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阅读教学中的“写”越来越受到重视,“读写结合”再度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原先比较多着眼于通过“读写结合”的概念渐渐被转化为读怎样转换为写,还关注写怎样促进读的“读写互动”所取代。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但当前不少阅读教学中的“写”实效性还不高;有些“写”存在机械化倾向,忽视与文本的表达范式切合;有些“写”随意性太强,缺乏明确而恰当的要求;而有些“写”则有形式主义倾向,缺乏具体的训练过程……怎样切实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有效性,真正实现“读写互动”是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写”的内容:找准读写互动的最佳点
当下不少阅读教学中的“写”常常只满足于让学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笼统地安排写“××,我想对你说”,写名言、写标语等,而不去关注文本的语言范式,即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效果自然难以如愿。
寻找读写互动的最佳点要严扣教材,不但要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主旨,而且要对课文表达形式上的特点了然于胸。既贴合课文造句构段、谋篇布局等表达形式特点,又能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主旨,产生一“写”多得的功效: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写法,在表达中深化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常见的理想读写互动点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把概括词句变具体的写点
课文中有些抽象概括叙述的词句恰恰是阅读理解的重、难点或是把握课文主旨的重要突破口,因作者没有展开进行具体描写,仅凭课文的概括叙述,学生无法感知到丰满、鲜活的课文形象,读后往往是一知半解,印象不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把抽象概括的词句描写具体的练笔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想象,把概括的词句描写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情境。如《二泉映月》中对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没有具体描写,而这又是理解阿炳的琴声和心声的重要基础。王崧舟老师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几句话来描写阿炳坎坷生活的一个具体场景,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阿炳冒雪卖艺,又冷又饿,病倒在床,无人照顾等一个个情境就浮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一练笔不但让“坎坷”这一概括的词语变得具体可感起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为学生走近阿炳生活、了解阿炳心声打下了基础。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的能力,实现了读和写的双赢。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又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精心设计化抽象为形象,变简练为具体的练笔内容,真正实现读写互动,含而不露地达到人文熏陶和习得表达技能的统一。
2.对省略空白处进行补充的补写点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或内容进行了省略或跳跃,留下了空白点,这一空白点往往就可以转化成读写互动点,让学生对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化虚为实,化简为详,从而丰富课文表象,拓宽理解背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人类的“老师”》这一课的第六自然段中就有这样一个补写点:“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让学生一起读读这段话,想想省略号省去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把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当学生交流了种种人类模仿的生物后,教师不妨再反问:“既然人类模仿的生物这么多,为什么课文不像大家一样一一具体写出来呢?看看这段的写法和上面三段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就发现因为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所以用省略号。况且上面三段已经详写,第六段只用一句话简单列举一下就带过去了,更显得文章详略得当。这个补写点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写中充分运用课外知识,拓宽了教学的知识背景,深化了学生对人类“老师”之多的了解,又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了简单列举的说明方法。
3.对典型段进行模仿的仿写点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在句、段或篇的表达和构成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表达特点,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然后指导他们进行迁移性的摹仿、运用。如《早》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是按方位顺序来描写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这一写作特色,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下教室的陈设,将理性写法的感悟变成具体的练笔实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模仿的范例,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段,或是总分结构,或是总分总结构,或是点面结合,或是并列结构……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段,就可以作为读写互动“点”进行仿写,让学生在写中深化对课文写法的感知,并在写中掌握新的表达形式。
二、“写”的要求:体现语言表达的增长点
阅读教学中的“写”除了在内容设计上要找准点,还要求体现语言表达的增长点。“写”的要求不当也会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一种情况是“写”的要求过低,学生写后和写前的表达一个样,学生的“写”只不过是原有水平的简单呈现,没有本质的长进。如教学《水上飞机》时,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了句子:“水上飞机渐渐地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后用“渐渐”造句,学生大多写:“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地绿了。”或是“早上,太阳渐渐地升起来了。”教师一听正确便满意了。实际上,这样的句子学生二年级就会写了,教师只要正确就行的低要求使学生懒于深入思考,简单重复“已知”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另一种情况是“写”的要求过高,学生根本就无法达到。如四年级初次接触了说理性文章《说勤奋》,就要学生选择一个论点仿写一篇说理文,对于什么是说理文还懵懵懂懂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写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
确立明确而恰当的练笔要求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上。有效的“写”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水上飞机》一课让学生用“渐渐”造句,我先让学生好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想想水上飞机是一下子离开海面的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根据学生能用“渐渐”正确造句,但往往过于简单、内容雷同的情况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身边有很多在慢慢变化的情况可以用上“渐渐”,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争取造的句子既正确又与众不同,如果能把渐渐变化的情况或原因写清楚就更好了。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去用心思考,比较筛选,认真斟酌,不但求“对”,而且求“新”、求“具体”。几分钟后,一句句鲜活而具体的句子出现在学生的本子上:
