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启示我们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教师则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自读课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应用这种模式,即让学生先自学,解决基本问题,并发现疑难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难点问题,再通过拓展练习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自读课堂的高效、精彩。
一、自读,捕捉信息
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自读课文被安排在单元教学的后半段,内容多为指导读书,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在精读学习的基础上,自学此部分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自读,是自读课文学习的第一阶段。学生利用手中的导学提纲浏览课文,捕捉关键信息,解决“双基”(生字词、音形义)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等。在自读阶段,我特别强调学生的默读速度,因为这是提高学生浏览、速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们有了独立的读书空间和时间,其潜能得到激发。
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自读课文学习中,我给学生准备了自学提纲——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结构;2.想一想,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3.联系实际,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4.文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句、段落是哪里,为什么。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自读时就会搜索关键词,捕捉关键信息。学生们很快弄清了结构——读报的好处、怎样读报、读报的收获,还在原文中勾勾画画,十分专注。有的学生在三个“新”字下面加了着重符号,有的学生在“原来读报读得入迷了……一对黑炭”语句下面画了曲线,还有的学生在“九霄云外”下面画了问号……读一读,勾一勾,想一想,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并根据自学大纲进行针对性的搜寻,而后对应填写,效果非常明显。
自读,不是盲目的读书,而是有针对性、有计划的读,既要疏通大意,解决基础知识,更要抓住文章的核心,在读中思索,在读中领悟,为下阶段的交流奠定基础。
二、交流,碰撞思维
在自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们就主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自学过程中的心得、问题、收获等,将自读课堂推向高潮。在教学中,我鼓励小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多元化答案的出现,这样就能更好的激活思维,让他们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在交流中,小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探究解决;而老师可以从旁适时指导,指点迷津。
在苏教版第九册《读书莫放“拦路虎”》自读课文学习中,学社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自学心得。有的说,什么叫做拦路虎?我读完这篇课文后知道学习当中遇见的苦难就是拦路虎,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有的说,没错,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正确的习惯,遇见苦难要想办法解决,要学会使用工具书。而在交流第二个问题——你遇见了拦路虎怎么办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这篇文章指出遇见拦路虎不要绕着走,否则危害无穷。可是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有限,等着老师或家长帮助不是更好吗?这个想法一说出后,有的学生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还有的附和道,绕开拦路虎多明智呀,何必再小小的问题上浪费自己的事件呢。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示反对,一个说,遇见困难就等着别人帮助,这种惰性心理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弱;一个接着说,语文学习不就是要打好基础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贵有疑”,在小学语文自读课文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有质疑精神,这样才能学得深刻、学得到位,否则蜻蜓点水,很难掌握自学的法门。
三、拓展,升华素养
拓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基础知识训练、课外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是学生本小组自测或者老师出题检测,目的就是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并最终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要指出的是拓展训练的内容要贴近文本,时间和难易度都要适量,要让学生切实能体会到认真学习所带来的进步,给他们更多的自信,激励他们在今后的自学中有更好的表现。
在苏教版第十二册《读书要有选择》自读课文学习中,学生们自读课文,并交流读书方法及相关感想之后,我们进行了拓展训练,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测一测谁读得书多。有的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一个挚友,而读一本坏书或不适合自己的书,无疑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还有的说,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掌握了更多的读书方法,以后不会盲目读书了。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除此,我们还学了《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五六篇关于读书的文章,而且一直坚持名著阅读。于是,我拿出了小考卷,上面有关于本课的基础知识、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的选题考题,还有读物内容考查,难度适中,符合本课的教学内容。
拓展是语文自读课的总结和升华阶段,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收获,进一步梳理了所学知识,而老师也了解了学情,知道了学生的优点和劣势,一举多得。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要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其优势,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语文教学全面开花!
一、自读,捕捉信息
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自读课文被安排在单元教学的后半段,内容多为指导读书,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在精读学习的基础上,自学此部分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自读,是自读课文学习的第一阶段。学生利用手中的导学提纲浏览课文,捕捉关键信息,解决“双基”(生字词、音形义)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等。在自读阶段,我特别强调学生的默读速度,因为这是提高学生浏览、速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们有了独立的读书空间和时间,其潜能得到激发。
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自读课文学习中,我给学生准备了自学提纲——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结构;2.想一想,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3.联系实际,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4.文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句、段落是哪里,为什么。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自读时就会搜索关键词,捕捉关键信息。学生们很快弄清了结构——读报的好处、怎样读报、读报的收获,还在原文中勾勾画画,十分专注。有的学生在三个“新”字下面加了着重符号,有的学生在“原来读报读得入迷了……一对黑炭”语句下面画了曲线,还有的学生在“九霄云外”下面画了问号……读一读,勾一勾,想一想,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并根据自学大纲进行针对性的搜寻,而后对应填写,效果非常明显。
自读,不是盲目的读书,而是有针对性、有计划的读,既要疏通大意,解决基础知识,更要抓住文章的核心,在读中思索,在读中领悟,为下阶段的交流奠定基础。
二、交流,碰撞思维
在自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们就主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自学过程中的心得、问题、收获等,将自读课堂推向高潮。在教学中,我鼓励小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多元化答案的出现,这样就能更好的激活思维,让他们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在交流中,小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探究解决;而老师可以从旁适时指导,指点迷津。
在苏教版第九册《读书莫放“拦路虎”》自读课文学习中,学社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自学心得。有的说,什么叫做拦路虎?我读完这篇课文后知道学习当中遇见的苦难就是拦路虎,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有的说,没错,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正确的习惯,遇见苦难要想办法解决,要学会使用工具书。而在交流第二个问题——你遇见了拦路虎怎么办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这篇文章指出遇见拦路虎不要绕着走,否则危害无穷。可是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有限,等着老师或家长帮助不是更好吗?这个想法一说出后,有的学生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还有的附和道,绕开拦路虎多明智呀,何必再小小的问题上浪费自己的事件呢。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示反对,一个说,遇见困难就等着别人帮助,这种惰性心理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弱;一个接着说,语文学习不就是要打好基础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贵有疑”,在小学语文自读课文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有质疑精神,这样才能学得深刻、学得到位,否则蜻蜓点水,很难掌握自学的法门。
三、拓展,升华素养
拓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基础知识训练、课外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是学生本小组自测或者老师出题检测,目的就是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并最终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要指出的是拓展训练的内容要贴近文本,时间和难易度都要适量,要让学生切实能体会到认真学习所带来的进步,给他们更多的自信,激励他们在今后的自学中有更好的表现。
在苏教版第十二册《读书要有选择》自读课文学习中,学生们自读课文,并交流读书方法及相关感想之后,我们进行了拓展训练,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测一测谁读得书多。有的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一个挚友,而读一本坏书或不适合自己的书,无疑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还有的说,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掌握了更多的读书方法,以后不会盲目读书了。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除此,我们还学了《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五六篇关于读书的文章,而且一直坚持名著阅读。于是,我拿出了小考卷,上面有关于本课的基础知识、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的选题考题,还有读物内容考查,难度适中,符合本课的教学内容。
拓展是语文自读课的总结和升华阶段,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收获,进一步梳理了所学知识,而老师也了解了学情,知道了学生的优点和劣势,一举多得。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要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其优势,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语文教学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