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备好一节好课,应该从备课标、备教材、备预习、备学生特点、备教学评价、备备课过程这六个方面着手准备。
关键词:高中生物;备课;“六备”]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如何提高备课的效率,从而促使课堂的高效,激发学生的动力是老师们不断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基于以上问题,备课方法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备课标、备教材、备预习、备学生特点、备教学评价、备修改过程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备课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备课标
教师要准确、系统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活化课程标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努力做到:烂熟于心,融于教学,运用自如,不离课标。教师要准确、系统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活化课程标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努力做到:烂熟于心,融于教学,运用自如,不离课标。备课标务必找准两个落脚点:一是找准课标确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现程度,即不管是知识的积累,抑或技能的培养,都要切实明确并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是“领会”“了解”,还是“熟记”“会用”等;二是找准完成课标要求的教材载体。就是通过研究课标,把总目标、总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每一节课上,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2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努力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编写意图和重点章节;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关键;理清教材各章节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借鉴教学辅导资料,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努力做到:消化吸收,储存于心。
3备预习
教学实践中要求每节课学生都要预习。刚开始进行尝试时,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也预习了,但效果并不明显,课堂的改变也不大。问题出在哪呢?经过反思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原来是学生的预习方法不恰当。学生认为自己看课本了,大概知道本节课要讲什么就算是预习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尝试改变,开始阶段是在课前准备一些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这样学生读书就有了目标,效果也好很多。之后又开始尝试实行预习学案,以知识问答的形式指导预习。预习学案分三大块:【学习目标】【预习问答】【预习检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有方向,条理清楚,效果就非常好。这应该是在传统备课上最大的改变,也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尝试。
4备学生特点
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不同的层次。比如我所带的高二年级生物班,有文理之分,还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每个班的学生基础有差异,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完全用同样的教学模式效果一定大打折扣。所以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对重点班的学生,一般的课,我采用一边检查预习,一边将本节的知识渗透,配合以课件和事先设计的问题探讨、学生活动,等预习学案检查完,新课的内容也结束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感觉这样的方式学生表现积极,主动性非常强。对于理科普通班,采用的方法是先检查预习学案,再进行知识的串讲,期间安排问题探讨和学生活动,这样使学生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便于接受。所以对于不同的班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
5备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备课中对教学评价不够重视或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新课程明确教学评价的意义,即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随时评价学生的活动和表现,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积极态度;通过练习评价,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为目的。同时还有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6注重备课过程
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感觉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准备,还应该包括课中备和课后备。
6.1课前备
这是对备课方式最传统的认识,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备课形式。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明确课标的要求,尤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的内容涉及本学科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命题评价、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备教材备知识,课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学生的学习先由课本入手的,课本内容及编排顺序老师必需熟记于心。
6.2课中备
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感觉,有时课堂上会有比课前更好的思路、方法。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时间下授课的方式也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课堂上可能会受到学生的激发,老师会迸发出一些灵感,(这可能使授课方法有改变,也可能知识传授的顺序有变动,切入点不同)使教学效果明显不同。而这些是课前没有想到的,也许课下有会忘了的,我认为可以在课堂上随时写一笔,为课后反思提供素材、依据。
6.3课后备
即课后反思。每节课后及时分析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以上备课六点是笔者的教学尝试,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呈现出来,这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步完善。所以研究还有继续下去,对于教师来说贵在坚持,掌握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为备课的有效进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最终到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桂生.“集体备课”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9):40-41.
作者简介
冯旭宏,男,本科,中学二级教师,工作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备课;“六备”]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如何提高备课的效率,从而促使课堂的高效,激发学生的动力是老师们不断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基于以上问题,备课方法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备课标、备教材、备预习、备学生特点、备教学评价、备修改过程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备课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备课标
教师要准确、系统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活化课程标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努力做到:烂熟于心,融于教学,运用自如,不离课标。教师要准确、系统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活化课程标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努力做到:烂熟于心,融于教学,运用自如,不离课标。备课标务必找准两个落脚点:一是找准课标确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现程度,即不管是知识的积累,抑或技能的培养,都要切实明确并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是“领会”“了解”,还是“熟记”“会用”等;二是找准完成课标要求的教材载体。就是通过研究课标,把总目标、总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每一节课上,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2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努力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编写意图和重点章节;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关键;理清教材各章节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借鉴教学辅导资料,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努力做到:消化吸收,储存于心。
3备预习
教学实践中要求每节课学生都要预习。刚开始进行尝试时,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也预习了,但效果并不明显,课堂的改变也不大。问题出在哪呢?经过反思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原来是学生的预习方法不恰当。学生认为自己看课本了,大概知道本节课要讲什么就算是预习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尝试改变,开始阶段是在课前准备一些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这样学生读书就有了目标,效果也好很多。之后又开始尝试实行预习学案,以知识问答的形式指导预习。预习学案分三大块:【学习目标】【预习问答】【预习检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有方向,条理清楚,效果就非常好。这应该是在传统备课上最大的改变,也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尝试。
4备学生特点
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不同的层次。比如我所带的高二年级生物班,有文理之分,还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每个班的学生基础有差异,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完全用同样的教学模式效果一定大打折扣。所以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对重点班的学生,一般的课,我采用一边检查预习,一边将本节的知识渗透,配合以课件和事先设计的问题探讨、学生活动,等预习学案检查完,新课的内容也结束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感觉这样的方式学生表现积极,主动性非常强。对于理科普通班,采用的方法是先检查预习学案,再进行知识的串讲,期间安排问题探讨和学生活动,这样使学生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便于接受。所以对于不同的班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
5备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备课中对教学评价不够重视或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新课程明确教学评价的意义,即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随时评价学生的活动和表现,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积极态度;通过练习评价,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为目的。同时还有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6注重备课过程
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感觉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准备,还应该包括课中备和课后备。
6.1课前备
这是对备课方式最传统的认识,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备课形式。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明确课标的要求,尤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的内容涉及本学科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命题评价、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备教材备知识,课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学生的学习先由课本入手的,课本内容及编排顺序老师必需熟记于心。
6.2课中备
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感觉,有时课堂上会有比课前更好的思路、方法。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时间下授课的方式也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课堂上可能会受到学生的激发,老师会迸发出一些灵感,(这可能使授课方法有改变,也可能知识传授的顺序有变动,切入点不同)使教学效果明显不同。而这些是课前没有想到的,也许课下有会忘了的,我认为可以在课堂上随时写一笔,为课后反思提供素材、依据。
6.3课后备
即课后反思。每节课后及时分析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以上备课六点是笔者的教学尝试,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呈现出来,这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步完善。所以研究还有继续下去,对于教师来说贵在坚持,掌握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为备课的有效进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最终到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桂生.“集体备课”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9):40-41.
作者简介
冯旭宏,男,本科,中学二级教师,工作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