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动物互动的道德两难:为什么人一边说爱动物,却又每天吃它们?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底下再也没有比人更矛盾的物种!
  爱狗人士对于吃狗肉者深恶痛绝,然而,他自己可能天天都大鱼大肉,吃着同样名为“动物”的肉。
  大部分人认为斗牛、斗鸡是很惨忍的竞赛,希望停办或立法禁止,然而,比起工业化畜养的牛鸡,竞赛用的牛鸡们在驯养的过程中活得比工业化畜牧场的牛鸡好,吃得好睡得好,寿命也更长。为什么我们能够忍受工业畜牧方式的残忍,却无法接受斗牛斗鸡?
  环保人士不能接受动物实验制作的化妆品与保养品,但如果动物实验是用于开发拯救人类生命的药物,似乎某种程度上又被许可?
  西雅图知名鱼铺,每天以抛接鱼的尸体引来全世界大批观光客的注目,其故事还被写成书,大为畅销。然而,《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的作者哈尔·贺扎格说,如果今天抛接的动物改为猫的尸体,你看看还会不会有人觉得振奋、欢欣?
  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从来没有单一标准,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偏好,社会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人愿意虚心承认此一“事实”也就罢了,偏偏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是好人,是爱护动物的人,假装没看见人类对动物的双重标准。
  哈尔·贺扎格说,人类动物互动关系学的崛起,就是想要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透过各种实验与观察,解开人类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道德一贯性,绝大多数人的道德都是不连贯的,有位序的,充满逻辑矛盾的。如果有谁真的坚持以逻辑的方式来遵守道德,特别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那只会自曝其不足。
  自认爱动物的人,最常陷入自己和动物关系的道德迷惑中。例如,哈尔·贺扎格发现因为爱动物而选择吃素的人,会因为上餐厅吃饭不小心吃下一块牛肉而痛苦懊悔难过,但却不认为吃鸡蛋或鱼有任何问题,只因为某些人不认为这些是“动物”。
  哈尔·贺扎格在《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一书里,深入浅出地带出许许多多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的道德矛盾,人类如何自己建构一套道德位序来合理化自己的不合逻辑的爱护动物行为,说我们都是伪善者可能太沉重,但也许逻辑不一致的道德观就是人类一直以来能够好好地活在世界上的方法。
  在面对动物与自己的关系时,与其说是理性、逻辑、道德决定了我们的判断,不如说是感性、个人偏好(像是人偏爱拥有幼儿人类特征的动物,视之为可爱,便不忍吃食或虐待)。
  更深层地来看哈尔·贺扎格这本书,其实作者处理的是“我群”与“他群”的分类学问题。中国有句俗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抵上“我群”与“他群”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分类方法,任何标准都可以成为区分“我群”与“他群”的做法,重点是被归类到“我群”之后,可以享受身为自己人的待遇,被归类到“他群”之后,则被非人对待。
  因此,被当作宠物的动物,是饲主的自己人了,就像家庭成员的一份子,说什么也不能被侵犯。相反地,就算是人,如果被归类到“他群”,将会受到非人性的对待。哈尔·贺扎格在书中举了希特勒纳粹时期的德国为例,希特勒本人是素食主义者,且爱护动物,还制订了《动物保护法》,但希特勒却仇恨犹太人,于是在纳粹时期的德国,犹太人的地位甚至不如动物。
  人类学家玛莉·道格拉斯认为,人类用以“分类”神圣与肮脏的标准,是一件事物是否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像食物摆在碗里,被认为是正确的分类方式(食物就是要放在碗里),因此并不觉得肮脏,但若被摆在地上,因为是不正确的分类方式,所以被视为肮脏(即便地板刚扫过拖过,还没人踩过,非常干净)。
  虽然哈尔·贺扎格在书中没有谈到道格拉斯的秩序论,不过,我认为人类分类动物,决定其是宠物或食物的最终依据,其实就是人类脑中自成一套的分类学标准,而这套标准并不科学也不合逻辑,却对人类自己有好处。所以这套标准虽有某种程度的最大公约数,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人人有其巧妙不同。
  哈尔·贺扎格毋宁说是想透过人类与动物互动关系的矛盾复杂性来提醒人类,人在面对世界与异己的态度并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客观(道德)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人为且按己意/己需建构的,说穿了其实是武断而任性的。当我们越了解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高道德与神圣,也许能够更为谦卑地面对世界,与其他人或动物互动时,或许反而能对广大世界更好!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发明了纸和印刷术,这两项伟大发明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刊行和传播。但书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损坏,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为此服务的文献修补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门的专门工艺。古籍修复技术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古籍装订修复沿革  中国古代的装订修复技术与书籍装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期刊
