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性健康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文章旨在探索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此同时,在流动儿童家庭及学校性教育缺乏的情况下,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文章在对流动儿童长期的观察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等方法,发现流动儿童存在家庭及学校性教育缺失、教育不科学、性信息获取途径复杂等问题,而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因其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与关怀弱者的价值理念以及个案、小组等多样化的工作方法,能够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流动儿童进行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服务。
关键词: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生命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因为性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受封建礼教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社会长期对性采取压制态度,造成中国人“谈性色变”的局面,因而也造成了中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性问题的日益显现,使得近几年来人们对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性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受封建礼教的长期影响,人们逐渐形成性的污秽观、性的原罪观等歪曲的性观念,把性理解为肮脏、下流、不可言谈的东西。但事实上,性是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之一,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个体的人格发展按照性欲满足的区域不同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果在相应的阶段其性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各种不适,甚至影响到以后的身心健康。虽然弗洛伊德把性夸张化了,但这足以看出性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相关研究也发现,性犯罪的频发、性罪错的产生无不与性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性教育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性教育的调查数据较少,但从个别省份的调查数据中仍可看出我国儿童接受性教育的水平较低。2011年11月,广东省性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其发布的《广东省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研究报告》显示,有64.6%的中学生表示接受过性教育,仍然还有35.4%的中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性教育。可见,即使不论其来源及效果如何,即使是在广东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儿童性教育还是非常缺乏的。调查还发现,很多学生的性知识都来源于色情网站、色情读物及黄色影碟,从这些途径获取的性知识大多受到歪曲和误解,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误导。由此可见,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刻不容缓。
流动儿童是整个儿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或者就在城市出生长大,但却无法真正与城市生活融合。他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复杂,生存状况堪忧。近来数据显示,在性犯罪中,有较多流动人口子女成为犯罪者或性侵害对象。同时,流动儿童既受到来自父母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来自城市的现代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双重文化的影响下,其对性、对自己的认识容易出现矛盾。一方面,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性观念是传统的,但实际上却表现出对性的宽容态度。这些种种因素使得流动儿童的性教育显得尤其急迫,但现实情况是,流动儿童的性健康教育现状堪忧。
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流动儿童,顾名思义,即指那些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儿童,本文所指的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跟随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生活在城市的那部分儿童。国际上通常把10至19岁的这段时间称为青春期,而把9至13岁称为青春期早期。青春期早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性社会学家约翰·盖格农在其所著的《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一书中就阐明,性教育应该越早越好,在青春期开始时就应该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故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处于青春期前期的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流动儿童,年龄一般在9—13岁。这个年龄正是身体快速发育、性意识发展的时期,急需要科学的性知识的指导,但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却呈现出很多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家庭性教育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动儿童家庭性教育缺乏。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既需要父母自身有这方面的意识以及能力,也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时间。而这些流动儿童的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据笔者在昆明一个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的调查,绝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很少有人上过高中或中专。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家长没有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意识,即使有意识,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相反,文化水平的低下还导致部分家长向子女传授歪曲甚至错误的性知识。在笔者与流动人口的交谈中发现,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以后再说吧”,或者“等大一点了自然就会知道的”。而在时间方面,流动人口终日忙于生计,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连基本的情感沟通都缺乏,更别提进行性健康教育。因而流动儿童的家庭性教育是非常缺乏的。
