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所需,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需要有一种自我探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具备要靠老师在课堂中给予适当的训练。从而也需要老师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灵活组织教学,尽可能发觉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己的个性,尽显自己的智慧。
【关键词】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本 探究能力 新型人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集于一教室之内正襟危坐,听老师娓娓道来。在这以听为主的教学过程中,缺少思维的灵光,缺乏心声的表达,缺失情感的碰撞,从而丧失探究知识的能力。这就赋予了我们老师新的时代使命,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这种改变的目的在于通过营建高效课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立足学生实际以学促教,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其潜能。这需要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选择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式等都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例如:在课前预习中激励学生搜索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在课堂上利用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心中的疑问,并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组织教学
进入小学学习,是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在班集体生活中他们表现为有着一定的团结精神,竞争意识,表现欲望等。我们老师可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有效组织教学。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要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一)根据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需求,采用激趣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激趣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乐意学。例如:在组织一年级下册《归类识字五》的教学时,我先出了几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加一不等于二;看时圆写时方;)我在同学们兴致正高的时侯说:“大家还想不想猜,今天老师就邀请同学们一起共享一顿‘谜语大餐’。在我们的《归类识字五》有几个特别有意思的谜语等着大家猜呢!不过要知道谜语是什么?首先要过谜面当中的生字关。”在我的激励下学生自读着谜面还圈着其中的难点字,兴致相当高。在猜谜语的同时,学生还能自编谜语识字,例如:元旦家里特热闹(量);屋里一人才(团)等。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在课前播放一曲《生日快乐》,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自个过生日的情境中,欢快的音乐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在学生们沉浸于幸福快乐中时我随机抛出问题:在刚刚的音乐声中大家在想什么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我想到生日蛋糕”“我想起家人送我的生日礼物”“我想起过十岁生日的情形”……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二)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及自我发展的需求,这需要我们老师给予他们机会。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揠苗助长》时 ,在开头我用多媒体放映禾苗长势茂盛的图,在禾苗被拔高之后我放映禾苗枯死图。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让学生产生极为惋惜之情,与此同时我提出“此时老师就是这位农夫,你想对我说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无不是其个性的展现。“农夫你的心愿是好的,但因你的心急让你的心愿变成一场梦。”“农夫你也太愚蠢了,你怎么能违背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呢?”“农夫要想禾苗长得快你就得勤灌溉,勤施肥,勤捉虫。”在各具特色的规劝中学生就不知不觉领悟了寓言中所含的道理。又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既将課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又让学生在书写汉字方面起到自我督促的作用。
(三)根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需求,采用探寻教学方式。
一篇文章的精髓是在不断地质疑,探寻中逐步领悟的。这需要学生有积极活跃的思维,因而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敢质疑、能质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在出示课题之后我问学生:“读着课题你心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学生纷纷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捧着空花盆呢?”在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进入文本之后,学生的疑问又相继出来了“雄日十分用心培育花种,为什么却培育不出花来呢?”“国王为什么选雄日为继承人呢?”这些看似独立的问题,却存在一定的逻辑推理联系,在推敲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也领略了文章的精髓所在。
除此之外我们老师在课堂中还可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以学生成长为旨归,珍视学生的天性与潜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教学方式的组织,我们都应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发挥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09.
【关键词】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本 探究能力 新型人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集于一教室之内正襟危坐,听老师娓娓道来。在这以听为主的教学过程中,缺少思维的灵光,缺乏心声的表达,缺失情感的碰撞,从而丧失探究知识的能力。这就赋予了我们老师新的时代使命,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这种改变的目的在于通过营建高效课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立足学生实际以学促教,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其潜能。这需要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选择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式等都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例如:在课前预习中激励学生搜索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在课堂上利用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心中的疑问,并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组织教学
进入小学学习,是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在班集体生活中他们表现为有着一定的团结精神,竞争意识,表现欲望等。我们老师可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有效组织教学。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要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一)根据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需求,采用激趣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激趣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乐意学。例如:在组织一年级下册《归类识字五》的教学时,我先出了几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加一不等于二;看时圆写时方;)我在同学们兴致正高的时侯说:“大家还想不想猜,今天老师就邀请同学们一起共享一顿‘谜语大餐’。在我们的《归类识字五》有几个特别有意思的谜语等着大家猜呢!不过要知道谜语是什么?首先要过谜面当中的生字关。”在我的激励下学生自读着谜面还圈着其中的难点字,兴致相当高。在猜谜语的同时,学生还能自编谜语识字,例如:元旦家里特热闹(量);屋里一人才(团)等。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在课前播放一曲《生日快乐》,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自个过生日的情境中,欢快的音乐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在学生们沉浸于幸福快乐中时我随机抛出问题:在刚刚的音乐声中大家在想什么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我想到生日蛋糕”“我想起家人送我的生日礼物”“我想起过十岁生日的情形”……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二)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及自我发展的需求,这需要我们老师给予他们机会。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揠苗助长》时 ,在开头我用多媒体放映禾苗长势茂盛的图,在禾苗被拔高之后我放映禾苗枯死图。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让学生产生极为惋惜之情,与此同时我提出“此时老师就是这位农夫,你想对我说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无不是其个性的展现。“农夫你的心愿是好的,但因你的心急让你的心愿变成一场梦。”“农夫你也太愚蠢了,你怎么能违背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呢?”“农夫要想禾苗长得快你就得勤灌溉,勤施肥,勤捉虫。”在各具特色的规劝中学生就不知不觉领悟了寓言中所含的道理。又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既将課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又让学生在书写汉字方面起到自我督促的作用。
(三)根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需求,采用探寻教学方式。
一篇文章的精髓是在不断地质疑,探寻中逐步领悟的。这需要学生有积极活跃的思维,因而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敢质疑、能质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在出示课题之后我问学生:“读着课题你心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学生纷纷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捧着空花盆呢?”在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进入文本之后,学生的疑问又相继出来了“雄日十分用心培育花种,为什么却培育不出花来呢?”“国王为什么选雄日为继承人呢?”这些看似独立的问题,却存在一定的逻辑推理联系,在推敲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也领略了文章的精髓所在。
除此之外我们老师在课堂中还可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以学生成长为旨归,珍视学生的天性与潜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教学方式的组织,我们都应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发挥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