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分层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例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分层现象,找出大学生就业分层现象的原因,包括这种现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社会资本因素、个人因素等对其的影响,并探索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分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民生大计,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现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增大,同时难度也在增大,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下,社会地位愈发趋向分化,形成大学生就业分层现象。
一、就业分层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大学生就业分层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就业的方式所引起的其在占有社会有价值物上的不平等而导致的阶层划分。就业的分层通过就业的工资收入、失业风险、工作时间、社会保障、社会地位、行业垄断性等因素综合反映出来。
二、调研情况及分析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北京市某高校2012届毕业生。该学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1654人,其中上硕99人,专升本人2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19%,出国留学5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26%;签就业协议890人,占53.81%;提交单位用人证明529人,占31.98%;自由职业7人,占0.42%;自主创业2人,占0.12%;未落实去向毕业生53人,占3.20%。
从该校升学情况来看,专科学生254人,专科学生专升本20人,专科升学率为7.87%。该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1400人,其中上硕9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07%。其中继续留在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有53人,占了该学生群体的53.53%。
从签约地区来看,签就业协议书890人中有765人,选择了留在北京工作,占到总签约人数额85.96%,留在广东有28人,占有总签约人数的3.15%,选择留在浙江的有10人,占到总签约人数的1.12%。选择到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毕业生较少。
从工作单位性质来看,签约派遣的890人中,签约民营企业的学生有402人,占签约人数的45.17%;其次,签约国有企业的学生有329人,占签约人数的36.97%;签约三资企业、农村建制村、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的人数分别是53人、36人、25人、24人。个别学生选择签约部队、医疗卫生单位和科研单位。
结合上述数据,我们对就业分层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父母所属阶层与子女就业分层的关系
我们对毕业生父母的职业进行了统计,将毕业生父母的职业主要分为: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及经理人员阶层等。父母所处的阶层对其子女的就业有重要影响,父母所处的阶层较低,则子女待分配可能较大。父母所处的阶层较高,则子女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也较高的比重就較大。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父母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的学生中职业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最大 。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能够影响其子女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选择。
家庭是社会成员职业化、社会化最原始、最初级的场所。从学生的出生到成长,家庭对其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巨大的。家庭的血缘、情感、经济等对学生产生强大影响,使得学生感到对家庭的依赖和不可抗力。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分层现象。同时,除却这些家庭教育的影响外,家庭的经济收入、地域位置、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阶层、价值观等都会对大学生就业分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大多数的家庭会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铺垫道路等。
(二) 所学专业与就业分层的关系
本次所调查院校有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编辑出版学、英语、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出版、艺术设计等专业,涵盖了工、文、管、艺等专业。从调查数据看,各专业签约派遣的890人中,法律、经济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倾向专业的缺乏导致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就业的不多,更多的是企业单位,毕业生到企业中就业的比例为82.14%,不同的专业,就业单位性质是不同的,而且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生就业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所学专业影响其就业分层, 专业对大学生就业分层的影响, 又通过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来完成。
(三) 生源地与就业分层的关系
生源地对大学生的就业分层也存在着一定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要比城市学生小;而在其他企业、部队等单位就业的比例都要比城市生源学生高。生源地为农村的毕业生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由于自己出身的社会地位较低,自我要求也相对较低,对于一些工资、待遇不算太高的非国有企业的职业也能接受,而另一种则希望通过就业实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改变,所以会对就业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生源地为城市的毕业生由于自己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自我要求往往超出现实状况, 对职业所能给予的收入、声望、权力等的要求也就较高。因此, 造成了城市生源毕业生待业率较高的现象。许多城市毕业生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在未找到理想的职业时,他们的选择不是降低定位, 先就业后择业, 而是暂居家中, 等待得到满意的工作。
(四)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与就业分层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主要的就业渠道是校园招聘、就业网站和社会中介等,这种相对较狭窄的沟通渠道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那些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的毕业生,他们通过老师、校友、社团、朋友等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往往这样的人自身能力也很强,往往能够站在就业分层中的高处。与此同时,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在择业过程中能够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层次。 (五)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影响着就业分层。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东南沿海和各大城市,基于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发展的速度更是一日千里,而西部和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出现了东西部差别和城乡差别,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愿意再到农村、到基层,而是纷纷选择社会地位高、劳动报酬高、社会福利高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分层逐步凸显。
三、如何调整就业分层带来的问题
在社会法制不健全、社会阶层差别依然存在且社会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要减少由于就业分层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改善与努力。
(一)国家要完善就业制度
国家机关和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就业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1、健全人才选择机制
国家应该建立一种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使在一般工作岗位或者中下层工作的优秀人才能被及时选拔或有机会更好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到一般岗位或基层就业,夯实工作基础,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再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合理的选拔机制向社会的上层流动。这样既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又能够解决一般岗位和基层岗位缺乏人才的问题。