二是性教育观念存在误区。说流动儿童的性教育缺乏,却也并不是根本不存在。据笔者的了解,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还是会对子女进行性教育,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流动人口对子女的家庭性教育偏向对女孩的教育,而缺乏对男孩的教育,这在接下来的几点中都有体现。这主要是由于流动人口的性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科学的性知识,而是为避免子女发生意外。而传统文化认为男性在性问题上是处于优势的,不会遭到侵犯,而且在与异性的相处中也总是“占便宜的一方”,因而不需要对其进行管教。而女孩则不同,她们既是性别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受害者。她们往往被认为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因为她们不能在性问题是有任何闪失,一旦发生意外就会“毁掉一辈子”。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存在不少歪曲之处。其次,流动儿童的家庭性教育以管教为主。流动儿童的父母自身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健康教育,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无法从其它途径了解一些科学的性健康知识。但是,流动人口聚集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又使很多的家长对子女的安全尤为担心。因而导致其对子女的性健康教育往往是通过母亲对女儿的管教上体现的,这多为一种恐吓式的教导,往往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比如,为避免女儿发生意外,往往对女儿严加看管,不让出门,或通过一些社会上发生的对女性侵犯的事件来对女儿进行恐吓,让其不要信任他人。最后,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些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边远农村,这些地区还存在很多的陋习。在这些陋习中,也有一些是特别针对女孩的,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女孩的教育中存在歪曲之处。比如,认为“来月经是脏的”、“来月经被人看见是丢人的”,让孩子从小就认为性是丑陋的、恶心的。这些歪曲甚至错误的知识会使流动儿童对性形成错误的认知,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学校性教育缺失
受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流动儿童都无法在城市的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而只能上民办学校。在当今的中国,即使正规的公办学校都很少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更别说处于边缘的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而流动人口又交不起太多的学费,所以很多民办学校都是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在无法提高学费的基础上尽量招收更多的学生。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软硬件设施差、师生流动性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流动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都很难实现,也无法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课程,更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为流动儿童提供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在笔者知道近十所民办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相关课程,除了个别NGO以及高校学生在老师项目支持下作为尝试在几所民办学校的个别班级开展的社会工作性教育服务外。
(三)性信息的获取途径复杂
这里我特意用“性信息”而不是性知识,是因为流动儿童从外界获取的与性相关的内容中,很多并非科学的性知识,而是包含了各种不良信息。
在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主要获取途径包括母亲和同学朋友,都为30%。而选择母亲的多为女生,其主要性教育内容即为关于女生月经的知识,其中还不乏歪曲错误之处。而同为缺乏科学性健康教育的同學朋友竟成为其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缺乏接受性健康教育的正规途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动儿童接受性信息的非正规途径很多。首先,为了节省居住成本,流动人口往往是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流动儿童会从父母的性生活中获得对性的模糊认识,而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猜测的层面,因为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其次,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流动人口往往居住在“城中村”中。城中村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从事着各行各业,往往是犯罪频发的区域。而且,社区里到处充斥着成人广告、成人杂志、黑网吧、色情场所,流动儿童很容易从这些地方接受到不良性信息。最后,同伴也是流动儿童接受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从笔者之前对流动儿童做过的调查中发现,同伴是流动儿童性知识的重要来源。同伴之间特别是同性之间会对一些性知识进行交流,但是在他们之间流传的这些性知识中很多也是歪曲的或错误的。一些流动儿童特别是男生的性信息交流主要体现在讲脏话上,而无法形成科学性知识的同伴传递。
由此可见,流动儿童的家庭、学校都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在笔者进行的小范围调查中,流动儿童对胎儿出生前在哪生长、是从哪里出生,以及什么是月经、遗精等基本生理知识的知晓比例很小,分别只占18.4%、9.7%、35%、7.8%,远远低于半数,更别提避孕等知识。流动儿童生活处境的复杂,又使得流动儿童特别需要接受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而且,笔者的调查数据还表明,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学习性知识的需求,特别是自我保护知识、生命孕育和成长知识。因而,为流动儿童提供合适的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三、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性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方法,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其具体价值包括尊重人的潜能、需要、权利,“社会有责任消除个人自我实现的障碍,以帮助个人自我实现”。
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是流动儿童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也是社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其专业理念及方法对此进行介入。在进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服务中,社会工作将性健康教育看做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权利,他们有获得全面、可靠性知识和进行选择的权利。并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看待性教育,将性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看做是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的一部分。性教育不再仅仅是性生理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生命教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随后,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国也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虽然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对生命教育的界定还无法统一。笔者比较认同我国学者肖川对生命教育的定义: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对流动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既要关注对其自然生命的关注,也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命。因而,在进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引导他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也要协助青少年尊重他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唤醒其生命意识,追求生命的价值。肖川的定义比较接近于综合性性教育,即在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分享,更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并且发掘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让其有能力与信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看出,性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在很多内容上相互重合,但其内涵要比性教育更加丰富,也更适合在中国推行。
