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交际角度浅析《红楼梦》两英译本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et_li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语言运用手法也将汉语的语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工作很有挑战性。本文通过选取实例及其对应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对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手法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更好地解读原文及译文,同时希望对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处理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文化 《红楼梦》 翻译 异化与归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Analyse o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Book A Dream of
  Red Mansion from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gle
  LI Bing
  (Guangzhou Alcanta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 is a novel of realistic, itsCulture connotation is very rich, The language technique also get Chinese language advantage performed incisively and vividly. But,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ranslation work is full of challeng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choosing example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it to comparative analyse cult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of translation, hopes can better interpretate and it and its translation, and also hopes brings certain enlightenment tocult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ranslation process.
  Key wordscultur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0 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成书两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无论是思想上、内容上、或是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典范,被视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内容涵盖诸多方面,医药、服饰、饮食、传统文化、宗教、心理学、园林建筑、诗词歌赋等等,堪称一部百科全书。整部小说前后出现人物多达400多个,然而每个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体现了作者伟大的语言艺术成就。《红楼梦》在文化方面也是一块瑰宝,浓缩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也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古古代文化的一块棱镜。
  然而,正是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妙,加之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翻译此书具有了相当的难度。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差异越大,翻译的难度就越大。汉语和英语是根本不同的两种语言,分属两种语系,根植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包含不同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体系、饮食起居等等。《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酒令、谜语,这是翻译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有的译文勉强 凑合,而原来的深韵味全失;有的译本干脆大量删节,也影响了原著的 思想意蕴和艺术风貌。
  杨宪益先生说:“在文学中有许多其他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意,要是把这些含意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譬如: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诗词中的一棵垂柳就有某种由然而生的联想。”杨先生认为文化意味不可译,也即基于文化的超语言信息。每种语言根植于本土文化,对于本文化群体不言而喻的意义对于异域文化群体成员来说是极陌生的。翻译中这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化信息传递困难被称为“文化的痛苦”。总之,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递如何做到准确全面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界定翻译时,Eugene Nida(1998) 曾经指出,在翻译中要取得成功,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熟悉语言本身更为重要,因为任何语言形式只有在所属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Christiane Nord 则把翻译看做“跨文化交流”;Holz-Mantarri 则是“跨文化合作”。可见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从古至今,翻译中一直存在着二元论证,诸如文质之争、直译意译之争、异化归化之争等等。Eugene Nida 提出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译者接受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原文本信息在译入语中最贴近最自然的再现。在翻译中遇到对应空白时采用相应的对等语代替。奈达的译论主要是基于其翻译《圣经》的经验,由于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所以不仅要求译文读者要能理解,而且对于某些动作还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为了这个目的,必要的时候对源文做一定程度调整,包括文化调节。而鲁迅则主张翻译应该保留“洋气”,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里说过,翻译外国作品,不但移情,还要益智,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调,也即洋气。翻译中为了顺眼,也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能削鼻剜眼。翻译中的二元论争一直无定论,原因就是翻译是一种很复杂的活动,牵涉到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外界操纵、译者取向、翻译目的等等诸多方面,从不同角度看待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所以难分是非。在翻译过程中,异化归化的二元论争和文化因素紧密相连。如果主流的、当下的语言文化价值观顺从目标语文化的是归化翻译,反之则是异化翻译。
  本文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的部分章节进行分析,来对比两个译者在涉及到文化对应空白的时候的不同处理手段及其各自可取之处。《红楼梦》成书的两个多世纪以来,在已被翻译为17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全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David Hawkes 及其女婿John Minford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所截取译本章节分别出自这两个译本,分别用“杨译”“霍译”标示。
  1 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红楼梦》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三个方面语言禁忌、俗语、比喻的例子及其对应的两个英译本来进行分析比较,对研究译者在文化信息的处理策略上的不同进行探讨。
  1.1 语言禁忌
  古今中外,人们运用语言时都有一些语言禁忌,主要包含疾病、性事、亡故、排泄等等方面。为了避免谈论时不雅有伤风化,所以采用了一系列的委婉语来代替。虽然每个国家的语言文化禁忌大概都一样,但是委婉语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却相差很大。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巧妙处理。如:
  例1 大夫便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第21回)
  杨译:“I’m happy to inform Her Ladyship and Madam Lian that the little girl’s fever is simply due to smallpox.”
