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全球,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到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经济仍未走出底谷。两年来,各国经济学家都在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找出危机爆发的真正根源,研究经济发展走出底谷和预防危机再次发生的对策。这里我谈谈个人的看法,同大家一起研究。
一、经济危机与经济体制的选择
自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它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两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后随之就产生了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主张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自由调节经济的发展,国家只是“守夜人”。但是,自由市场并不能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它只能利用经济危机这种强制性外力,通过破坏生产力来修补这种平衡。经济危机与自由市场经济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自1825年以来,几乎每隔8年~10年都要爆发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最大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彻底失败。危机后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迟滞了凯恩斯主义的贯彻。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凯恩斯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由古典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未消失,战后仍然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宏观调控。它们被戏称为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即经济自由主义,并在欧美等国家大行其道。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泛滥的结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实际上对美国这样一个全球性唯一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最有利,即美国等可以自由地到世界各国去投资,去占领市场,去打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去获取高额利润。但是它万万没有想到会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国内金融业的超级自由主义却导致了金融业的全面瘫痪。
国家宏观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国家政权的经济职能,强调国家政权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承担的决定性的主导责任,强调国家政权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去干预国家的经济活动,防止出现经济危机,强调反对让“看不见的手”去操纵经济,让国民经济放任自由。凡是真正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例如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受损失都比较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快速,于是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漫延导致了多次地区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于是它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性市场经济体制来防止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呢?这就要求市场经济体制再由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建立世界经济秩序的体制基础。
所谓经济体制就是经济规律借以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它包括由谁(组织机构)来调控经济、调控什么(调控内容)、调控规则(调控应遵循的原则、政策和法规)和调控方法(怎样调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建立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漫长、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达国家仍然会坚持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下这对他们有利,所以全球性经济危机仍然还会发作。所以要求现在就建立起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很不现实,况且目前也没有形成国际性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面对十分庞大的世界经济体,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各民族国家的不同经济利益考量,所以建立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很艰难的任务。但是,只要每发生一次性世界经济危机,提出建立国际性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呼声就提高一次。
二、经济危机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确立
对于我们的中国,以及那些经济、人口、国土面积大的国家,在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进程中,要不要采取“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引起人们的争论。这对我国更为现实。
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了可靠的体制保障。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面对世界性生产能力过剩,面对对外贸易的过高依存度,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大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对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我们不能不考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风险。
不错,我们要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增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不能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我国30年经济飞快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长期不变。但是每一次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都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一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有近40%依靠对外贸易拉动,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我国的出口订单就大大减少一次。“制造大国”、“出口大国”,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的主要借口,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心理压力。害怕中国占领他们的国际市场成为他们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制造经济政治摩擦的经常性对策。如果我们仍然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遇到更多的困难。如果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到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他们不进口中国产品了,那么约占国民生产总值近40%的生产出口产品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将会倒闭,大量工人将会失业。目前这种趋势正在显现。
走出这个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扩大内需,其中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消费生产出懂生产的生产者,为生产而生产是没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绝对不能违背,否则是要受到惩罚的。改革开放30多来,现在到了要大力提倡消费、增长消费的时机了。现在我们国家国民收入总额中,消费额只占到不足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比发达国家低30%,目前我国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也很低,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低5倍~10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倍。消费不足和消费增长速度过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阻力。不断提高扩大人民消费水平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消费需求占国民收入的60%左右比较合适。