(二)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科学,它能够充分运用综合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将人看做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其强调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看问题。社会工作的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前三者是最常用的直接服务方法。
根据流动儿童性教育普遍缺失的状况,对其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以学校为平台,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民办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以学校为平台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在学校中,能够充分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小组工作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个人获得小组经验,行为改变,意识提升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并达至小组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小组工作强调组员的互动和参与,运用组员的力量来达至整个小组的成长。小组工作员只是引导者,组员才是小组的主角,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学者们认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典型特点即是在既定人群中如何充分利用一些成员的力量来有效改变其他成员的行为。它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培训, 侧重于态度的讨论和技能的培訓,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其中主持人的角色不是老师, 而是话题讨论的引导者, 启发大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提出建议。可见,小组工作的方法与同伴教育具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而能够很好地相互融合,以使流动人口子女性健康教育服务达到最佳效果。
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以及社会工作的特征,本项目主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分享学生们缺乏的生命孕育及成长、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异性交往、自我保护等知识。在活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发掘学生的潜能,寓教于乐。
在服务内容上,根据服务对象基本性生理知识缺乏的情况,本次服务的内容从基本的性生理知识开始,进而引入青春期心理、自我保护等知识,这不仅是一个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挑战和摒弃原有的错误性知识的过程。不过,性教育不仅仅包括知识学习,而应该是知识—态度—行为三维一体的。因而,在进行性知识的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及性别观念,以及学会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理念也贯穿始终。并且,根据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异性交往的敏感期的现实,还设计了如何与异性相处的内容,这不仅是解决流动儿童当前面临的如何与异性自然相处的问题,还为流动儿童在以后的人生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做铺垫。
社会工作注重服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服务的过程中,根据组员的回馈及需求,不断改进计划,以达到最佳服务效果,事实上本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服务过程中,这些孩子对于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比如,最开始谁也不好意思说出月经和精子两个词,但是后来,开始时的害羞淡化了,大家都可以比较自然地说出来,而且把这当做是知识的一部分。在活动结束的评估中,组员普遍反映的两个收获就是知识和快乐,他们都说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这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很快乐。下面是一些服务对象的感受:
我学到了人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要产生一条生命是多么难;还学到了青春期发育的一些内容以及怎样去做……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包容、尊重,要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这位组员几乎记住了我们分享过的所有内容)
我的感想就是老师教给我们这些东西,都要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光学不用
热爱生命,快乐成长,我真的很快乐!不仅快乐,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喜欢的是艾滋病知识,不过有一点不好就是课堂纪律不好
四、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
社会工作关注弱者的价值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服务方法都为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进行性健康教育也使得服务能够更好地得到学校及家长的认可。通过实践,笔者发现社会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服务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流动儿童处境的特殊性,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一)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看待青春期性教育,这一方面有助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的接受,另一方面这也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坚持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社工们在进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时首先要克服自身对性的逃避和恐惧心理,不仅仅把性理解为“床弟之事”,而是与个体生命的各个阶段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服务者自身学习的过程,而这也正是社会工作的精神所在——助人自助。
(二)生命教育是全面、综合性的教育,在服务过程中应整合社会工作的多种方法。在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组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跟进一些特殊的个案。很多流动儿童初中毕业后就面临着走入社会打工的命运,可能更早面临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加之流动儿童由于频繁的流动等原因,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年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可能较大,需要关注到一些特殊个案。另外,个体进入性成熟的年龄有先有后,在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孩子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样,这更需要服务者在内容、方法上灵活运用。
(三)社会工作服务融观念、知识、技能于一体,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服务对象参与、体验和改变的过程。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充分发掘流动儿童自身已有的对性的知识、看法和应对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引导,而不是将强制他们接受所谓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郑思礼.中国性文化:一个千年不解之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2] 高万红.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 广东两成中学生曾遭性骚扰逾4%被迫发生性关系[EB/OL].南方日报,2011-11-12, http
://www.cnr.cn/gundong/201111/t20111112_508768632.shtml.
[4] 陈少军,戴新民,李顺来等.流动人口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对武汉市汉正街流动人口的性剖析[J].武汉学刊,2007(5).
