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藏象学说结合络病理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分析中医经典理论及治疗方法研究,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藏象学说结合络病理论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并相应予以合理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藏象学说结合络病理论诊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藏象学说 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73-01
络病理论在各类疑难杂症的治疗中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相关较为显著,其研究逐渐得到关注。藏象学说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说[1]。于历代医家实践基础上,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综合概括完成,属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1 脏络相结合,扶正通络共用
心血管疾病在中医中为“胸痹”、“心悸”、“眩晕”、“头痛”、“昏厥”等症状,较严重时会产生“真心痛”、“厥脱”等疾病。临床中主要症状为心前区发生憋闷疼痛感,心悸气短,且存在身困乏力,夜寐不安现象,若动则有更重趋势,患者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心痛彻背之感,疼痛过于剧烈无法缓解时,往往出现汗出肢冷症状,面色显白,唇甲呈青紫状,或喘息无法卧,手足呈青至节,发生朝发夕死、夕发旦死现象,或直接猝死[2]。
此疾病出现往往因正气不足,寒邪内侵,饮食不合理,情志无法保持平和,年老体弱等情况发生,使得患者出现阳气亏虚症状,或因阴血不足、痰浊血瘀导致疾病发生,在治疗时往往采取温阳益气、滋阴补血方法,或实施活血化瘀、祛痰降浊方法治疗。
采用中医方法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在大量古医籍资料中常见,通常将整体及个体特征作为诊断治疗指导思想,由临床医疗开始,将脉案相结合并完成归纳总结,判定疾病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制,并制定治法方案,升华至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治疗此疾病时往往会对病变所累及或其有关脏腑气血功能进行合理调整,平衡由于气、血、痰、瘀、虚引发的盛衰现象。临床中疾病发生因素,病发机制等均受到极高关注,经研究发现,血液流变学发现较明显客观依据,且此病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粘度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如胸痹、心悸、眩晕等均得到较为显著改善,有的均痊愈。经病位学观察,此疾病心肾亏虚,大部分存在脾虚症侯。
2 了解疾病机制,病证联合分析
通过辨病与辨证互相结合应用方法在中医诊断中已经成为共识,且患者所应用处方用药并不完全相同。从整体观察,出现一系列问题,心血管疾病在致病因素及机制研究,发病机理等方面均需得到较为创新性见解;整个治疗方法均应由研疾病本质展开方案制定,并由此而对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有效创新;需自各个不同角度与水平,应用多个客观指标实施疗效评定,并针对效果较为显著药物予以研究及开发。心主血脉,心电图诊断与中医四诊合参可以自微观及宏观方面实施合理辨证分析,有效体现出“证”之本质特征。心血管疾病在具体诊断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诊以下几个方面:(1)辨析脉象:临床中心血管疾病检测脉象往往出现沉、涩、结、代等现象。脉呈现沉、涩时,往往为心脉痹阻症状,在治疗时需注意“通”,药物主药为桂枝,具有明显通脉作用,而且联合流通气血药品,例如鸡血藤、丹参、地龙、当归等。结、代间存在一定区别性,结脉需注意行气活血,应用苏木、川芎等,代脉则需补益心气,应用党参、桂枝等药物。