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互动 写在“点”上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058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阅读教学中的“写”越来越受到重视,“读写结合”再度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原先比较多着眼于通过“读写结合”的概念渐渐被转化为读怎样转换为写,还关注写怎样促进读的“读写互动”所取代。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但当前不少阅读教学中的“写”实效性还不高;有些“写”存在机械化倾向,忽视与文本的表达范式切合;有些“写”随意性太强,缺乏明确而恰当的要求;而有些“写”则有形式主义倾向,缺乏具体的训练过程……怎样切实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有效性,真正实现“读写互动”是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写”的内容:找准读写互动的最佳点
  当下不少阅读教学中的“写”常常只满足于让学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笼统地安排写“××,我想对你说”,写名言、写标语等,而不去关注文本的语言范式,即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效果自然难以如愿。
  寻找读写互动的最佳点要严扣教材,不但要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主旨,而且要对课文表达形式上的特点了然于胸。既贴合课文造句构段、谋篇布局等表达形式特点,又能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主旨,产生一“写”多得的功效: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写法,在表达中深化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常见的理想读写互动点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把概括词句变具体的写点
  课文中有些抽象概括叙述的词句恰恰是阅读理解的重、难点或是把握课文主旨的重要突破口,因作者没有展开进行具体描写,仅凭课文的概括叙述,学生无法感知到丰满、鲜活的课文形象,读后往往是一知半解,印象不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把抽象概括的词句描写具体的练笔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想象,把概括的词句描写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情境。如《二泉映月》中对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没有具体描写,而这又是理解阿炳的琴声和心声的重要基础。王崧舟老师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几句话来描写阿炳坎坷生活的一个具体场景,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阿炳冒雪卖艺,又冷又饿,病倒在床,无人照顾等一个个情境就浮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一练笔不但让“坎坷”这一概括的词语变得具体可感起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为学生走近阿炳生活、了解阿炳心声打下了基础。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的能力,实现了读和写的双赢。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又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精心设计化抽象为形象,变简练为具体的练笔内容,真正实现读写互动,含而不露地达到人文熏陶和习得表达技能的统一。
  2.对省略空白处进行补充的补写点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或内容进行了省略或跳跃,留下了空白点,这一空白点往往就可以转化成读写互动点,让学生对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化虚为实,化简为详,从而丰富课文表象,拓宽理解背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人类的“老师”》这一课的第六自然段中就有这样一个补写点:“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让学生一起读读这段话,想想省略号省去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把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当学生交流了种种人类模仿的生物后,教师不妨再反问:“既然人类模仿的生物这么多,为什么课文不像大家一样一一具体写出来呢?看看这段的写法和上面三段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就发现因为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所以用省略号。况且上面三段已经详写,第六段只用一句话简单列举一下就带过去了,更显得文章详略得当。这个补写点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写中充分运用课外知识,拓宽了教学的知识背景,深化了学生对人类“老师”之多的了解,又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了简单列举的说明方法。
  3.对典型段进行模仿的仿写点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在句、段或篇的表达和构成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表达特点,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然后指导他们进行迁移性的摹仿、运用。如《早》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是按方位顺序来描写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这一写作特色,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下教室的陈设,将理性写法的感悟变成具体的练笔实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模仿的范例,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段,或是总分结构,或是总分总结构,或是点面结合,或是并列结构……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段,就可以作为读写互动“点”进行仿写,让学生在写中深化对课文写法的感知,并在写中掌握新的表达形式。
  二、“写”的要求:体现语言表达的增长点
  阅读教学中的“写”除了在内容设计上要找准点,还要求体现语言表达的增长点。“写”的要求不当也会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一种情况是“写”的要求过低,学生写后和写前的表达一个样,学生的“写”只不过是原有水平的简单呈现,没有本质的长进。如教学《水上飞机》时,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了句子:“水上飞机渐渐地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后用“渐渐”造句,学生大多写:“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地绿了。”或是“早上,太阳渐渐地升起来了。”教师一听正确便满意了。实际上,这样的句子学生二年级就会写了,教师只要正确就行的低要求使学生懒于深入思考,简单重复“已知”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另一种情况是“写”的要求过高,学生根本就无法达到。如四年级初次接触了说理性文章《说勤奋》,就要学生选择一个论点仿写一篇说理文,对于什么是说理文还懵懵懂懂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写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
  确立明确而恰当的练笔要求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上。有效的“写”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水上飞机》一课让学生用“渐渐”造句,我先让学生好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想想水上飞机是一下子离开海面的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根据学生能用“渐渐”正确造句,但往往过于简单、内容雷同的情况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身边有很多在慢慢变化的情况可以用上“渐渐”,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争取造的句子既正确又与众不同,如果能把渐渐变化的情况或原因写清楚就更好了。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去用心思考,比较筛选,认真斟酌,不但求“对”,而且求“新”、求“具体”。几分钟后,一句句鲜活而具体的句子出现在学生的本子上:
  生:刘平华一二年级的成绩不好,升入三年级以后,他学习变认真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生:我第一次吃肯德基的“鸡米花”觉得特别好吃,妈妈就经常买给我吃,渐渐地,我就觉得“鸡米花”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
  生:太阳出来了,大雾渐渐地散去了,远处的房屋、绿树又能看得清清楚楚了。
  ……
  有效的“写”就需要把要求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三、“写”的过程:寻找各种关系的平衡点
  在阅读教学“写”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下倾向:只关注几个优秀生,忽视其他学生;教师一味放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以上问题会使阅读教学中的“写”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要提高练笔的有效性,就要在“写”的过程,寻找到以下几组关系的平衡点:
  1.“个体”与“全体”的平衡