生:刘平华一二年级的成绩不好,升入三年级以后,他学习变认真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生:我第一次吃肯德基的“鸡米花”觉得特别好吃,妈妈就经常买给我吃,渐渐地,我就觉得“鸡米花”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
生:太阳出来了,大雾渐渐地散去了,远处的房屋、绿树又能看得清清楚楚了。
……
有效的“写”就需要把要求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三、“写”的过程:寻找各种关系的平衡点
在阅读教学“写”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下倾向:只关注几个优秀生,忽视其他学生;教师一味放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以上问题会使阅读教学中的“写”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要提高练笔的有效性,就要在“写”的过程,寻找到以下几组关系的平衡点:
1.“个体”与“全体”的平衡
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在巡视学生写的情况时,多关注那些有困难的个体,并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提供切实的帮助。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要通过同桌互读互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或课后老师批阅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让每个个体的作品都得到反馈评价,知道自己写得好在哪儿,也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只有这样着眼于全体,关注到每个个体,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提高、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
2.“指导”与“放手”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的“写”常常需要教师“导”中有“放”,“放”中有“导”。“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顺利地表达;“放”是为了让学生打开思路,展现个性化的表达。
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一下“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写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在让学生试着写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说词前,就有必要对演说词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写进行一下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读最后那个自然段,从“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内容提炼出演讲词的两方面重要内容:“回忆”和“号召”。而这两方面内容在课文中都有具体描写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中相关的语言进行组织、加工和补充。对于演讲词的格式,教师也可以作一下提示,让学生有例可循。这样,对于写什么、怎样写,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了。
在学生交流自己所写内容时,教师既是欣赏者、鼓励者,更是指导者、点拨者。一位教师在上《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当学生写完演讲词,教师让学生读一读,一位学生读到“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它为巴西带来了许多欢乐和骄傲”时,教师相机点拨:“把最后一句改成感叹句再读读试试。”学生马上改成“它为巴西带来了多少欢乐和骄傲啊!”语气变强烈了,讲演的感染力也增强了。这样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斟酌语言,进一步提高表达效果,对其他倾听的学生也是一次再指导。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实效,需要“写”在读写互动点上,“写”在语言表达的增长点上,“写”在各种关系的平衡点上,这样才能使读写交融,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既简约又深刻,既扎实又灵动。
一、“写”的内容:找准读写互动的最佳点
当下不少阅读教学中的“写”常常只满足于让学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笼统地安排写“××,我想对你说”,写名言、写标语等,而不去关注文本的语言范式,即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效果自然难以如愿。
寻找读写互动的最佳点要严扣教材,不但要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主旨,而且要对课文表达形式上的特点了然于胸。既贴合课文造句构段、谋篇布局等表达形式特点,又能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主旨,产生一“写”多得的功效: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写法,在表达中深化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常见的理想读写互动点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把概括词句变具体的写点
课文中有些抽象概括叙述的词句恰恰是阅读理解的重、难点或是把握课文主旨的重要突破口,因作者没有展开进行具体描写,仅凭课文的概括叙述,学生无法感知到丰满、鲜活的课文形象,读后往往是一知半解,印象不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把抽象概括的词句描写具体的练笔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想象,把概括的词句描写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情境。如《二泉映月》中对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没有具体描写,而这又是理解阿炳的琴声和心声的重要基础。王崧舟老师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几句话来描写阿炳坎坷生活的一个具体场景,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阿炳冒雪卖艺,又冷又饿,病倒在床,无人照顾等一个个情境就浮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一练笔不但让“坎坷”这一概括的词语变得具体可感起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为学生走近阿炳生活、了解阿炳心声打下了基础。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的能力,实现了读和写的双赢。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又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精心设计化抽象为形象,变简练为具体的练笔内容,真正实现读写互动,含而不露地达到人文熏陶和习得表达技能的统一。
2.对省略空白处进行补充的补写点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或内容进行了省略或跳跃,留下了空白点,这一空白点往往就可以转化成读写互动点,让学生对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化虚为实,化简为详,从而丰富课文表象,拓宽理解背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人类的“老师”》这一课的第六自然段中就有这样一个补写点:“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让学生一起读读这段话,想想省略号省去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把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当学生交流了种种人类模仿的生物后,教师不妨再反问:“既然人类模仿的生物这么多,为什么课文不像大家一样一一具体写出来呢?看看这段的写法和上面三段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就发现因为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所以用省略号。况且上面三段已经详写,第六段只用一句话简单列举一下就带过去了,更显得文章详略得当。这个补写点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写中充分运用课外知识,拓宽了教学的知识背景,深化了学生对人类“老师”之多的了解,又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了简单列举的说明方法。
