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形象思维与文本信息有机整合,化抽象为具体,变符号为画面,真实再现文本内容,优化阅读效果。
关键词:形象思维;阅读;自主性
朱永新先生有一句精彩的话: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可见,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在藏区工作的一名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藏族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农牧区缺乏汉语交流的环境,致使许多藏族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汉语学习中碰到了许多困难。由于语言障碍,不能准确把握词、句的意思,不能整体感知文段,更不能领悟文章的主题。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是读字不读书,大脑游离在外,思维被拒之门外。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学生打开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真正去感悟语言的艺术,去领略文学的魅力呢?这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紧迫性。
阅读能力是指那种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信息和精神养料的能力,是善于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文学作品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加以描写的。因此,它不那么直观,不容易一目了然,而是需要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利用语言符号作媒介充分发挥想象,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观念,从形到神、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要达到这种高度,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此帮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画面,联系文本内容,在头脑中勾画出与之相应的形象。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是导游,发挥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全面把握作品,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达到阅读、欣赏的目的。可实际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学已形成了一套惯有的模式:老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分析时代背景、介绍作者、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色……一路下来,虽然阅读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但是却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于是就迫在眉睫了。那么,什么是形象思维能力呢?它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它是阅读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即把文字信息翻译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悲有欢、有情有意的动态的图像信息的能力。阅读任何一篇作品都必须让阅读者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之中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听《蓝色多瑙河》,你必须让自己的心灵漫步于多瑙河畔,游弋于那神奇的蓝色波涛之中;看《清明上河图》,你必须在那画卷中神游,在河畔的小酒肆中占一席之地;读《沁园春·雪》,你必须立于长城上、黄河边,立于历史的巅峰之上。
利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适用于任何体裁的文章,记叙文、散文、小说,这些都是能引人遐想再现画面的体裁,就连议论文、说明文也能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例如,学习《苏州园林》,跟着文本的思路移步换景,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门廊、花草树木,无一不能再现于读者脑海。
阅读的第一步当然是接触作品的主体材料,从而产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怎样培养形象思维呢?
首先,尽情联想。想象力是语文学习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表象的过程,想象和表象都是形象思维的心理成份之一。让学生充分想象,能在文字符号与形象之间搭一座桥,将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促进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尽快准确把握作品。阅读小说《项链》,可以让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借项链的场面,想象参加舞会时的场景,想象得知项链是赝品之后的情景。
挖掘品味语言,能启发想象,这就是对文本的具体研读,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神韵。因为在朗读中,视觉、听觉对语言信息的综合感知可以促进大脑的形象思维。只有展开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对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的再认识和更全面的认识。也只有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将文字信息与生活实物联系起来,一旦他们的思维活动伴随作品的具体形象而运行,他就会产生欣赏的兴趣,进而在主动的探究中体验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并接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而言之,启发想象,浮现画面,就能使之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其次,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情境。生活是语文之源,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阅读文本,结合日常生活,运用形象思维,去分析语言,感悟语言,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可以加深对文章的深刻认识,提高理解水平。例如,学习《夏鲁寺》,这篇说明文介绍的对象与西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可以先让一名学生阅读课文,一名学生来描述藏族寺庙的外形特点,建筑风格。随后引领学生感受夏鲁寺的历史价值,领悟藏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了。
如果课文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形象思维,缩短距离,使他们贴近课文。如阅读《再塑生命的人》,如果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走上一圈,就可以真切感受海伦·凯勒那个黑暗的世界。有了这种体验,再理解文中“我”的喜怒哀乐,才会有更深的感悟,才更能理解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第三,利用图片、视频,调动感官。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让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大量的有声读物、图片、动画、视频资料,以其鲜明的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着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对象的思维特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媒介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图片、视频明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感受它提供的真实生动的信息,使学生置身其中,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例如,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利用多媒体展示色彩斑斓的各色花儿图片,用视频展示添色木芙蓉变色的过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文产生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利用图片轻松解释花萼、花冠、花瓣等名词,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没有图片或图片不完整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学生补绘之前,必须充分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这时学生就会自觉地利用形象思维将文字与画面联结起来,将抽象符号转化为笔下的图画。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第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让阅读内容真实地再现,阅读中可以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搬上表演舞台。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现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改变,他们不仅能通过形象思维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加快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助于理解感悟,越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阅读《皇帝的新装》,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小孩,课堂气氛活跃了,故事内容记住了,思想意义也易于理解了。
总之,将形象思维与文本信息有机整合,化抽象为具体,变符号为画面,真实再现文本内容,优化阅读效果,综合运用多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将操作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就会如风行水上,自然天成。学生进行阅读时就不会再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了。运用这种思维方法阅读作品,才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形象思维;阅读;自主性