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是很大的。国家巨大的和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来源。4万亿人民币救市资金可以主要(占60%以上)用来扩大消费需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源泉。
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相比应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扩大投资需求在整个扩大内需上所占比例以四分之一为宜。
扩大投资需求的着眼点应放在最终服务于扩大消费需求上。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按照这个思路去规划、布局投资需求,否则就会走到为生产而生产的邪路上去。投资需求的增长,应当为消费资料的生产提供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优质高效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先进的机器、设备、优质原料和节约高效的能源,而不能主要投资在保证自我消耗的产业上。
强调“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并不是不重视扩大外贸需求。外贸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杠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外贸需求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为宜。这个比例比较稳妥。
强调“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与加快工业化进程所需资金和技术并不矛盾。只要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愁吸收不到国际上存在的大量过剩资本的投资。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已经度过了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国内存有巨额的闲置资本,推进工业化进程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资本紧缺,资本已不再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瓶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科技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后随着其投入的增加,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将会有更快的提高。同时,今后在引进外资上,将更加强调其技术水平,即一般技术外资投入将受到严格限制,高技术投资将受到鼓励。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应当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对外掠夺获取的,中国则主要靠自己积累和引进获得的。一些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需技术主要引进和模仿获得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则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三、经济危机与企业规避风险的经营决策
上面两个问题是从宏观上思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警示,那么这个问题则从微观上思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警示。
美国金融崩溃并不能证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相关关系的结论。规避风险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企业经营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金融资本是一股力量最大的资本,是最活跃的资本,是挣钱最多的资本,当然也是投入风险最大的资本。由于金融风险而酿成的金融危机必然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实体经济。其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金融炒家算计经济实体企业。他们通过宣传、引诱,使企业陷进他们设计的圈套。二是金融崩溃必然造成货币奇缺,消费水平下降,从而使经济实体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引起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三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破产必然造成经济实体企业货币短缺,或企业间的资金链条裂断,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混乱甚至破产。
金融危机冲击到实体经济,给企业的警示就是如何规避风险。在当代全球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家感到十分惊恐。企业家特别是大企业家不敢贸然相信大银行家。
面对金融创新和对冲基金的套利活动,企业家的经营决策应十分谨慎。对收益的追求使美国和欧洲的银行系统从传统的“零售银行模式”(接受存款然后放贷)转变为新的“发起—分散”(通过资产证券的发行和分销)批发银行模式,企图打破有限的国内储蓄的限制,大力利用全世界的储蓄,从而攫取高额利润。所谓金融创新,其主体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它疯狂地吹大了金融泡沫。对冲基金则在股票、债券、外汇、商品、不动产投资信托和金融衍生产品等市场进行套利活动。这些都给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企业家在买卖大宗金融产品时必须十分谨慎。要尽力加强调查研究,要科学分析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和经济周期发展的趋势,要看清重大交易所行为后面有没有金融大鳄的背后操纵。有一个警句:“是贪婪的客户让银行家变得贪婪,还是贪婪的银行家让客户变得贪婪?”我们的企业家(客户)首先是自己不要贪婪。尤其在大萧条时期不要去梦想赚大钱。以保守心态应对萧条是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首要原则。慎重决策是企业经营规避风险的首要选择。
从长远来看,企业经营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多角化经营或对冲投资。中国企业家还没有真正的规避风险意识。在正常的经营中,规避风险的最好选择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这就要实行多角化经营。大企业资本量巨大,只从事一项经营风险较大,而进行多角化经营,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世界上成功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李嘉诚企业集团的核心业务包括有港口、房地产和酒店、零售业、能源、电信、基建、金融投资等七个方面,而且对冲性(互补性)很强。进行多角化经营或对冲投资,不仅可以做到盈亏互补,而且可以使现金流波动的风险大大缩小。一种行业或投资效益不好,另一种行业或投资效益好,就可以相互抵消。就是金融投资,企业可以买100美元同时购买相当于100美元的日元,这样也可以对冲,因为美元升值可以对冲日元贬值,日元升值也可对冲美元贬值。香港“四大天王”由于实行多角化经营和对冲投资,他们的现金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5%~15%,大大高于一般大企业,资本负债比例只有20%左右,也大大低于一般大企业。
企业规避风险的出发点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卓越的企业家都是成功的风险管理者。企业经营总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大企业经营,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在当今世界,没有风险的经营几乎是没有的。经营风险最小化表面上看是保守的,但它却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前提。风险大固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往往是一锤子买卖,也可以说是运气。你总不可能老是运气好。一旦运气不好,可能把以前赚的钱赔光甚至破产。企业要持续发展,顺利生存,不能总是靠撞大运。企业的每一项重大投资,首先要考察它的风险程度有多大,太大了,最好不去碰运气。投机和冒险是一些企业家梦想发财的招数,但真正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去争取利润最大化。面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企业经营尤其要注重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心思想就是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力争利润最大化。要做到风险最小化,就企业整体经营来看,就是实行多角化经营和对冲性投资,就每一个具体投资项目来看,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认清市场行情和走势,做到你无我有、你差我好、你旧我新、你小我大,做到产、供、销一体化。