  霍译:“Convey my congratulations to Her Ladyship and Mrs.Lian’s”–the doctor’s diagnosis was couched in the strange language which custom decrees in such cases–“I am happy to inform them that the little girl’s sickness is the smallpox.”
  “见喜”指小儿患天花,旧时这个病症为险症,人们忌讳直说,但是因为痘疹发出后可望平安,所以称为“见喜”。所以这里大夫用了反语,虽然孩子生病了却还道喜。这也是符合当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的。
  杨译非常忠实与原文,照字面的意思译了出来。而霍译仍然是考虑到了读者因为欠缺相应文化背景知识而对于此节有理解困难,故而增补了the doctor’s diagnosis was couched in the strange language which custom decrees in such cases一句来解释说明这一奇怪的文化现象。相比来说,西方读者读到杨译的版本可能就要花费一些功夫方能完全理解。再看下面例子:
  例2“…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第22回)
  杨译:“…Look, aren’t all of us your children?Is Baoyu the only one who’ll 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
  霍译:“You forget,Grannie, when you go to heaven young Bao-yu won’t be the only one who’ll walk ahead of the hearse. You’ve got other grandchildren too,don’t forget!...”
  此例中“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中“顶”字指旧时出殡孝子顶灵,而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王熙凤巧妙地采用这一表达说老太太死后登仙成佛,达到了避讳并取悦的双重目的。杨译在此采取了异化翻译的做法,顶字译为了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五台山也音译为Mount Wutai,而采用了做注的手法对五台山进行了注释,便于读者翻查。相反,霍译做了归化处理,用go to heaven 取代了上五台山,而“顶”字也做了淡化处理,译为了walk ahead of the hearse.这样做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但是有可能对读者进行误导。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杨译的直译然后加注的做法更为可取。
  1.2 俗语
  大量民间俗语的运用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其中的俗语不仅仅是为了使行文生动有趣,同时是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周中明说过:“如果说,《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时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的话,那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运用的许多民间俗语,可以说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的明珠。”(周,1980:167)俗语出自民间故事或传说,都有一定文化根源,而在流传过程中又可能发生一些使用的变异。但是无论怎么说,如果没有背景文化相关知识,仅从字面上理解是很困难的。尤其对于不同语言文化读者来说更加困难。因而翻译成了关键。如:
  例“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第25回)
  杨译:“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霍译:“You ungrateful thing!You’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Dong-bin: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
  此句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典型的中国俗语,尽人皆知,来源于民间,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流传至今,主要强调自己一片好心不被理解,甚至被误会。杨译相对于霍译更加忠实于原文,特别通过“hand”and“feed”强调了原句中“狗”与“人”的等级关系。而霍译用的是”friend”表现的是朋友间平等关系。两种译本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西方读者来说各有利弊。杨译的前后两句保持了“狗”“人”的等级关系,易于被理解,而霍译虽然解释出了这个俗语的真实意思,可是不那么容易被理解了,因为前半句是“狗”咬了“人”,后半句却转折为了朋友间关系。但是,放在整个语境里面来看,确实杨译相对更合适。因为话语发生的情景语境是丫头彩霞对少主人贾环抱怨的一句话,说他不明白自己的一片好心。此处是仆人对主人说的话,如果按照杨译来理解的话刚好把这种主仆关系颠倒了,容易引起译文读者的误会,而霍译则避免了这一点。但是,两种译本都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和,而且相对别的译本都是比较好的处理。
  1.3 比喻
  红楼梦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俯拾即是,已经融化在全书的艺术语言中。所有比喻都是创新的,独具心意,恰到好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需要是不同类,不同本质,相差越远越好,但是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这一点又需要越像越好。(林,1984:162)张弓说过:“比喻的新鲜性就是指本体、喻体关系的新鲜。”(张,1963:85)试看下面例子:
  例1凤姐道:“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第46回)
  杨译:“Lian doesn’t deserve her,”said Xifeng,“He’ll have to make do with scarecrows like Pinger and me.”
