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机遇。每一天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不断从思想观念、教学策略、角色转换、工作方式、创新与继承及自身素质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和研究新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关键词:教师 课改 成功 关键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新课标、新教材是教育专家在总结了长期以来国内外语文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编制的,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语文新课标能否顺利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每位教学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标,如何面对新课改,如何让语文新课改的航船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呢?下面谈点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否则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在教学观方面,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切实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材观方面,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把教材看作教学内容的全部,要善于活用教材,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只有在处理教材时进行一次再创造,才能成功地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策略
1.完善教学目标,从“双基”走向“三维”。传统的语文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除了“知识与能力”,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革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向来是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所占课时最多的基础课程。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却成为让当今中小学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厌倦”的东西。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现状的批评也因此不绝于耳。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报刊上撰文,发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忧思,指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3.改革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首先,评价内容应多样化;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第三,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互动的;第四,日常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同步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要做好日常评价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日常评价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作为日常评价的标准。
三、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第一,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第二,由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开发者转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学习的基本内容等都要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因而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也不能坐等别人把合适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等送到手中,而是要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的任务。
第三,由传授型的教书匠向专家型的指导者转变。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
第四,新课程更需要乡村型、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乡村、社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轨道,“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新课标特别强调学校与乡村、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乡村、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适应这种要求。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机遇。每一天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不断从思想观念、教学策略、角色转换、工作方式、创新与继承及自身素质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和研究新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在课改中提高驾驭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只要全力以赴,定会在语文教学中看见最美的世界,让语文课改之船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教师 课改 成功 关键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新课标、新教材是教育专家在总结了长期以来国内外语文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编制的,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语文新课标能否顺利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每位教学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标,如何面对新课改,如何让语文新课改的航船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呢?下面谈点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否则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在教学观方面,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切实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材观方面,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把教材看作教学内容的全部,要善于活用教材,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只有在处理教材时进行一次再创造,才能成功地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策略
1.完善教学目标,从“双基”走向“三维”。传统的语文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除了“知识与能力”,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革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向来是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所占课时最多的基础课程。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却成为让当今中小学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厌倦”的东西。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现状的批评也因此不绝于耳。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报刊上撰文,发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忧思,指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3.改革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首先,评价内容应多样化;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第三,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互动的;第四,日常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同步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要做好日常评价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日常评价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作为日常评价的标准。
三、面对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第一,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第二,由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开发者转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学习的基本内容等都要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因而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也不能坐等别人把合适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等送到手中,而是要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的任务。
第三,由传授型的教书匠向专家型的指导者转变。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
第四,新课程更需要乡村型、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乡村、社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轨道,“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新课标特别强调学校与乡村、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乡村、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适应这种要求。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机遇。每一天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不断从思想观念、教学策略、角色转换、工作方式、创新与继承及自身素质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和研究新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在课改中提高驾驭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只要全力以赴,定会在语文教学中看见最美的世界,让语文课改之船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