2、贯彻落实优惠政策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加快边远地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改善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提高就业条件和就业机会,增强就业吸引力,吸引大学生到这些地区选择就业,既为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在信息传播及其便利、快捷的今天,社会舆论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人们对各种职业的评价、对各地区发展潜力和就业前景以及分析对大学生择业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国家应当加强合理的、积极的社会舆论引导,公平、合理的对待从事不同社会职业的人,尊重在基层或一般岗位工作的平凡劳动者,引导大学生志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就业。
4、调整教育公平性
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地的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包括学校的选择方面就已经落后于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因此在城乡二元机构不变,教育资源短缺,阶层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子女教育影响不能根除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采取有限政策、构建终身教育体制来确保社会底层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且相当复杂。在逐步调整这个系统工程的同时,我们还要对教育内部因素如招生考试制度、收费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助学贷款制度等进行调整。
(二)企业要完善用人制度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许多用人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人才“高消费”造成了人才的错位,大材小用或者学非所用,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从而导致人浮于事、无所作为,造成高学历人才的浪费。所以,需要企业能够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三)各高校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所有政策中最长期化,也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
1、重视实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尝试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和企业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理想构建的心理准备,就业指导则对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起引领作用。高校通过思想教育、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从低年级开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以人格特质、个性优势为基础,以所学专业为依托,以职业理想为指导,科學设计未来发展道路,精心设计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重点,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从学生自身角度逐步缩小大学生就业分层。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培训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理性就业。
(四)大学生要努力在知识、能力诸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当教育走向平民化,多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只能作为一种具有知识储备的人力资源,可以称之为“准人才”。“准人才”如何成为真正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经过市场的选择和度量,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改变陈旧思维,走进就业市场,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胡太伟,蔺彦宇.浅析社会分层与大学生择业[N].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 刘宏伟,王晓璐.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14-116.
[3] 李纪传.为与不为-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J].就业指导,2011,6:124-126.
[4] 刘青春.我国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
[5] 谢怡.当前大学生就业分层现象探析——对某高校2011届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04(1).
[6]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05,31:20-24
[7] 张衡,王云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4-4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分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民生大计,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现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增大,同时难度也在增大,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下,社会地位愈发趋向分化,形成大学生就业分层现象。
一、就业分层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大学生就业分层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就业的方式所引起的其在占有社会有价值物上的不平等而导致的阶层划分。就业的分层通过就业的工资收入、失业风险、工作时间、社会保障、社会地位、行业垄断性等因素综合反映出来。
二、调研情况及分析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北京市某高校2012届毕业生。该学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1654人,其中上硕99人,专升本人2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19%,出国留学5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26%;签就业协议890人,占53.81%;提交单位用人证明529人,占31.98%;自由职业7人,占0.42%;自主创业2人,占0.12%;未落实去向毕业生53人,占3.20%。
从该校升学情况来看,专科学生254人,专科学生专升本20人,专科升学率为7.87%。该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1400人,其中上硕9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07%。其中继续留在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有53人,占了该学生群体的53.53%。
从签约地区来看,签就业协议书890人中有765人,选择了留在北京工作,占到总签约人数额85.96%,留在广东有28人,占有总签约人数的3.15%,选择留在浙江的有10人,占到总签约人数的1.12%。选择到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毕业生较少。
从工作单位性质来看,签约派遣的890人中,签约民营企业的学生有402人,占签约人数的45.17%;其次,签约国有企业的学生有329人,占签约人数的36.97%;签约三资企业、农村建制村、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的人数分别是53人、36人、25人、24人。个别学生选择签约部队、医疗卫生单位和科研单位。
结合上述数据,我们对就业分层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父母所属阶层与子女就业分层的关系
我们对毕业生父母的职业进行了统计,将毕业生父母的职业主要分为: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及经理人员阶层等。父母所处的阶层对其子女的就业有重要影响,父母所处的阶层较低,则子女待分配可能较大。父母所处的阶层较高,则子女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也较高的比重就較大。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父母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的学生中职业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最大 。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能够影响其子女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选择。
家庭是社会成员职业化、社会化最原始、最初级的场所。从学生的出生到成长,家庭对其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巨大的。家庭的血缘、情感、经济等对学生产生强大影响,使得学生感到对家庭的依赖和不可抗力。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分层现象。同时,除却这些家庭教育的影响外,家庭的经济收入、地域位置、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阶层、价值观等都会对大学生就业分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大多数的家庭会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铺垫道路等。
(二) 所学专业与就业分层的关系
