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重新构造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新的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这种“平等中的首席”具体表现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的实质就是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教师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料等。
1、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的实质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支持。引导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的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程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用脑去思考,而且要用眼去看,用耳朵去捕捉,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也就是要感受与体验。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体验是教师作为学习活动引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一位中国的历史教师到美国去上课,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在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然后告诉学生,如果前排的学生缴上1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甚至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用水枪来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的黑人领袖。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但教学效果却极好,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学生的这种体验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的。没有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三、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1、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空教学,照顾差异,发現“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2、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学生们的喜怒哀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是他们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当教师真正地践行了“平等中的首席”这一理念,自然地、成功地完成由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之时,就是新课程改革完成之日。
(作者单位:715600陕西省白水县教研室)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的实质就是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教师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料等。
1、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的实质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支持。引导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的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程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用脑去思考,而且要用眼去看,用耳朵去捕捉,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也就是要感受与体验。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体验是教师作为学习活动引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一位中国的历史教师到美国去上课,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在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然后告诉学生,如果前排的学生缴上1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甚至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用水枪来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的黑人领袖。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但教学效果却极好,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学生的这种体验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的。没有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三、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1、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空教学,照顾差异,发現“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2、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学生们的喜怒哀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是他们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当教师真正地践行了“平等中的首席”这一理念,自然地、成功地完成由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之时,就是新课程改革完成之日。
(作者单位:715600陕西省白水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