3.对典型段进行模仿的仿写点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在句、段或篇的表达和构成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表达特点,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然后指导他们进行迁移性的摹仿、运用。如《早》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是按方位顺序来描写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这一写作特色,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下教室的陈设,将理性写法的感悟变成具体的练笔实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模仿的范例,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段,或是总分结构,或是总分总结构,或是点面结合,或是并列结构……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段,就可以作为读写互动“点”进行仿写,让学生在写中深化对课文写法的感知,并在写中掌握新的表达形式。
二、“写”的要求:体现语言表达的增长点
阅读教学中的“写”除了在内容设计上要找准点,还要求体现语言表达的增长点。“写”的要求不当也会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一种情况是“写”的要求过低,学生写后和写前的表达一个样,学生的“写”只不过是原有水平的简单呈现,没有本质的长进。如教学《水上飞机》时,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了句子:“水上飞机渐渐地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后用“渐渐”造句,学生大多写:“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地绿了。”或是“早上,太阳渐渐地升起来了。”教师一听正确便满意了。实际上,这样的句子学生二年级就会写了,教师只要正确就行的低要求使学生懒于深入思考,简单重复“已知”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另一种情况是“写”的要求过高,学生根本就无法达到。如四年级初次接触了说理性文章《说勤奋》,就要学生选择一个论点仿写一篇说理文,对于什么是说理文还懵懵懂懂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写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
确立明确而恰当的练笔要求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上。有效的“写”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水上飞机》一课让学生用“渐渐”造句,我先让学生好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想想水上飞机是一下子离开海面的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根据学生能用“渐渐”正确造句,但往往过于简单、内容雷同的情况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身边有很多在慢慢变化的情况可以用上“渐渐”,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争取造的句子既正确又与众不同,如果能把渐渐变化的情况或原因写清楚就更好了。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去用心思考,比较筛选,认真斟酌,不但求“对”,而且求“新”、求“具体”。几分钟后,一句句鲜活而具体的句子出现在学生的本子上:
生:刘平华一二年级的成绩不好,升入三年级以后,他学习变认真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生:我第一次吃肯德基的“鸡米花”觉得特别好吃,妈妈就经常买给我吃,渐渐地,我就觉得“鸡米花”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
生:太阳出来了,大雾渐渐地散去了,远处的房屋、绿树又能看得清清楚楚了。
……
有效的“写”就需要把要求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三、“写”的过程:寻找各种关系的平衡点
在阅读教学“写”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下倾向:只关注几个优秀生,忽视其他学生;教师一味放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以上问题会使阅读教学中的“写”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要提高练笔的有效性,就要在“写”的过程,寻找到以下几组关系的平衡点:
1.“个体”与“全体”的平衡
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在巡视学生写的情况时,多关注那些有困难的个体,并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提供切实的帮助。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要通过同桌互读互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或课后老师批阅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让每个个体的作品都得到反馈评价,知道自己写得好在哪儿,也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只有这样着眼于全体,关注到每个个体,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提高、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
2.“指导”与“放手”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的“写”常常需要教师“导”中有“放”,“放”中有“导”。“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顺利地表达;“放”是为了让学生打开思路,展现个性化的表达。
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一下“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写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在让学生试着写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说词前,就有必要对演说词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写进行一下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读最后那个自然段,从“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内容提炼出演讲词的两方面重要内容:“回忆”和“号召”。而这两方面内容在课文中都有具体描写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中相关的语言进行组织、加工和补充。对于演讲词的格式,教师也可以作一下提示,让学生有例可循。这样,对于写什么、怎样写,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了。
在学生交流自己所写内容时,教师既是欣赏者、鼓励者,更是指导者、点拨者。一位教师在上《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当学生写完演讲词,教师让学生读一读,一位学生读到“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它为巴西带来了许多欢乐和骄傲”时,教师相机点拨:“把最后一句改成感叹句再读读试试。”学生马上改成“它为巴西带来了多少欢乐和骄傲啊!”语气变强烈了,讲演的感染力也增强了。这样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斟酌语言,进一步提高表达效果,对其他倾听的学生也是一次再指导。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实效,需要“写”在读写互动点上,“写”在语言表达的增长点上,“写”在各种关系的平衡点上,这样才能使读写交融,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既简约又深刻,既扎实又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