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论心不论行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_te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乍看,仪式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考试前拜孔子改变不了学生知识的多寡;挂柯南的图片在墙上谐音“挂科难”,也未必不挂科;人的成熟,亦不是在举办成年礼时瞬间完成的。但是,为什么成人礼、毕业典礼、婚礼等各种各样的仪式会被人们广泛重视,有的甚至以风俗习惯的方式固定下来传承千年呢?
   坎贝尔在《神话的力量》中提到,仪式能让个体与这个社会发生关联,激发出我们对自己这一生中所必须扮演的各种角色的认同感,从而体验到自身的存在。所以,究其原因,这些仪式除了具备独特的辨识度极高的外在形式和规程外,或纪念、或感恩、或祝福、或鞭策、或警示、或哀悼,被赋予了特定的精神内涵。这种特定的精神内涵与一定的外在形式和规程相结合,往往可以给参与者以强烈的精神冲击,或曰“仪式感”。
   在一个特定的仪式中,一定的形式和规程固然不可或缺,但需要表达的特定的精神内涵才是仪式的灵魂。偏离了这个灵魂的任何形式和规程,都是对仪式的加塞,必然损伤仪式的仪式感。
   譬如婚礼,有人大张旗鼓,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讽刺过的那样,磕头作揖、拜来拜去,便花费数日,还斥资巨万大摆筵席,使它变为一场闹剧。也有人仅聚集雙方亲友,酒席不过三五桌,但经过精心设计,反而突显出新婚的喜庆和温馨。至于婚后,前者也避免不了冲突和矛盾,后者也多有白头偕老之事。
   又如祭礼,集礼学之大成的孔子便说过“与其奢也,宁俭”之语,强调祭礼的核心不在于形式的奢华繁复,简朴真挚之礼更胜于奢华做作的铺张。或许有人觉得没有庄严隆重的仪礼,祭礼似乎就显得粗糙随意,不够真诚。但祭礼本就不是做秀的场合——汲汲于追求外在的形式,一心炫耀仪式的隆重,却忘却了内在的情感价值,忽视了对逝者的追思,无异于舍本逐末。可见,那沉甸甸的情感才是仪式的灵魂,奢华或质朴的形式相较而言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正因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国庆节阅兵才与其它节目有所分别;正因为对家庭团圆的珍视,才使除夕成为千家万户一年中最为特别的夜晚。
   在特定的仪式中,只要能紧扣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仪式的组织甚至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而不必拘于成规俗套。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不羁于礼节,丧母之后,没有遵循当时礼教所必需的仪式规程,但在母亲入殓之时却真情流露,吐血大哭,其悲痛之态令人动容。他给予丧礼的仪式感远非那些只知严守礼仪、按章办事甚至外热内冷的人所能比。那么,谁又能说阮籍未尽孝道呢?
   时代在变迁,仪式一直在简化。坎贝尔说:“保存旧传统的唯一途径是依据新环境而不断将其翻新。”当今社会讲求节俭和高效,可去除那些不必要的形式,剥除繁文缛节,让新的仪式与时俱进。
   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网上扫墓,就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在网上扫墓,一方面减少了纸钱的焚烧,既减少污染又减小了火灾的隐患,另一方面还使那些无法赶回祖籍的人同样能寄托对先辈的思念与敬意。当我们不被哀嚎痛哭,焚烛烧纸,三跪九叩之礼所限,选择久久地望着逝者的照片抚今追昔,回忆感念之时,哪怕少了形式,却也能纾解心中绵绵情思。
   所以,仪式之为仪式,所重在于仪式感的体现。只重形式而忽略仪式感,实是买椟还珠,反裘负薪之举;唯有注重真心而能在形式上变通,方为去粗取精,撷取精要之为。
其他文献
我走在前往学校的路上,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看见着急上班的大人们,看到眼前再熟悉不过的校门。重新系了系脖子上的红领巾,一番修整后,我慢悠悠地踏进学校。那一年的我,五年级,十一岁。   走进教室,我放下书包,看了看黑板上挂着的钟表,心中不免有些小窃喜。片刻后,铃声不紧不慢地响起来,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同学还是那些同学,就连黑板上的板书也好似和昨天没什么区别。我百无聊赖地用双手支着头,将目光从密密麻麻的粉
期刊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都彼此相连、彼此依靠。   ——约翰·多恩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许多人,而自己也在被他人需要。人的一生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不断攀登,也是点亮心光、温暖周遭的善意旅程。   静静坚守、默默付出的人是被社会需要的。正如白岩松说的那样,“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尽全力把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的确,何曾有那么轻易
