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秋美如童话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苏叶,晒旱烟,渍菜扬场忙得欢。捡山蘑,采山果,松子蹦出粒粒鲜。”这首顺口溜记录的就是我在故乡经历的秋收。
  秋收时,我到舅舅家去帮忙。当天上午,他便带我去坡下的一块洼地里打苏叶。在这里,当地人喜欢在田边地角种些药食两用的紫苏。紫苏叶子宽肥,正面翠绿,背后泛紫,散发出浓烈的清香,大家常常采集鲜嫩的苏叶,放在屉上用来蒸面食。用紫苏蒸出的面食,吃起来味道鲜美又提神。时已深秋,苏叶多有泛黄,我们便捡一些鲜绿的苏叶采。岗上是深秋,这里却是暑气浓重,阵阵热浪把紫苏的清香烘了上来,让人醺醺然像喝醉了酒一般。采满一筐后,舅舅把背回来的苏叶倒在院中的高粱秸上,晒晾,留作冬日蒸面食用。
  吃过午饭,我跟着舅舅顶着秋阳去晒旱烟。舅舅家的旱烟长势非常好,棵壮、叶宽,像一把把利剑刺向天空。舅舅带我走进齐腰高的烟地里,将旱烟的老叶摘下来,背出垄,然后将一片片肥大的烟叶编成长长的辫子,搭在地头早已架好的木排上。这些烟叶晒上一周后,便成为有名的“关东烟”了,很多厂家都早早地来满乡订货。“关东烟”可以存放很久,用时,抽出半片来,搓碎,用纸卷上,就是东北乡村有名的“纸烟”了。关东烟颜色红黄,香味醇厚,抽起来不苦不呛,不辣不冲。
  “你择白菜我烧汤,装罢瓷缸装瓦缸。秋日不尝劳作苦,冬来哪得火锅香。”这首诗写的就是东北的“渍菜”。舅舅家的院子里种了很多大白菜,这会已经收获,靠墙摆放着。舅母烧好了一锅热水,然后让我选出菜心饱满、菜棵较小的白菜,择去老叶,放在开水里焯一下,再由舅母码到大缸中。装满缸后,添上水,再在缸上面压上一块大石头。这些菜放到冬天,便发酵变酸了,成为东北有名的“酸菜”。著名歌手雪村唱的“翠花,上酸菜!”指的就是这种菜。酸菜切丝,涮火锅、包饺子、炖粉条……都是东北百吃不厌的佳肴。
  傍晚时分,舅舅带我到村外的场院扬场。那里早已铺好了大豆秸,驢子拉着磙子已经将豆子压好了,只待扬场了。趁着习习晚风,我学着舅舅,用木锨把打下来的豆粒、豆皮连同杂物一同扬向空中。这些东西一到空中便如大浪淘沙一般,立见分明:杂物随风飘走,豆粒像黄金雨般地哗哗落将下来,整整忙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豆子扬完。
  次日清晨吃过早饭,舅舅让我和表弟们一起到村后的大山里去“采秋”。这里的大山真是宝山:密林中,蘑菇、野果随处可见,尤其是各种蘑菇,几乎是俯拾皆是。我和表弟们快活地在山林里跑来跑去,将落叶下的各种山蘑一一收入筐中。随着往山林深处走去,各种各样的野果出现在视野里,简直目不暇接。红玛瑙般的元枣、山丁子,紫水晶一样的山葡萄,还有金黄的山梨,红彤彤的山里红,粗头胖脸的核桃……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干脆掉在地上,只需你弯腰捡一下就成!真是举手投足皆是宝啊!表弟举起镰刀,将松枝上胖乎乎的松塔钩下来——松塔晾干后,用棍敲一敲,塔内隐藏的大粒松子便会天女散花般地蹦出来。
其他文献
我国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有人注意。”诚哉斯言!令我回忆起儿时的糖食来。  三十多年前,在我们县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几个中年人,或男或女,左肩担着一只糖担,右手执一镗锣,镗锣与手之间夹一小木笏状木片,食指轻敲,镗锣便发出“镗镗!”的清脆响声。一听到这一响声,大人、小孩都知道是卖糖的来了
期刊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艺术家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让作品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给父母朗读的情景……  父母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小时候家里太穷,都没有上过学,这成了他们一生最大的遗憾。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都很敬重文化,对有字的东西,从来不舍得轻易丢掉。我上小学的时候,几个哥哥姐姐或工作,或上学,都不常在家,我就成了家里唯一的“识字人”,可那时除了课本,
期刊
同著名作家朱自清当年对他父亲的感受一样,我最忘不掉的还是父亲的背影。  父亲留下的遗物中有16个笔记本,我特地带回了黄石作纪念,我担心搁在武汉会丢失,我知道这笔记本的价值,这16个笔记本里,凝聚有父亲晚年的经历和心得,寄寓有父亲对后辈的期望和传承。  翻开父亲的笔记本,看到那打从我记事以来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笔迹,我就像重新见到了父亲一样。那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苍劲钢笔字,那连贯几十页没有涂改一个墨