[5] [美]约翰·盖格农,李银河译.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7] 范明林编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8]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社,2003.
[9] 任伟,苏昕,马星星.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潮汕地区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生命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因为性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受封建礼教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社会长期对性采取压制态度,造成中国人“谈性色变”的局面,因而也造成了中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性问题的日益显现,使得近几年来人们对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性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受封建礼教的长期影响,人们逐渐形成性的污秽观、性的原罪观等歪曲的性观念,把性理解为肮脏、下流、不可言谈的东西。但事实上,性是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之一,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个体的人格发展按照性欲满足的区域不同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果在相应的阶段其性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各种不适,甚至影响到以后的身心健康。虽然弗洛伊德把性夸张化了,但这足以看出性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相关研究也发现,性犯罪的频发、性罪错的产生无不与性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性教育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性教育的调查数据较少,但从个别省份的调查数据中仍可看出我国儿童接受性教育的水平较低。2011年11月,广东省性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其发布的《广东省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研究报告》显示,有64.6%的中学生表示接受过性教育,仍然还有35.4%的中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性教育。可见,即使不论其来源及效果如何,即使是在广东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儿童性教育还是非常缺乏的。调查还发现,很多学生的性知识都来源于色情网站、色情读物及黄色影碟,从这些途径获取的性知识大多受到歪曲和误解,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误导。由此可见,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刻不容缓。
流动儿童是整个儿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或者就在城市出生长大,但却无法真正与城市生活融合。他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复杂,生存状况堪忧。近来数据显示,在性犯罪中,有较多流动人口子女成为犯罪者或性侵害对象。同时,流动儿童既受到来自父母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来自城市的现代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双重文化的影响下,其对性、对自己的认识容易出现矛盾。一方面,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性观念是传统的,但实际上却表现出对性的宽容态度。这些种种因素使得流动儿童的性教育显得尤其急迫,但现实情况是,流动儿童的性健康教育现状堪忧。
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流动儿童,顾名思义,即指那些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儿童,本文所指的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跟随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生活在城市的那部分儿童。国际上通常把10至19岁的这段时间称为青春期,而把9至13岁称为青春期早期。青春期早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性社会学家约翰·盖格农在其所著的《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一书中就阐明,性教育应该越早越好,在青春期开始时就应该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故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处于青春期前期的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流动儿童,年龄一般在9—13岁。这个年龄正是身体快速发育、性意识发展的时期,急需要科学的性知识的指导,但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却呈现出很多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家庭性教育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动儿童家庭性教育缺乏。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既需要父母自身有这方面的意识以及能力,也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时间。而这些流动儿童的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据笔者在昆明一个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的调查,绝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很少有人上过高中或中专。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家长没有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意识,即使有意识,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相反,文化水平的低下还导致部分家长向子女传授歪曲甚至错误的性知识。在笔者与流动人口的交谈中发现,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以后再说吧”,或者“等大一点了自然就会知道的”。而在时间方面,流动人口终日忙于生计,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连基本的情感沟通都缺乏,更别提进行性健康教育。因而流动儿童的家庭性教育是非常缺乏的。
二是性教育观念存在误区。说流动儿童的性教育缺乏,却也并不是根本不存在。据笔者的了解,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还是会对子女进行性教育,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流动人口对子女的家庭性教育偏向对女孩的教育,而缺乏对男孩的教育,这在接下来的几点中都有体现。这主要是由于流动人口的性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科学的性知识,而是为避免子女发生意外。而传统文化认为男性在性问题上是处于优势的,不会遭到侵犯,而且在与异性的相处中也总是“占便宜的一方”,因而不需要对其进行管教。而女孩则不同,她们既是性别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受害者。她们往往被认为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因为她们不能在性问题是有任何闪失,一旦发生意外就会“毁掉一辈子”。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存在不少歪曲之处。其次,流动儿童的家庭性教育以管教为主。流动儿童的父母自身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健康教育,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无法从其它途径了解一些科学的性健康知识。但是,流动人口聚集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又使很多的家长对子女的安全尤为担心。因而导致其对子女的性健康教育往往是通过母亲对女儿的管教上体现的,这多为一种恐吓式的教导,往往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比如,为避免女儿发生意外,往往对女儿严加看管,不让出门,或通过一些社会上发生的对女性侵犯的事件来对女儿进行恐吓,让其不要信任他人。最后,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些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边远农村,这些地区还存在很多的陋习。在这些陋习中,也有一些是特别针对女孩的,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女孩的教育中存在歪曲之处。比如,认为“来月经是脏的”、“来月经被人看见是丢人的”,让孩子从小就认为性是丑陋的、恶心的。这些歪曲甚至错误的知识会使流动儿童对性形成错误的认知,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学校性教育缺失
