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14.6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34-01
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从名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作文评价要讲究艺术,注重激励性、启发性、即时性和多元化。
一、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情感
不少学生都害怕写作文,一提到作文,教室里就发出“唉……”的叹息声。作文课上,有的同学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翻书包,找本子,磨磨蹭蹭不想写;有的趴在桌上,玩弄铅笔不爱写。这些消极现象无时不在刺痛着语文老师的心。如何使学生克服种种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入手,让学生具有“我也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我也能写出好作文”的成就感。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评价的功能在于激励,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老师应该切实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努力向上。因此,不妨对学生多作纵向比较,以其自身为参照物对其作文作出评价。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应予以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作文欲望,敞开心扉,大胆作文。
有位语文老师在点评学生的作文时,有这样评语:
“题目多有韵味,加5分!”
“提示语有变化,加5分!”
“写得多,读得好,加10分!”
“总评120分!”
在这个老师的评价中,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打破常规超出100分,而对这样的评价,学生的激情也是空前高涨的。一个个兴奋得小脸通红,跃跃欲试。生动丰富的激励性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也试着以激励的手段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挖掘学生作文的潜能。对班上的学生,我会不断地强调:“小方,你实在太有作家的天赋了!”我会比较数字说:“兰兰,老师刚开始学写作文时,只能写100多字,你的第一篇作文就写了300多字,简直是天才哪!”我会因为有同学删掉一个重复的环节,大力表扬她:“真是个好作家,心中装着读者的感受。”我会热情鼓励:“艺艺,这篇文章写得真精彩,老师帮你去投稿吧!”当学生有习作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时,我一定在班上大声朗读,并让学生们互相传递欣赏,分享小作者成功的喜悦,提升小作者作文的成就感。
洋溢着激励与赞美的作文课堂,让我的学生也开始喜欢写作文了。
二、启发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作文时往往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拿到一个题目,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怎样去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真情实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育,在当今作文教学中同样具有其指导意义。教学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如同一把金钥匙,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孩子们找到学习的正确途径,获得新的灵感。教师的作文评价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要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评价过程中,边倾听、边感悟、边动笔,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指导三年级学生以“帮助”为内容写一件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写一件帮助谁的事,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帮助爸爸妈妈,有的说帮助老师同学,还有的说帮助邻居、路人……我一一肯定了大家的说法,然后启发学生:“帮助自己的长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孝心,而帮助其他人更可以看出一个人具有一颗怎样的心?”“爱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孝心”与“爱心”是两种同样可贵的品质,反映在我们的这篇习作中,哪一中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当然是爱心,因为爱心更能反映出一个人无私的品质。”于是,大家写下了借口琴,拼用雨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帮老人提东西,为贫困学生捐款等亲身经历过的事,写得较为生动、具体。而关于习作的题目,大多比较直白,缺乏一定的内涵。我的评价是:同学们的习作题目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得简洁朴素,达到了拟题的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试着让题目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耐人寻味,更能点明文章的中心。譬如说《琴声中的友情》是不是更能反映出借口琴一事中包含着的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于是有同学把《拼用雨伞》改成《雨中情》、《一把雨伞的故事》。我由衷地赞美:雨中情不仅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背景,更点明了主题。《一把雨伞的故事》,雨伞还有故事?太吸引人了!也有学生把《送孩子回家》改成《关爱》,把《帮助老人》改成《爱就在身边》,把《捐款》改成《真情》》、《让世界充满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作文课堂中的启发性评价,让我和我的学生有了新的收获。
三、及时评价,规范学生语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信息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积极努力。由于祖国的语言文字极为复杂,学生作文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前后不连贯;意含糊不清;点符号使用不当;违反事理,不合逻辑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的即时评价,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常常发现学生拿到教师批改后作文时,总是快速翻阅一下自己习作的终结性评价——分数或等第,而没有细细地去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总结习作的成功得失,他们并不留意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对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熟视无睹。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并不理解;对老师的辛勤劳动,学生也不领情。教师批改作文高耗低能,已成不争事实。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让作文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作文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加的交互活动。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作文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把学生当作为作文评价的主人,把家长聘请为作文评价的好帮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化评价。
一次对学生作文的积极评价,犹如催人上进的号角,又像沁人心脾的春风,更似润“笔”无声的春雨,唤醒学生作文的自信,点燃学生作文的激情,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精心建构属于自己的作文评价方法,不断锤炼自己的作文评价艺术,让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从名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作文评价要讲究艺术,注重激励性、启发性、即时性和多元化。
一、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情感
不少学生都害怕写作文,一提到作文,教室里就发出“唉……”的叹息声。作文课上,有的同学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翻书包,找本子,磨磨蹭蹭不想写;有的趴在桌上,玩弄铅笔不爱写。这些消极现象无时不在刺痛着语文老师的心。如何使学生克服种种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入手,让学生具有“我也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我也能写出好作文”的成就感。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评价的功能在于激励,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老师应该切实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努力向上。因此,不妨对学生多作纵向比较,以其自身为参照物对其作文作出评价。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应予以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作文欲望,敞开心扉,大胆作文。
有位语文老师在点评学生的作文时,有这样评语:
“题目多有韵味,加5分!”