期刊
“我們从天边而来,运着粮食来到你家,老人吃了我们的粮,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这样的歌声从贵州的侗寨飘出。这是侗族同胞在为寨中的长者过“老人节”。  尊老爱老是侗家人的优良传统,为表达对老人的孝心,在侗寨盛行过“老人节”的习俗,即村寨成员中有人年至50岁时,寨中便集体为这名迈入老年门槛的人举行“添粮祝寿”仪式。  过节这天,亲友们都筹集粮食作为寿礼,然后他们抬的抬、扛的扛,从四面八方涌向“寿星”所住的
期刊
当汽车疾驰过西北边陲小城,蓦然发现路边广袤的田野里,一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景象,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绽放着的朵朵新棉,霎时,童年的记忆也如雪白的棉花般盛开了。  棉花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栽种,我的家乡——江海平原也不例外。从我记事起,村里年年种植棉花,我也很多次在棉田中劳作过,人们历经的那份艰辛与劳累,我都记忆犹新。记得春分后不久,人们就着手整地、浸籽、播种,他们扛着钉耙、大锹,赶去翻晒田头的那
期刊
老伴去世后,她用来锻炼身体的“木兰剑”,成了我寄托思念的故物。清晨、傍晚,我也像模像样地舞剑,开始锻炼身体。  说实话,现在清晨锻炼身体的,尤其是舞“木兰剑”的绝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女同胞,我有点不合群,于是,只能一个人锻炼起来。  自然,在舞剑时,也偷偷斜眼看那些老姐妹,看看她们舞剑有什么套路可以借鉴。但是,看了以后,实在难以恭维。手臂也不伸直,腿弯得也不像样,接着在舞剑时,还会聊起张家长李家短的
期刊
过去常听资深驴友津津乐道欧洲小城的精致、浪漫和幽静。想想也是,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高楼林立的逼仄,见怪不怪的审美疲劳,去小城享受一份难得的悠闲,对我辈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退休后几年里,我东游西逛,也算长了一点见识。无论是风景旖旎的欧洲百年小城,还是崭露头角的年轻小城,抑或是世界文化遗产型小城,都让我乐而忘返。譬如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尼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比萨、席耶纳,挪威的卑尔根,捷克的克
期刊
国有国法,家有家风。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一生牢记的座右铭。家风虽然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  我家的家风可以总结为十二个字:节约、自强、孝顺。  从小养成“节约之风”  我的养父叫张双奇,今年74岁,家在河南洛阳的一个村子。他生来矮小瘦弱,年过五旬依然是个单身汉。  那年,父亲路遇一个弃婴,他动了恻隐之心,办了收养的手续,把我
期刊
提起解放鞋,人们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缕绵绵不绝的温暖和眷恋。解放鞋,曾经长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式军鞋的俗称。拥有一双解放鞋,曾经是许多国人最时尚和骄傲的一种打扮。解放鞋,伴随着一代人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中国橡胶工业的起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穿布鞋转变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就成为我军的主力鞋,这一穿,就是五十多年,直至2004年被99式作训鞋替代。五十多年来,解放鞋在
期刊
在我的藏品中,有四套“国庆纪念币”,虽说数量较少,但是收藏的时间跨度却长达二十余年,所以我十分珍惜。而且这四套“国庆纪念币”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祖国发展壮大、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因此它极具收藏价值。  我收藏的这四套“国庆纪念币”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纪念币、40周年纪念币、50周年纪念钞、60周年纪念币。据资料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共发行了五批次国庆纪念币(钞),我只没有中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