受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流动儿童都无法在城市的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而只能上民办学校。在当今的中国,即使正规的公办学校都很少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更别说处于边缘的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而流动人口又交不起太多的学费,所以很多民办学校都是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在无法提高学费的基础上尽量招收更多的学生。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软硬件设施差、师生流动性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流动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都很难实现,也无法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课程,更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为流动儿童提供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在笔者知道近十所民办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相关课程,除了个别NGO以及高校学生在老师项目支持下作为尝试在几所民办学校的个别班级开展的社会工作性教育服务外。
(三)性信息的获取途径复杂
这里我特意用“性信息”而不是性知识,是因为流动儿童从外界获取的与性相关的内容中,很多并非科学的性知识,而是包含了各种不良信息。
在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主要获取途径包括母亲和同学朋友,都为30%。而选择母亲的多为女生,其主要性教育内容即为关于女生月经的知识,其中还不乏歪曲错误之处。而同为缺乏科学性健康教育的同學朋友竟成为其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缺乏接受性健康教育的正规途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动儿童接受性信息的非正规途径很多。首先,为了节省居住成本,流动人口往往是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流动儿童会从父母的性生活中获得对性的模糊认识,而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猜测的层面,因为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其次,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流动人口往往居住在“城中村”中。城中村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从事着各行各业,往往是犯罪频发的区域。而且,社区里到处充斥着成人广告、成人杂志、黑网吧、色情场所,流动儿童很容易从这些地方接受到不良性信息。最后,同伴也是流动儿童接受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从笔者之前对流动儿童做过的调查中发现,同伴是流动儿童性知识的重要来源。同伴之间特别是同性之间会对一些性知识进行交流,但是在他们之间流传的这些性知识中很多也是歪曲的或错误的。一些流动儿童特别是男生的性信息交流主要体现在讲脏话上,而无法形成科学性知识的同伴传递。
由此可见,流动儿童的家庭、学校都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在笔者进行的小范围调查中,流动儿童对胎儿出生前在哪生长、是从哪里出生,以及什么是月经、遗精等基本生理知识的知晓比例很小,分别只占18.4%、9.7%、35%、7.8%,远远低于半数,更别提避孕等知识。流动儿童生活处境的复杂,又使得流动儿童特别需要接受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而且,笔者的调查数据还表明,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学习性知识的需求,特别是自我保护知识、生命孕育和成长知识。因而,为流动儿童提供合适的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三、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性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方法,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其具体价值包括尊重人的潜能、需要、权利,“社会有责任消除个人自我实现的障碍,以帮助个人自我实现”。
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是流动儿童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也是社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其专业理念及方法对此进行介入。在进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服务中,社会工作将性健康教育看做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权利,他们有获得全面、可靠性知识和进行选择的权利。并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看待性教育,将性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看做是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的一部分。性教育不再仅仅是性生理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生命教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随后,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国也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虽然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对生命教育的界定还无法统一。笔者比较认同我国学者肖川对生命教育的定义: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对流动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既要关注对其自然生命的关注,也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命。因而,在进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引导他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也要协助青少年尊重他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唤醒其生命意识,追求生命的价值。肖川的定义比较接近于综合性性教育,即在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分享,更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并且发掘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让其有能力与信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看出,性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在很多内容上相互重合,但其内涵要比性教育更加丰富,也更适合在中国推行。
(二)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科学,它能够充分运用综合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将人看做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其强调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看问题。社会工作的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前三者是最常用的直接服务方法。
