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觉果,37岁,藏族,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记者。 第十七世噶玛巴 第十一世班禅 第二世琼布活佛 西藏唯一的女活佛桑顶多吉帕姆
其他文献
陈宗烈简历 男,汉族,高级记者。193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54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新闻纪录电影摄影。1956年8月入藏任《西藏日报》摄影记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80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周报》摄影记者。1998年退休。 1956年,我24岁,是共青团员。那时候上面动员我们去西藏,我一听觉得很新鲜,知道西藏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很神秘,到那儿当记者,一定很有意思。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军队与传教士、探险家、旅行家的入藏,发明已五十多年的摄影术也悄悄地传入到封闭的雪域西藏。应该说,最早的关于西藏的影像都是这些外来者留下的,与此同时,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芝乌·斯交活佛、德木活佛、贵族车仁·晋美森格旺秋等人在西藏最早玩起了当时价格非常昂贵的照相机。其中著名的爱国活佛德木算是“玩”得最有成就,给世人留下了不少很有意思的西藏历史图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西藏是世界的屋脊;西藏是中国的一块黄金宝地。 到西藏拍照片是许多摄影者的梦想;凡是去过西藏的人都想再次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高原。 西藏也是世界摄影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选题。 记得在欧洲的书店里,看到有中国内容的摄影画册大部分都与西藏有关。在国内也一样,只要你翻开近几年的摄影杂志,几乎每一期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西藏的影像,也就是说西藏题材的照片似乎更容易得到编辑和评委们的认可。 有几个“数据”可以
鄱湖鹤 林魂摄 妈妈回来了 宫正摄 近几年,去鄱阳湖观湖、赏湿地、拍摄珍禽候鸟的中外摄影家越来越多。鄱阳湖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接待了20多个国家的来宾,大大提高了鄱阳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加上中外摄影家创作的珍禽艺术靓影广泛传播,使鄱阳湖犹如插上了翅膀,更加声名远扬。 窥探 鞠海鹰摄 嬉戏 宫正摄
1999年6、7月份是北京的雨季,既不是多风的春天,也不是燃煤高峰的冬季。然而,在城市施工现场,当时无需刮风,哪怕是汽车不快地驶过,就会扬起满街的尘土,尘土随着车越扬越远。 说到可吸入颗粒物(PM10),它是以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和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是总悬浮颗粒物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易被鼻和嘴吸入的那部分颗粒物。虽然工地扬起的灰尘并不等同于“可吸入颗粒物”,但这灰尘的确被路人吸入了
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不论是摄影界还是照相器材界(包括某些专家教授的著作),都将一些照相机快门叶片由钢片制成的焦平面纵走快门称为“钢片快门”。虽然很多照相机快门叶片的材料由当初的钢片发展到钛、铝等金属叶片,甚至后来某些快门的材质又由高强度塑料片所取代,但是,人们俗称的“钢片快门”一词其称呼却始终没有改变。1998年夏,有的专家教授将“钢片快门”又译为“叶片快门”。同年7月17日,国家有关部门也紧
格桑加措,37岁,藏族,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业余爱好摄影。 扎达山口傍晚
阿旺洛桑,36岁,藏族,西藏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两条巨大的臂膀托起雪域高原,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生存着勤劳、朴实的雪域牧民人家,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热恋着自己的故土,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我们洞察他们,了解他们,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喜怒哀乐,也为他们的明天祈祷……
在去西藏之前,除了和旺多(我们对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旺久多吉的简称)比较熟外,西藏的藏族摄影家我基本上一个不认识,其中的原因我想主要就是地域遥远,相互很难沟通。虽然“扎西次登”、“觉果”这些大名很让我觉得相见恨晚,但也只能期待。由于这本西藏专辑的编辑和制作,终于使我有机会登上了这座神往已久雪域高原,也使我有幸结识了这些优秀的藏族摄影家。 在全国很多地方办过“红星茶座”,但这次可能更有它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