“提示语有变化,加5分!”
“写得多,读得好,加10分!”
“总评120分!”
在这个老师的评价中,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打破常规超出100分,而对这样的评价,学生的激情也是空前高涨的。一个个兴奋得小脸通红,跃跃欲试。生动丰富的激励性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也试着以激励的手段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挖掘学生作文的潜能。对班上的学生,我会不断地强调:“小方,你实在太有作家的天赋了!”我会比较数字说:“兰兰,老师刚开始学写作文时,只能写100多字,你的第一篇作文就写了300多字,简直是天才哪!”我会因为有同学删掉一个重复的环节,大力表扬她:“真是个好作家,心中装着读者的感受。”我会热情鼓励:“艺艺,这篇文章写得真精彩,老师帮你去投稿吧!”当学生有习作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时,我一定在班上大声朗读,并让学生们互相传递欣赏,分享小作者成功的喜悦,提升小作者作文的成就感。
洋溢着激励与赞美的作文课堂,让我的学生也开始喜欢写作文了。
二、启发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作文时往往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拿到一个题目,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怎样去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真情实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育,在当今作文教学中同样具有其指导意义。教学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如同一把金钥匙,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孩子们找到学习的正确途径,获得新的灵感。教师的作文评价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要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评价过程中,边倾听、边感悟、边动笔,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指导三年级学生以“帮助”为内容写一件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写一件帮助谁的事,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帮助爸爸妈妈,有的说帮助老师同学,还有的说帮助邻居、路人……我一一肯定了大家的说法,然后启发学生:“帮助自己的长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孝心,而帮助其他人更可以看出一个人具有一颗怎样的心?”“爱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孝心”与“爱心”是两种同样可贵的品质,反映在我们的这篇习作中,哪一中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当然是爱心,因为爱心更能反映出一个人无私的品质。”于是,大家写下了借口琴,拼用雨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帮老人提东西,为贫困学生捐款等亲身经历过的事,写得较为生动、具体。而关于习作的题目,大多比较直白,缺乏一定的内涵。我的评价是:同学们的习作题目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得简洁朴素,达到了拟题的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试着让题目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耐人寻味,更能点明文章的中心。譬如说《琴声中的友情》是不是更能反映出借口琴一事中包含着的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于是有同学把《拼用雨伞》改成《雨中情》、《一把雨伞的故事》。我由衷地赞美:雨中情不仅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背景,更点明了主题。《一把雨伞的故事》,雨伞还有故事?太吸引人了!也有学生把《送孩子回家》改成《关爱》,把《帮助老人》改成《爱就在身边》,把《捐款》改成《真情》》、《让世界充满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作文课堂中的启发性评价,让我和我的学生有了新的收获。
三、及时评价,规范学生语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信息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积极努力。由于祖国的语言文字极为复杂,学生作文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前后不连贯;意含糊不清;点符号使用不当;违反事理,不合逻辑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的即时评价,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常常发现学生拿到教师批改后作文时,总是快速翻阅一下自己习作的终结性评价——分数或等第,而没有细细地去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总结习作的成功得失,他们并不留意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对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熟视无睹。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并不理解;对老师的辛勤劳动,学生也不领情。教师批改作文高耗低能,已成不争事实。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让作文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作文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加的交互活动。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作文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把学生当作为作文评价的主人,把家长聘请为作文评价的好帮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化评价。
一次对学生作文的积极评价,犹如催人上进的号角,又像沁人心脾的春风,更似润“笔”无声的春雨,唤醒学生作文的自信,点燃学生作文的激情,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精心建构属于自己的作文评价方法,不断锤炼自己的作文评价艺术,让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