根据流动儿童性教育普遍缺失的状况,对其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以学校为平台,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民办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以学校为平台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在学校中,能够充分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小组工作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个人获得小组经验,行为改变,意识提升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并达至小组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小组工作强调组员的互动和参与,运用组员的力量来达至整个小组的成长。小组工作员只是引导者,组员才是小组的主角,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学者们认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典型特点即是在既定人群中如何充分利用一些成员的力量来有效改变其他成员的行为。它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培训, 侧重于态度的讨论和技能的培訓,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其中主持人的角色不是老师, 而是话题讨论的引导者, 启发大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提出建议。可见,小组工作的方法与同伴教育具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而能够很好地相互融合,以使流动人口子女性健康教育服务达到最佳效果。
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以及社会工作的特征,本项目主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分享学生们缺乏的生命孕育及成长、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异性交往、自我保护等知识。在活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发掘学生的潜能,寓教于乐。
在服务内容上,根据服务对象基本性生理知识缺乏的情况,本次服务的内容从基本的性生理知识开始,进而引入青春期心理、自我保护等知识,这不仅是一个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挑战和摒弃原有的错误性知识的过程。不过,性教育不仅仅包括知识学习,而应该是知识—态度—行为三维一体的。因而,在进行性知识的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及性别观念,以及学会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理念也贯穿始终。并且,根据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异性交往的敏感期的现实,还设计了如何与异性相处的内容,这不仅是解决流动儿童当前面临的如何与异性自然相处的问题,还为流动儿童在以后的人生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做铺垫。
社会工作注重服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服务的过程中,根据组员的回馈及需求,不断改进计划,以达到最佳服务效果,事实上本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服务过程中,这些孩子对于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比如,最开始谁也不好意思说出月经和精子两个词,但是后来,开始时的害羞淡化了,大家都可以比较自然地说出来,而且把这当做是知识的一部分。在活动结束的评估中,组员普遍反映的两个收获就是知识和快乐,他们都说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这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很快乐。下面是一些服务对象的感受:
我学到了人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要产生一条生命是多么难;还学到了青春期发育的一些内容以及怎样去做……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包容、尊重,要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这位组员几乎记住了我们分享过的所有内容)
我的感想就是老师教给我们这些东西,都要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光学不用
热爱生命,快乐成长,我真的很快乐!不仅快乐,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喜欢的是艾滋病知识,不过有一点不好就是课堂纪律不好
四、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
社会工作关注弱者的价值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服务方法都为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进行性健康教育也使得服务能够更好地得到学校及家长的认可。通过实践,笔者发现社会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服务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流动儿童处境的特殊性,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健康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一)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看待青春期性教育,这一方面有助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的接受,另一方面这也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坚持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社工们在进行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时首先要克服自身对性的逃避和恐惧心理,不仅仅把性理解为“床弟之事”,而是与个体生命的各个阶段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服务者自身学习的过程,而这也正是社会工作的精神所在——助人自助。
(二)生命教育是全面、综合性的教育,在服务过程中应整合社会工作的多种方法。在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组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跟进一些特殊的个案。很多流动儿童初中毕业后就面临着走入社会打工的命运,可能更早面临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加之流动儿童由于频繁的流动等原因,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年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可能较大,需要关注到一些特殊个案。另外,个体进入性成熟的年龄有先有后,在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孩子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样,这更需要服务者在内容、方法上灵活运用。
(三)社会工作服务融观念、知识、技能于一体,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服务对象参与、体验和改变的过程。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充分发掘流动儿童自身已有的对性的知识、看法和应对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引导,而不是将强制他们接受所谓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郑思礼.中国性文化:一个千年不解之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2] 高万红.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 广东两成中学生曾遭性骚扰逾4%被迫发生性关系[EB/OL].南方日报,2011-11-12, http
://www.cnr.cn/gundong/201111/t20111112_508768632.shtml.
[4] 陈少军,戴新民,李顺来等.流动人口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对武汉市汉正街流动人口的性剖析[J].武汉学刊,2007(5).
[5] [美]约翰·盖格农,李银河译.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7] 范明林编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8]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社,2003.
[9] 任伟,苏昕,马星星.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潮汕地区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