本次所调查院校有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编辑出版学、英语、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出版、艺术设计等专业,涵盖了工、文、管、艺等专业。从调查数据看,各专业签约派遣的890人中,法律、经济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倾向专业的缺乏导致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就业的不多,更多的是企业单位,毕业生到企业中就业的比例为82.14%,不同的专业,就业单位性质是不同的,而且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生就业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所学专业影响其就业分层, 专业对大学生就业分层的影响, 又通过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来完成。
(三) 生源地与就业分层的关系
生源地对大学生的就业分层也存在着一定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要比城市学生小;而在其他企业、部队等单位就业的比例都要比城市生源学生高。生源地为农村的毕业生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由于自己出身的社会地位较低,自我要求也相对较低,对于一些工资、待遇不算太高的非国有企业的职业也能接受,而另一种则希望通过就业实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改变,所以会对就业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生源地为城市的毕业生由于自己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自我要求往往超出现实状况, 对职业所能给予的收入、声望、权力等的要求也就较高。因此, 造成了城市生源毕业生待业率较高的现象。许多城市毕业生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在未找到理想的职业时,他们的选择不是降低定位, 先就业后择业, 而是暂居家中, 等待得到满意的工作。
(四)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与就业分层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主要的就业渠道是校园招聘、就业网站和社会中介等,这种相对较狭窄的沟通渠道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那些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的毕业生,他们通过老师、校友、社团、朋友等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往往这样的人自身能力也很强,往往能够站在就业分层中的高处。与此同时,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在择业过程中能够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层次。 (五)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影响着就业分层。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东南沿海和各大城市,基于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发展的速度更是一日千里,而西部和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出现了东西部差别和城乡差别,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愿意再到农村、到基层,而是纷纷选择社会地位高、劳动报酬高、社会福利高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分层逐步凸显。
三、如何调整就业分层带来的问题
在社会法制不健全、社会阶层差别依然存在且社会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要减少由于就业分层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改善与努力。
(一)国家要完善就业制度
国家机关和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就业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1、健全人才选择机制
国家应该建立一种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使在一般工作岗位或者中下层工作的优秀人才能被及时选拔或有机会更好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到一般岗位或基层就业,夯实工作基础,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再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合理的选拔机制向社会的上层流动。这样既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又能够解决一般岗位和基层岗位缺乏人才的问题。
2、贯彻落实优惠政策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加快边远地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改善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提高就业条件和就业机会,增强就业吸引力,吸引大学生到这些地区选择就业,既为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在信息传播及其便利、快捷的今天,社会舆论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人们对各种职业的评价、对各地区发展潜力和就业前景以及分析对大学生择业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国家应当加强合理的、积极的社会舆论引导,公平、合理的对待从事不同社会职业的人,尊重在基层或一般岗位工作的平凡劳动者,引导大学生志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就业。
4、调整教育公平性
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地的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包括学校的选择方面就已经落后于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因此在城乡二元机构不变,教育资源短缺,阶层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子女教育影响不能根除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采取有限政策、构建终身教育体制来确保社会底层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且相当复杂。在逐步调整这个系统工程的同时,我们还要对教育内部因素如招生考试制度、收费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助学贷款制度等进行调整。
(二)企业要完善用人制度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许多用人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人才“高消费”造成了人才的错位,大材小用或者学非所用,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从而导致人浮于事、无所作为,造成高学历人才的浪费。所以,需要企业能够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三)各高校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所有政策中最长期化,也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
1、重视实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尝试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和企业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理想构建的心理准备,就业指导则对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起引领作用。高校通过思想教育、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从低年级开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以人格特质、个性优势为基础,以所学专业为依托,以职业理想为指导,科學设计未来发展道路,精心设计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重点,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从学生自身角度逐步缩小大学生就业分层。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培训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理性就业。
(四)大学生要努力在知识、能力诸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当教育走向平民化,多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只能作为一种具有知识储备的人力资源,可以称之为“准人才”。“准人才”如何成为真正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经过市场的选择和度量,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改变陈旧思维,走进就业市场,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胡太伟,蔺彦宇.浅析社会分层与大学生择业[N].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 刘宏伟,王晓璐.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14-116.
[3] 李纪传.为与不为-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J].就业指导,2011,6:124-126.
[4] 刘青春.我国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
[5] 谢怡.当前大学生就业分层现象探析——对某高校2011届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04(1).
[6]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05,31:20-24
[7] 张衡,王云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