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几十个鲜活的生命体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实践过程,无论教师课前预设得如何详细周密,教学过程中都难免会出现种种预设外的生成。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预设外的生成,在看似山穷水尽的“绝境”处找寻到那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呢?笔者认为,回归文本是一条有效的出路。
  一、回归文本,引领正确的方向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风浪,有暗礁,也有险滩。学生考虑得不够全面、表达出现错误都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尤其是当他们的认识过于肤浅或者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地发挥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使“头撞南墙”的学生及时回头,回归文本的价值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笔者执教公开课《祁黄羊》时,课堂就出现了预设外的生成。当很多学生都对祁黄羊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的光明磊落深表敬佩时,一个学生出其不意地说:“会不会还有这么一种可能?也许祁黄羊只是表面上大公无私,实际上老谋深算。他也许早就知道解狐卧病在床、不久于人世的情况,才故意先举荐解狐,为的就是晋悼公再问时好推荐自己儿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人也太阴险了!”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怎么办?思绪在飞速地运转,大脑紧张到了极点。猛然间我意识到,这一“节外生枝”就像突然横在我前面的一道坎,避而不答或含糊敷衍是绝对过不去的,应该敏锐地发现其中的教学价值并加以充分利用才对。于是,略一定神,我热情地说道:“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然后让学生回归文本,潜心阅读,尤其关注描写时代背景的片段。读完后大家有了新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的推测应该是不成立的。因为那是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晋悼公既然能使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说明他是个有能力有眼光的君主。这样一位明君派祁黄羊担任中军尉要职,说明祁黄羊的能力及人品都是值得信任的。”“祁黄羊举荐儿子,肯定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因为当时战事频繁,战场上刀光剑影,安危难料。如果他有私心的话,怎会舍得让儿子去冒这样的险?说到底,还是为了国家啊!”多么精彩的发言!多么精辟的见解!悄然间,一场虚惊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回头反思,我是如何应对这次预设外生成的呢?——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研读,去发现隐藏在语言文字深处的奥妙,去体验文字背后的形象、思想和情感,去洞悉人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掘了他们向善的心智,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回归文本,洞察语言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捕捉契机,引导学生真正洞察语言文字深处的奥秘呢?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燕子》这篇课文,当学到“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这句时,突然有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为什么不说‘小燕子飞累了’,而说‘飞倦了’呢?”坐在我身侧的一位听课老师不以为然地悄声嘀咕:“倦就是累,累就是倦,一个意思嘛!”嗯,反應还挺快!估计若学生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提出类似问题,他定会如此回答,似乎简明扼要,一语中的!然而,“倦”真的就是“累”吗?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些细微的差别吧!正当我暗自思忖之际,只见上课的老师面带微笑,亲切地说道:“这位小朋友真会思考!是啊,‘倦’和‘累’的意思差不多,那我们能不能把文中的‘倦’ 改成‘累’呢?不着急,把这两个字分别放到句子中去,再联系上下文读读吧!”于是,学生通过反复对比阅读文本,有了自己的感悟:“老师,我觉得‘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这句更好。读着读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很美很温馨的画面。如果换成‘累’的话,读起来干巴巴的,一点也不美了!”“老师,这篇文章就像诗一样美,‘飞倦了’ 的小燕子也成了这首诗中一个动人的音符,它们闲散地落在电线上,多美呀!”老师会心一笑:“是啊!如果把‘倦’换成了‘累’,还会有原句那样的美感、那样的意蕴,还会那样令人回味无穷吗?”