  霍译:“Lian doesn’t deserve her,”said Xi-feng.“All he’s fit for is a couple of sad old dumplings like me and Patience!”
  “卷子”是长方形的馒头,是北方的一个俗称,圆形的才叫“馒头”。“糊”的意思是烤焦了,这里“烧糊了的卷子”形容焦黑的样子,比喻容貌丑陋。”前文有凤姐形容鸳鸯被贾母“调理得水葱儿似的”之语,是与此话相对。
  这是凤姐在贾母面前谦称她和平儿不美,但是说这话却正是因为她和平儿很美,是本体喻体反差极大造成新鲜感的一个很有艺术效果的比喻。反过来说,就是“一对美人胚子”的意思。
  杨译用了“scarecrow”来翻译这一俗语,与原文相差极大,放在这个语境里容易造成理解困难,即使想通过意译来传达原文信息也是难以解释的。霍译的“sad old dumplings”也是在尽量接近原文的基础上所作的努力,但是相对于霍译来说,传达出了部分的文化信息。再看另外一则例子:
  例2只见他…,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第49回)
  杨译:“With her slender build she looked thoroughly neat and dashing.”
  霍译:“The whole ensemble greatly enhanced the somewhat masculine appearance of her figure with its graceful,athletic bearing.”
  此处是描写史湘云打扮成小伙子形象的一段。“蜂腰猿背”亦作“蜂腰削背”,指背窄腰细,轻盈俊俏,“鹤势螂形”说明她身材苗条瘦高,腰肢纤袅,体态轻盈。此处尽显了汉语浓缩精炼的优点,短短八个字已经提炼了四种昆虫动物的体态特点,将史湘云当时的样态描写得跃然纸上。杨译和霍译都没有照字面翻译,这里要直译出来不仅累赘,而且对于西方文化读者来说如天方夜谭,或者需要大篇幅解释注解,否则无法理解。两种译本都采取了意译的做法,不过在译文中汉语的语言独特的凝炼已经被掩盖了,也无法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中这几种动物所代表的样态特点。在中国武术当中,象形拳模仿的大部分就是熊、鹤、虎、螳螂、蛇、猿等等的形态动作。曹雪芹的这种描写都是有文化渊源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在译文中语言文化信息都不同程度流失了。
  2 小结
  通过选取语言禁忌、俗语以及比喻四方面文化内涵丰富的例子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翻译对于文化交际很关键。在《红楼梦》被介绍到西方的过程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都功不可没,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两种译本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策略区别很明显,各自有利有弊,但是总体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译本。通过借鉴欣赏,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带来很大启发。
  
  参考文献
  [1]胡文彬.《红楼梦》在国外.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林兴仁.《红楼梦》的修辞艺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3]刘心武.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
  [4]刘士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彭石玉.“文化的痛苦”与“痛苦的文化”——论《红楼梦》诗词“隐语(藏词法)”文化意味的传译.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6]王汉勋.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搏击·武术科学,2007.4(2).
  [7]许广平.鲁迅与翻译.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原载《俄文教学》1955(3).
  [8]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其他文献
综合分析了地下工程结构形态特征,提出了三种自动生成锚杆的方法.根据地下工程三维有限元计算的要求整理出了一套高效快捷组织锚杆支护数据的方法.提出了利用面向对象的语言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温暖而又明媚的阳光洒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海浪花,想和我说说话,跑到我脚下……”伴随着《海浪花》优美动听的音乐,载歌载舞中,我带领孩子们开始了《
教师心理契约作为研究学校与教师关系的一种新视角,被定义为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责任的感知。在对教师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维度结构、测量方法回顾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研究方
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目前来说还是一项新兴业务,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均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鉴于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自然资源统一确定登记办法(试行)》中对确权登记的目标、内容和应用管理等作了阐述,但未涉及成果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文中从保障成果质量角度出发,对确权登记过程中质量标
对湘钢转炉渣样品进行化学成分、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磷容量等理化性质的测试分析,并根据理化性质测试结果对渣样的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为湘钢转炉渣资源化利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