期刊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春雨时分,仿佛连人心都被洗涤净了,雨过天晴后,余下的,仅是清爽的舒畅……   清明,本就是个让人心生凄楚的节日,奈何老天仿佛是故意的一般,一早便飄起了小雨,更是平添了一丝悲凉我与母亲一大早便启程回老家,一路上风景秀丽,车在乡间小路上摇摇晃晃,不知不自觉我便睡着了,醒来便已经到达目的地。   在外公的陪同下,我与母亲扫完了墓,本想着启
期刊
“知行合一”是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相结合,既要学习道理,也要在行为上有所体现。用另一句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就像是一把成功的金钥匙,很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只能做到“知”、“行”其中之一。只“知”不“行”就是空有理论知识,这样的人很容易会成为说大话的人;只“行”不“知”就是空有行动力,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很可能做很多无用功。所以,我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是成功的关键。
期刊
传统文化,是通往历史的道路,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种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在历史的经验中修缮自身。   古语有诫,“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亦当慎重,不应只汲汲于符号,对其进行表面的追求。富商巨贾为标榜自身,不惜用千金购置瓷器名画,可纵使其别墅富丽堂皇,但自身的精神世界仍破败不堪。景区纪念品大同小异,换个包装就可以穿越千
期刊
国庆节期间,我们全家一起去了北京,开始了我们的北京之旅,旅途期间,我们都被北京那浓浓的文化气息感染了,独特的京腔,精致的美食,宏伟的建筑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一起领略着帝都的风情与韵味。   北京人有俗话:到北京不吃烤鸭就白来了。于是当晚,我们便在全聚德品味这道北京的美食。我们享受的是被周总理称为国宴的“全鸭宴”。十二道菜都各有风味,但最受欢迎必然是烤鸭。冒着油光的烤鸭在师傅们的刀下仿佛会变戏法一样
期刊
关于美学,最为重要的便是寻找和发现“美”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人东冲西撞地刻意追寻“美”,殊不知,“美”实际上就隐藏在我们的四周,关键便在于我们能否探究内心,去发掘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天性。   在我看来,追寻美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能。之所以对美的感知有所不同,原因便在于每个人关于其内在天性的发掘存在差异。比如,大多数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其实说不定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美。“天静伤鸿尤戢翼,月明惊鹊
期刊
轻柔地带走了夏天的炙热,秋姑娘拉着风的手,与夏姑娘擦肩而过。它们走过我们的校园时,停住了脚步,仿佛在欣赏着自己带来的美景……   十月的金秋,是最美的。走进校门,眼前的景象仿佛在一夜之间变了装似的。水泥地,变成了一张金黄色的地毯,榕树上掉落下来的叶子,铺满了小路;教学楼上种着的迎春花变得更加稀少,枝条有些无力地向下垂着。   体育课,我们来到操场。旗台两旁,银杏树的叶子已变得桔黄,时不时有一两片叶
期刊
追溯起来,早在殷商奴隶社会时代,华夏这片大地上就有了甲骨文。这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字——象形文字,汉语言文字的渊源和雏形。   美术老师说过,商周时代的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有模具法,用来在铸造铜器时铸上文字。古代的酒杯、鼎,内壁都是有文字的。   听了不禁暗自惊讶——内壁!那,现在读得出来那些文字吗?   曾听说有“司母戊方鼎”。只要提及青铜器,说道甲骨文,就一定会想到“司母戊方鼎”。然而,这如雷贯
期刊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入妈妈的怀抱……”同学们都这样唱,但我自幼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对这种心灵感触并不深。我甚至觉得,母亲不够爱我,而且母亲经常对我唠叨不停,让我没有深切地感到——母爱的“脚印”带来的那种踏实感。   离开家乡到曹妃甸上初中后,我觉得自己已长大了,不需要母亲过多的帮助和训导,直到那一天……   那是两周一次回家团聚的宝贵时间,因我犯了些小错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