(2)调养心神:患者心血管疾病往往出现胸闷隐痛且有心悸症状,易惊难寐,往往因正虚瘀滞、心络失养、心神不宁引发,在治疗时需扶正气益心肾,发生心气虚时需予以党参、桂枝等药物,出现肾虚症状则予以淫羊藿、山萸肉等药物。(3)注重兼证:此疾病发生时往往因兼证出现增重现象,青年患者会因外感发生心络浊毒增重现象,老年患者会发生脏疾克犯之心情况,或久蕴痰饮内阻,导致瘀阻互结,延迁不愈现象,妇女会由于经期或妊娠期使得气血不足情况更为严重,所以治疗时需按照其禀赋及疾病诱因实施对应的解毒化浊、扶正固本、祛瘀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经统计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临床患者主要病理机制为脏虚络滞,瘀浊互结,心络失养,在治疗时则需将脏络同治,且将瘀浊并祛,以便扶正通络,达到祛瘀化浊效果。治疗时补脏同时也应养心络,祛瘀化浊同时进行;药物选取时注意助阳温经作为主要治疗功效,同时还应脾肾;祛瘀治疗时应注意活血同时还需通心络,化浊祛痰并实施排毒疗法。
3 脏络同治,瘀浊毒祛
吴氏[6]在研究中分析,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均存在较为同一性的解剖构造。因此很多理论显示存在“脉络-血管系统病”。王氏等人在研究中将络脉理论与心血管疾病对比存在一定相关性,络病理论得到合理研究后,根据其机理对于疾病防治具有明显价值。在研究中分析心血管疾病发现,其主要症状为阳虚瘀阻,涉及到患者心、脾、肾脏,为本虚标实征象,疾病实质为心肾及心经络脉,久病入络,“经脉继及络脉”,络脉易发生滞瘀症状,络瘀时间长久则会化浊生毒,导致脏络出现滞、瘀、浊、毒相结合症状。临床治疗时不可单纯予以温阳益气助脏药物,且化痰降浊或活血化瘀并无法达到良好效果,需根据患者症状补其不足,并使之多余受损,脏络同治,瘀浊并祛,达到扶正通络、祛瘀化浊效果。治疗时扶正其意主要为培补心脾肾,固护正气;养心荣络,畅达心络;完成通络治疗时需活血祛瘀,通络瘀塞;进行化浊治疗时需祛除患者脾虚痰浊之症,并消除心络瘀浊互结引发的毒症。按照患者病理机制,采取扶正通络、祛瘀化浊四位一体治疗措施,组方主要为:选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针对病位药物,兼病症状药物,协调诸药效用药物。
参考文献
[1]梁君昭.藏象学说结合络病理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探析[J].陕西中医,2011,32(2):184-185.
[2]刘敏,王庆国.络病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6):1200-1202.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藏象学说 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73-01
络病理论在各类疑难杂症的治疗中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相关较为显著,其研究逐渐得到关注。藏象学说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说[1]。于历代医家实践基础上,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综合概括完成,属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1 脏络相结合,扶正通络共用
心血管疾病在中医中为“胸痹”、“心悸”、“眩晕”、“头痛”、“昏厥”等症状,较严重时会产生“真心痛”、“厥脱”等疾病。临床中主要症状为心前区发生憋闷疼痛感,心悸气短,且存在身困乏力,夜寐不安现象,若动则有更重趋势,患者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心痛彻背之感,疼痛过于剧烈无法缓解时,往往出现汗出肢冷症状,面色显白,唇甲呈青紫状,或喘息无法卧,手足呈青至节,发生朝发夕死、夕发旦死现象,或直接猝死[2]。
此疾病出现往往因正气不足,寒邪内侵,饮食不合理,情志无法保持平和,年老体弱等情况发生,使得患者出现阳气亏虚症状,或因阴血不足、痰浊血瘀导致疾病发生,在治疗时往往采取温阳益气、滋阴补血方法,或实施活血化瘀、祛痰降浊方法治疗。