  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在巡视学生写的情况时,多关注那些有困难的个体,并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提供切实的帮助。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要通过同桌互读互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或课后老师批阅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让每个个体的作品都得到反馈评价,知道自己写得好在哪儿,也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只有这样着眼于全体,关注到每个个体,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提高、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
  2.“指导”与“放手”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的“写”常常需要教师“导”中有“放”,“放”中有“导”。“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顺利地表达;“放”是为了让学生打开思路,展现个性化的表达。
  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一下“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写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在让学生试着写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说词前,就有必要对演说词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写进行一下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读最后那个自然段,从“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内容提炼出演讲词的两方面重要内容:“回忆”和“号召”。而这两方面内容在课文中都有具体描写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中相关的语言进行组织、加工和补充。对于演讲词的格式,教师也可以作一下提示,让学生有例可循。这样,对于写什么、怎样写,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了。
  在学生交流自己所写内容时,教师既是欣赏者、鼓励者,更是指导者、点拨者。一位教师在上《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当学生写完演讲词,教师让学生读一读,一位学生读到“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它为巴西带来了许多欢乐和骄傲”时,教师相机点拨:“把最后一句改成感叹句再读读试试。”学生马上改成“它为巴西带来了多少欢乐和骄傲啊!”语气变强烈了,讲演的感染力也增强了。这样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斟酌语言,进一步提高表达效果,对其他倾听的学生也是一次再指导。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实效,需要“写”在读写互动点上,“写”在语言表达的增长点上,“写”在各种关系的平衡点上,这样才能使读写交融,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既简约又深刻,既扎实又灵动。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应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江南第一燕:学生生命”自觉课程唤醒学生生命自觉意识,激发生命自觉潜能,丰富促进生命自觉的实践性内涵,不断推动教育由外部走向内部,回归生命的本质,最终真正实现教育的旨归。  【关键词】江南燕 学生 生命自觉 校本课程一、课程理念概述  (一)课程的提出  《江南第一燕:儿童生命自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社会
【关键词】低年级绘本阅读趣味  课前思考  上一年级的女儿问我:“老师告诉我们,1,2,3……是阿拉伯数字,那就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咯?是不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数数的啊?”看来孩子们对数的起源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笔者决定给一年级的学生上一节关于数的绘本课。结合趣味的数学绘本阅读,在阅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阅读中产生对数学的学科兴趣,学到学科知识。  绘本内容  这是一本讲述古人数数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能力  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为了保证未来有充足的科技型人才,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的教学工作。在当代的学业生涯中,学生们所要阅读的语文书籍越来越多,然而却仍有大部分学生缺乏高效阅读的方法,既影响了语文的阅读教学,又令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无法提升。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课堂真正地归还于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地学习中提升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
在我们的班集体里,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缺陷学生存在,对于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把他们的座位放在教室的角落,任其自然;有的教师把他们视为“乱子包”,动不动就批评、挖苦,成了出气筒;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视他们为班级累赘,作为教师排斥的对象,恨不得把他们一下子赶出校门等。诸如此类,都不是一个有良知的教师该有的行为。相反,对于有缺陷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多付出一点时间,多付出一点爱心,让他们感受到师爱的存在,
【关键词】提取信息 涵泳词句 比较融合 迁移会文  科学小品文,即文艺性说明文,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对于这种实用性与审美特质兼具的“跨界”式的文章样式,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课堂不“越位”,又不失语文味呢?  本文尝试以《雾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探究小学中年级科学小品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提取信息。实现“说明文”
【摘要】在国家提倡和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在余江全区各校推崇与强调大量阅读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期待以经典文化的滋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涂上亮丽的底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浅谈课题组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所做的探索:为什么读?——冻雷惊笋;读什么?——碧玉妆成;怎么读?——陌上花开。  【关键词】新教育实验校本教材水滴石穿提升素养  “诵读”是遇见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指出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这一课程性质呢?前不久听到的两个课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案例一]  (苏教版小学
【摘要】统编版教材不少课文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不等同于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领会这些学习任务的编排用意,强化策略意识,坚守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才能挖掘教材的最大价值,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关键词】编者意图 策略意识 语用能力  【案例背景】  《竹节人》是统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也是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第一篇课文。所谓有目的地阅读,是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认为诗词的创作与吟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每册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至少两首诗供学生们学习和欣赏,我们便可利用这有限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在理解诗文的同时拓展思维空间,用有感情的吟诵表达内心的震撼,用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激发真实的表达需要。  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常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办法,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诗词教学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再一次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追本溯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打造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本文从儿童经验和需求入手,选择儿童“心动”的素材进行主题设计,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调整图形》为例,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主题设计;体验式教学;信息技术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