  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课堂反应力让人不禁拍案叫好!如果当初她忽略了这个小小的问题,或像我旁边那位教师那样草率处理的话,学生就不会去注意它,听课的老师也不易察觉,她完全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去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案。可她没有轻易放弃,而是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突然闪现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回归到语言文字中去反复朗读比较,揣摩品味,最终巧妙地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是见理念、见智慧的课堂应变能力,更是见功力、见魅力的语文教学素养。
  三、回归文本,体验丰富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教学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文本并出现预设外生成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去,走进主人公的精神、情感和内心世界中去,从而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获得诗意般的启悟。
  几年前,王崧舟老师在太原执教《二泉映月》。课中,一个学生冷不丁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阿炳为什么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这绝对是王老师始料未及的“节外生枝”。怎么接住这突如其来的一招?在场的老师都在心里捏了一把汗!没想到,王老师竟然极其流畅地作出了这样的反应:“你能联系阿炳的遭遇想一想为什么吗?”那个学生马上捧起书本找到相关段落,然后恍然大悟:“因为阿炳孤苦伶仃,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亲人和朋友可以倾吐自己的情怀了。”王老师又面向全班学生追问:“除了这一点,你们还能联系阿炳的童年想一想吗?”学生们再一次潜入文本细细品读,又有了新的发现:“阿炳小时候曾经跟师父一起来到泉边赏月,现在他对着月夜就像对着他的师父,他是把自己的情怀倾吐给师父听。”王老师又一次追问:“联系阿炳的向往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道尽了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俨然就是他的心灵告白。学生品读文字之后体会到:“阿炳向往光明和幸福,月亮象征着光明,也象征着纯洁,所以,阿炳才会把自己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学生的回答赢得了一片掌声。
  在那样紧张的氛围下,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问难,许多教师可能都会脑子一片空白,然后勉强采取讨论交流等热闹的方式掩饰自己内心的慌乱和尴尬。而王崧舟老师却反应神速,以极为潇洒的姿态紧紧握住了课堂的乾坤。说到底,还是回归到文本这个“根”上来,回到语言文字的感悟上来,这才从容化解了意外的波折,成就了有厚度和深度的课堂。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郑金洲教授认为,好课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他以五个“并非”否定了人们对好课的通常理解标准,值得我们深思。说到底,那些“设计严密”“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的课堂,看似“行云流水”一般,却往往给人一种刻意雕琢的不真实感。相反,如果学生有真的投入,开展了真的学习活动,激发了真的生命活力,当课堂出现预设外生成,教师能以敏锐的教学机智有效应对的话,那么,这样的课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好课。
  本文介绍的“回归文本”的方式,只是应对预设外生成的策略之一。因为课堂永远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一味灵丹妙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突发问题。但只要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解放思想,解放课堂,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班集体里,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缺陷学生存在,对于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把他们的座位放在教室的角落,任其自然;有的教师把他们视为“乱子包”,动不动就批评、挖苦,成了出气筒;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视他们为班级累赘,作为教师排斥的对象,恨不得把他们一下子赶出校门等。诸如此类,都不是一个有良知的教师该有的行为。相反,对于有缺陷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多付出一点时间,多付出一点爱心,让他们感受到师爱的存在,
【关键词】提取信息 涵泳词句 比较融合 迁移会文  科学小品文,即文艺性说明文,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对于这种实用性与审美特质兼具的“跨界”式的文章样式,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课堂不“越位”,又不失语文味呢?  本文尝试以《雾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探究小学中年级科学小品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提取信息。实现“说明文”
【摘要】在国家提倡和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在余江全区各校推崇与强调大量阅读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期待以经典文化的滋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涂上亮丽的底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浅谈课题组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所做的探索:为什么读?——冻雷惊笋;读什么?——碧玉妆成;怎么读?——陌上花开。  【关键词】新教育实验校本教材水滴石穿提升素养  “诵读”是遇见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指出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这一课程性质呢?前不久听到的两个课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案例一]  (苏教版小学
【摘要】统编版教材不少课文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不等同于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领会这些学习任务的编排用意,强化策略意识,坚守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才能挖掘教材的最大价值,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关键词】编者意图 策略意识 语用能力  【案例背景】  《竹节人》是统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也是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第一篇课文。所谓有目的地阅读,是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认为诗词的创作与吟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每册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至少两首诗供学生们学习和欣赏,我们便可利用这有限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在理解诗文的同时拓展思维空间,用有感情的吟诵表达内心的震撼,用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激发真实的表达需要。  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常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办法,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诗词教学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再一次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追本溯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打造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本文从儿童经验和需求入手,选择儿童“心动”的素材进行主题设计,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调整图形》为例,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主题设计;体验式教学;信息技术  2018年
近两年阅读教学中的“写”越来越受到重视,“读写结合”再度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原先比较多着眼于通过“读写结合”的概念渐渐被转化为读怎样转换为写,还关注写怎样促进读的“读写互动”所取代。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但当前不少阅读教学中的“写”实效性还不高;有些“写”存在机械化倾向,忽视与文本的表达范式切合;有些“写”随意性太强,缺乏明确而恰当的要求;而有些“写”则有形式主义倾向,缺
【摘要】情境图在教学中不仅承载着知识,更体现着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看似“简单”的情境图却蕴含丰富的内涵及意义。在计算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图,帮助学生唤起旧知?如何真正凸显情境图在计算教学中的价值,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掘情境图的内涵,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发掘 计算教学 情境图 内涵  现如今,每节课的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由此,让笔者联想到教育,从过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到如今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立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育也在不断探寻一条生态之路。笔者认为“生态”的教育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当学生呈现出自我需求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求不强烈、遇难无法解决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