熟悉图画书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图画书进入中国的这些年,许多熠熠生辉的作品几乎一部也没落下,从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小姐的《比得兔的世界》到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和约翰·伯宁罕的《宝儿》……可是,总有些遗憾久久不能散去,因为,早期图画书的开拓者迟迟没有进来,我们对其了解熟知得越多,越发显得期待。现在,手捧两册精美的《凯迪克与凯特·格林威图画书精选集》,细细翻开,对图画书的源流与传统,有了清晰而
期刊
阅读大陆作家、古物产业研究专家吴树“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台湾漫游者文化版更名《谁在淘宝中国》),赞叹他精彩艰苦的书写过程,也随他一字一行揭露的上中下游乱象,忧心忡忡。  长期关心文字、影像、美术著作,对于静静在时间之流中“无声诉说”的古文物领域,过去不懂,也不感兴趣。因身份地位不够或圈子不同,没机会认识专业收藏大户,没亲近的朋友跑古董店淘宝、
期刊
“2012年,苏静离开文治。”本是以这样一句开头,后来换成“2004年,苏静进入磨铁图书。”有些事,不如从头开始说。  苏静在进入磨铁图书之前,已积累了一些图书策划、编辑的经验。他做的第一本书,是自己的一本画册《吉姆苏漫画档案》。2003年,苏静离京在家躲避“非典”。因为无聊,随意涂鸦了几百张画作,朋友看到这些意兴之作,建议他付梓出版。后来果真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本画册,苏静还包下了设计、制作部分的
期刊
传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传统出版社新媒体部门的总编辑、科技公司出身的电子出版商,我们将之前对三位的单独采访,模拟成对谈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他们对电子出版现况的思考。  陈颖青:台湾资深出版人、主持“数位内容推进实验室”, 猫头鹰出版社社长  黄锫坚:中信出版社数字传媒中心总编  胡晓东:多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书香:传统出版社参与电子书的出版,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期刊
“对于南方的乡愁、南方的憧憬、南方的爱恋,是我一生永不改变的事。”日本昭和时期小说家中村地平(1908~1963)在他三十三岁那年(1941)出版《台湾小说集》后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早自少年时代开始,中村地平已然深受佐藤春夫(1892~1964)书写殖民地(台湾)小说的影响,而对南方怀有强烈憧憬。大正十五年(1926),他终于一偿宿愿,首次渡海来台、入台北总督府高等学校就读,在这岛上蕴育着
期刊
基本上,这个专题不是为了给独立漫画下定义或梳理历史发展。虽然,定义是它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独立漫画一般指‘个体户’式的漫画创作,由漫画家本人独力担当故事编写及漫画绘制,不主张分工绘制,有时甚至兼顾出版和发行宣传。相比市面上广泛流通的武打漫画或日本漫画,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自成系统。”这是香港漫画家欧阳应霁和智海所下的定义。由此出发,可以拉出不同的坐标,从而看
期刊
基本上,这个专题不是为了给独立漫画下定义或梳理历史发展。虽然,定义是它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独立漫画一般指‘个体户’式的漫画创作,由漫画家本人独力担当故事编写及漫画绘制,不主张分工绘制,有时甚至兼顾出版和发行宣传。相比市面上广泛流通的武打漫画或日本漫画,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自成系统。”这是香港漫画家欧阳应霁和智海所下的定义。由此出发,可以拉出不同的坐标,从而看
期刊
“如果某些讯息在古老时代幸存下来了,那在当下这个时空就没有淘汰它的机制了,所以‘它’就会接近永恒……”黄子钦在他的某一篇工作心得中如是说。  他的《PLAY·纸标本》封面上,是一个封存了纸页的晶柱,折射出灵动的光芒。书中收录了他所设计过的68本书的立体结构和工作心得,这些原本出现在书市上的出版品,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又重新回来。在新书期越来越短的当下,它们所存在过的时间,或许也堪称“古老”了。  而
期刊
以“自己的看法”为书名,想必有许多人所不能言、独排众议的观点。然而不是,这只是书中一个篇名,用为书名而已。  所谓独排众议,指的是有一己之见,不从俗,不附庸,且阐释意念,让人省思,有所领悟,甚至于改变了既有想法。但不是偏见,更非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  近年来不时可见翻案文字,在网络,在出版品,尤其历史书写更多,却很难翻案成功,原因在于证据不足,作者下笔轻率,含沙射影有之,断章取义有之,令人怀疑徒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