朱永新先生有一句精彩的话: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可见,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在藏区工作的一名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藏族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农牧区缺乏汉语交流的环境,致使许多藏族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汉语学习中碰到了许多困难。由于语言障碍,不能准确把握词、句的意思,不能整体感知文段,更不能领悟文章的主题。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是读字不读书,大脑游离在外,思维被拒之门外。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学生打开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真正去感悟语言的艺术,去领略文学的魅力呢?这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紧迫性。
阅读能力是指那种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信息和精神养料的能力,是善于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文学作品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加以描写的。因此,它不那么直观,不容易一目了然,而是需要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利用语言符号作媒介充分发挥想象,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观念,从形到神、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要达到这种高度,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此帮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画面,联系文本内容,在头脑中勾画出与之相应的形象。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是导游,发挥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全面把握作品,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达到阅读、欣赏的目的。可实际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学已形成了一套惯有的模式:老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分析时代背景、介绍作者、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色……一路下来,虽然阅读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但是却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于是就迫在眉睫了。那么,什么是形象思维能力呢?它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它是阅读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即把文字信息翻译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悲有欢、有情有意的动态的图像信息的能力。阅读任何一篇作品都必须让阅读者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之中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听《蓝色多瑙河》,你必须让自己的心灵漫步于多瑙河畔,游弋于那神奇的蓝色波涛之中;看《清明上河图》,你必须在那画卷中神游,在河畔的小酒肆中占一席之地;读《沁园春·雪》,你必须立于长城上、黄河边,立于历史的巅峰之上。
利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适用于任何体裁的文章,记叙文、散文、小说,这些都是能引人遐想再现画面的体裁,就连议论文、说明文也能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例如,学习《苏州园林》,跟着文本的思路移步换景,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门廊、花草树木,无一不能再现于读者脑海。
阅读的第一步当然是接触作品的主体材料,从而产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怎样培养形象思维呢?
首先,尽情联想。想象力是语文学习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表象的过程,想象和表象都是形象思维的心理成份之一。让学生充分想象,能在文字符号与形象之间搭一座桥,将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促进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尽快准确把握作品。阅读小说《项链》,可以让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借项链的场面,想象参加舞会时的场景,想象得知项链是赝品之后的情景。
挖掘品味语言,能启发想象,这就是对文本的具体研读,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神韵。因为在朗读中,视觉、听觉对语言信息的综合感知可以促进大脑的形象思维。只有展开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对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的再认识和更全面的认识。也只有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将文字信息与生活实物联系起来,一旦他们的思维活动伴随作品的具体形象而运行,他就会产生欣赏的兴趣,进而在主动的探究中体验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并接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而言之,启发想象,浮现画面,就能使之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其次,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情境。生活是语文之源,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阅读文本,结合日常生活,运用形象思维,去分析语言,感悟语言,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可以加深对文章的深刻认识,提高理解水平。例如,学习《夏鲁寺》,这篇说明文介绍的对象与西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可以先让一名学生阅读课文,一名学生来描述藏族寺庙的外形特点,建筑风格。随后引领学生感受夏鲁寺的历史价值,领悟藏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了。
如果课文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形象思维,缩短距离,使他们贴近课文。如阅读《再塑生命的人》,如果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走上一圈,就可以真切感受海伦·凯勒那个黑暗的世界。有了这种体验,再理解文中“我”的喜怒哀乐,才会有更深的感悟,才更能理解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第三,利用图片、视频,调动感官。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让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大量的有声读物、图片、动画、视频资料,以其鲜明的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着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对象的思维特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媒介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图片、视频明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感受它提供的真实生动的信息,使学生置身其中,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例如,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利用多媒体展示色彩斑斓的各色花儿图片,用视频展示添色木芙蓉变色的过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文产生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利用图片轻松解释花萼、花冠、花瓣等名词,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没有图片或图片不完整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学生补绘之前,必须充分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这时学生就会自觉地利用形象思维将文字与画面联结起来,将抽象符号转化为笔下的图画。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第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让阅读内容真实地再现,阅读中可以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搬上表演舞台。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现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改变,他们不仅能通过形象思维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加快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助于理解感悟,越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阅读《皇帝的新装》,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小孩,课堂气氛活跃了,故事内容记住了,思想意义也易于理解了。
总之,将形象思维与文本信息有机整合,化抽象为具体,变符号为画面,真实再现文本内容,优化阅读效果,综合运用多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将操作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就会如风行水上,自然天成。学生进行阅读时就不会再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了。运用这种思维方法阅读作品,才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