一、经济危机与经济体制的选择
自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它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两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后随之就产生了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主张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自由调节经济的发展,国家只是“守夜人”。但是,自由市场并不能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它只能利用经济危机这种强制性外力,通过破坏生产力来修补这种平衡。经济危机与自由市场经济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自1825年以来,几乎每隔8年~10年都要爆发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最大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彻底失败。危机后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迟滞了凯恩斯主义的贯彻。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凯恩斯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由古典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未消失,战后仍然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宏观调控。它们被戏称为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即经济自由主义,并在欧美等国家大行其道。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泛滥的结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实际上对美国这样一个全球性唯一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最有利,即美国等可以自由地到世界各国去投资,去占领市场,去打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去获取高额利润。但是它万万没有想到会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国内金融业的超级自由主义却导致了金融业的全面瘫痪。
国家宏观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国家政权的经济职能,强调国家政权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承担的决定性的主导责任,强调国家政权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去干预国家的经济活动,防止出现经济危机,强调反对让“看不见的手”去操纵经济,让国民经济放任自由。凡是真正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例如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受损失都比较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快速,于是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漫延导致了多次地区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于是它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性市场经济体制来防止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呢?这就要求市场经济体制再由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建立世界经济秩序的体制基础。
所谓经济体制就是经济规律借以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它包括由谁(组织机构)来调控经济、调控什么(调控内容)、调控规则(调控应遵循的原则、政策和法规)和调控方法(怎样调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建立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漫长、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达国家仍然会坚持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下这对他们有利,所以全球性经济危机仍然还会发作。所以要求现在就建立起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很不现实,况且目前也没有形成国际性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面对十分庞大的世界经济体,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各民族国家的不同经济利益考量,所以建立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很艰难的任务。但是,只要每发生一次性世界经济危机,提出建立国际性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呼声就提高一次。
二、经济危机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确立
对于我们的中国,以及那些经济、人口、国土面积大的国家,在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进程中,要不要采取“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引起人们的争论。这对我国更为现实。
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了可靠的体制保障。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面对世界性生产能力过剩,面对对外贸易的过高依存度,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大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对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我们不能不考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风险。
不错,我们要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增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不能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我国30年经济飞快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长期不变。但是每一次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都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一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有近40%依靠对外贸易拉动,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我国的出口订单就大大减少一次。“制造大国”、“出口大国”,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的主要借口,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心理压力。害怕中国占领他们的国际市场成为他们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制造经济政治摩擦的经常性对策。如果我们仍然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遇到更多的困难。如果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到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他们不进口中国产品了,那么约占国民生产总值近40%的生产出口产品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将会倒闭,大量工人将会失业。目前这种趋势正在显现。
走出这个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扩大内需,其中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消费生产出懂生产的生产者,为生产而生产是没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绝对不能违背,否则是要受到惩罚的。改革开放30多来,现在到了要大力提倡消费、增长消费的时机了。现在我们国家国民收入总额中,消费额只占到不足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比发达国家低30%,目前我国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也很低,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低5倍~10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倍。消费不足和消费增长速度过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阻力。不断提高扩大人民消费水平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消费需求占国民收入的60%左右比较合适。