采用中医方法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在大量古医籍资料中常见,通常将整体及个体特征作为诊断治疗指导思想,由临床医疗开始,将脉案相结合并完成归纳总结,判定疾病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制,并制定治法方案,升华至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治疗此疾病时往往会对病变所累及或其有关脏腑气血功能进行合理调整,平衡由于气、血、痰、瘀、虚引发的盛衰现象。临床中疾病发生因素,病发机制等均受到极高关注,经研究发现,血液流变学发现较明显客观依据,且此病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粘度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如胸痹、心悸、眩晕等均得到较为显著改善,有的均痊愈。经病位学观察,此疾病心肾亏虚,大部分存在脾虚症侯。
2 了解疾病机制,病证联合分析
通过辨病与辨证互相结合应用方法在中医诊断中已经成为共识,且患者所应用处方用药并不完全相同。从整体观察,出现一系列问题,心血管疾病在致病因素及机制研究,发病机理等方面均需得到较为创新性见解;整个治疗方法均应由研疾病本质展开方案制定,并由此而对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有效创新;需自各个不同角度与水平,应用多个客观指标实施疗效评定,并针对效果较为显著药物予以研究及开发。心主血脉,心电图诊断与中医四诊合参可以自微观及宏观方面实施合理辨证分析,有效体现出“证”之本质特征。心血管疾病在具体诊断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诊以下几个方面:(1)辨析脉象:临床中心血管疾病检测脉象往往出现沉、涩、结、代等现象。脉呈现沉、涩时,往往为心脉痹阻症状,在治疗时需注意“通”,药物主药为桂枝,具有明显通脉作用,而且联合流通气血药品,例如鸡血藤、丹参、地龙、当归等。结、代间存在一定区别性,结脉需注意行气活血,应用苏木、川芎等,代脉则需补益心气,应用党参、桂枝等药物。(2)调养心神:患者心血管疾病往往出现胸闷隐痛且有心悸症状,易惊难寐,往往因正虚瘀滞、心络失养、心神不宁引发,在治疗时需扶正气益心肾,发生心气虚时需予以党参、桂枝等药物,出现肾虚症状则予以淫羊藿、山萸肉等药物。(3)注重兼证:此疾病发生时往往因兼证出现增重现象,青年患者会因外感发生心络浊毒增重现象,老年患者会发生脏疾克犯之心情况,或久蕴痰饮内阻,导致瘀阻互结,延迁不愈现象,妇女会由于经期或妊娠期使得气血不足情况更为严重,所以治疗时需按照其禀赋及疾病诱因实施对应的解毒化浊、扶正固本、祛瘀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经统计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临床患者主要病理机制为脏虚络滞,瘀浊互结,心络失养,在治疗时则需将脏络同治,且将瘀浊并祛,以便扶正通络,达到祛瘀化浊效果。治疗时补脏同时也应养心络,祛瘀化浊同时进行;药物选取时注意助阳温经作为主要治疗功效,同时还应脾肾;祛瘀治疗时应注意活血同时还需通心络,化浊祛痰并实施排毒疗法。
3 脏络同治,瘀浊毒祛
吴氏[6]在研究中分析,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均存在较为同一性的解剖构造。因此很多理论显示存在“脉络-血管系统病”。王氏等人在研究中将络脉理论与心血管疾病对比存在一定相关性,络病理论得到合理研究后,根据其机理对于疾病防治具有明显价值。在研究中分析心血管疾病发现,其主要症状为阳虚瘀阻,涉及到患者心、脾、肾脏,为本虚标实征象,疾病实质为心肾及心经络脉,久病入络,“经脉继及络脉”,络脉易发生滞瘀症状,络瘀时间长久则会化浊生毒,导致脏络出现滞、瘀、浊、毒相结合症状。临床治疗时不可单纯予以温阳益气助脏药物,且化痰降浊或活血化瘀并无法达到良好效果,需根据患者症状补其不足,并使之多余受损,脏络同治,瘀浊并祛,达到扶正通络、祛瘀化浊效果。治疗时扶正其意主要为培补心脾肾,固护正气;养心荣络,畅达心络;完成通络治疗时需活血祛瘀,通络瘀塞;进行化浊治疗时需祛除患者脾虚痰浊之症,并消除心络瘀浊互结引发的毒症。按照患者病理机制,采取扶正通络、祛瘀化浊四位一体治疗措施,组方主要为:选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针对病位药物,兼病症状药物,协调诸药效用药物。
参考文献
[1]梁君昭.藏象学说结合络病理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探析[J].陕西中医,2011,32(2):184-185.
[2]刘敏,王庆国.络病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6):12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