃信书本,不盲从定论,不囿于传统,不墨守成规,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学会进行“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当然,成功常常伴随着失败,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丧失信心。为此,教师还要不断地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不断地对他们鼓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成为永不言败、意志坚强的发展的人。
四、构建精彩的教学环节,让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相和谐
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重组。教材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教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途径。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和谐的教学内容不单单是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猜想能力、探究新知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教师对某些关键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既强调结果,又关注过程的体验。
在例如:在演示推导如何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要求他们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动手拼大小不同的长(正)方体,并由小组长负责做好实验记录。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从刚才的操作和记录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代替老师来做实验,让学生做给学生看,这样的演示效果更逼真,也更有说服力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在学生操作学具和观察时,教师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观察、思考、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中分析、推导、掌握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联系和方法。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有效课堂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亟待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