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是很大的。国家巨大的和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来源。4万亿人民币救市资金可以主要(占60%以上)用来扩大消费需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源泉。
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相比应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扩大投资需求在整个扩大内需上所占比例以四分之一为宜。
扩大投资需求的着眼点应放在最终服务于扩大消费需求上。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按照这个思路去规划、布局投资需求,否则就会走到为生产而生产的邪路上去。投资需求的增长,应当为消费资料的生产提供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优质高效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先进的机器、设备、优质原料和节约高效的能源,而不能主要投资在保证自我消耗的产业上。
强调“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并不是不重视扩大外贸需求。外贸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杠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外贸需求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为宜。这个比例比较稳妥。
强调“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与加快工业化进程所需资金和技术并不矛盾。只要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愁吸收不到国际上存在的大量过剩资本的投资。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已经度过了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国内存有巨额的闲置资本,推进工业化进程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资本紧缺,资本已不再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瓶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科技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后随着其投入的增加,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将会有更快的提高。同时,今后在引进外资上,将更加强调其技术水平,即一般技术外资投入将受到严格限制,高技术投资将受到鼓励。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应当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对外掠夺获取的,中国则主要靠自己积累和引进获得的。一些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需技术主要引进和模仿获得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则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三、经济危机与企业规避风险的经营决策
上面两个问题是从宏观上思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警示,那么这个问题则从微观上思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警示。
美国金融崩溃并不能证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相关关系的结论。规避风险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企业经营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金融资本是一股力量最大的资本,是最活跃的资本,是挣钱最多的资本,当然也是投入风险最大的资本。由于金融风险而酿成的金融危机必然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实体经济。其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金融炒家算计经济实体企业。他们通过宣传、引诱,使企业陷进他们设计的圈套。二是金融崩溃必然造成货币奇缺,消费水平下降,从而使经济实体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引起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三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破产必然造成经济实体企业货币短缺,或企业间的资金链条裂断,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混乱甚至破产。
金融危机冲击到实体经济,给企业的警示就是如何规避风险。在当代全球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家感到十分惊恐。企业家特别是大企业家不敢贸然相信大银行家。
面对金融创新和对冲基金的套利活动,企业家的经营决策应十分谨慎。对收益的追求使美国和欧洲的银行系统从传统的“零售银行模式”(接受存款然后放贷)转变为新的“发起—分散”(通过资产证券的发行和分销)批发银行模式,企图打破有限的国内储蓄的限制,大力利用全世界的储蓄,从而攫取高额利润。所谓金融创新,其主体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它疯狂地吹大了金融泡沫。对冲基金则在股票、债券、外汇、商品、不动产投资信托和金融衍生产品等市场进行套利活动。这些都给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企业家在买卖大宗金融产品时必须十分谨慎。要尽力加强调查研究,要科学分析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和经济周期发展的趋势,要看清重大交易所行为后面有没有金融大鳄的背后操纵。有一个警句:“是贪婪的客户让银行家变得贪婪,还是贪婪的银行家让客户变得贪婪?”我们的企业家(客户)首先是自己不要贪婪。尤其在大萧条时期不要去梦想赚大钱。以保守心态应对萧条是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首要原则。慎重决策是企业经营规避风险的首要选择。
从长远来看,企业经营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多角化经营或对冲投资。中国企业家还没有真正的规避风险意识。在正常的经营中,规避风险的最好选择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这就要实行多角化经营。大企业资本量巨大,只从事一项经营风险较大,而进行多角化经营,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世界上成功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李嘉诚企业集团的核心业务包括有港口、房地产和酒店、零售业、能源、电信、基建、金融投资等七个方面,而且对冲性(互补性)很强。进行多角化经营或对冲投资,不仅可以做到盈亏互补,而且可以使现金流波动的风险大大缩小。一种行业或投资效益不好,另一种行业或投资效益好,就可以相互抵消。就是金融投资,企业可以买100美元同时购买相当于100美元的日元,这样也可以对冲,因为美元升值可以对冲日元贬值,日元升值也可对冲美元贬值。香港“四大天王”由于实行多角化经营和对冲投资,他们的现金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5%~15%,大大高于一般大企业,资本负债比例只有20%左右,也大大低于一般大企业。
企业规避风险的出发点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卓越的企业家都是成功的风险管理者。企业经营总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大企业经营,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在当今世界,没有风险的经营几乎是没有的。经营风险最小化表面上看是保守的,但它却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前提。风险大固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往往是一锤子买卖,也可以说是运气。你总不可能老是运气好。一旦运气不好,可能把以前赚的钱赔光甚至破产。企业要持续发展,顺利生存,不能总是靠撞大运。企业的每一项重大投资,首先要考察它的风险程度有多大,太大了,最好不去碰运气。投机和冒险是一些企业家梦想发财的招数,但真正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去争取利润最大化。面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企业经营尤其要注重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心思想就是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力争利润最大化。要做到风险最小化,就企业整体经营来看,就是实行多角化经营和对冲性投资,就每一个具体投资项目来看,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认清市场行情和走势,做到你无我有、你差我好、你旧我新、你小我大,做到产、供、销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