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对学习不感兴趣,平常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姐、少爷生活;学习上守着老师念、自己记的机械学习模式,缺少自觉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也别说有好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用。和语文学习相关的好习惯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渠道学习语文,阅读时自觉圈点勾划和自主、认真的记下点滴感悟这三种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在初中阶段养成这些好习惯,将对学生的学习及一生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一些字词,学到一些知识,能够说几句话,训练一些技能而已。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利用好生活中的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甚至大街小巷的招牌,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2.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精读、略读,课余的泛读、浏览都离不开读。读不只是张着嘴,发出声的认字;应该是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有人说:阅读就是和大师对话,和智者交友;是思想的碰撞,是心与心的交流。因此要求我们阅读时要认真,要用心。即阅读时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前三到基本能做到,后两到就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的学生读书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时间倒是用了不少,收获却甚微,事倍功半。而阅读中圈点勾划的习惯就是改变这无效学习的有效方法,因为你在阅读时能把重要的关键的词句圈划出来,能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有自己的体会,就表明你在认真看,仔细思,用心想,不做到读书“五到”是不行的。
3.说到上作文课,同学们都感到头疼,唉声叹气道“又要写作文”,有的甚至哀求老师可不可以不写。可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半壁江山,平时也要会说话,会用文字表情达意,不写作文行吗?而让学生写作文最苦恼的就是无话可说,或者一件事简单几句话就说完了,哪凑得起六七百字呀;有的学生又是苦于心里想了很多,却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都源于平时没有用心生活,没有在意观察,没有有意识的训练、积累。而自主、认真的记下点滴感悟就是写作文苦的克星。只要你养成了这好习惯就不怕写作文了,而会想写作文。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在内心真实的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渠道学习语文以及阅读时自觉圈点勾划和自主、认真的记下点滴感悟这三种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好办法,并且对学习其他学科大有帮助,比如在阅读时圈点勾划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就会很快抓住大段文字的重点,那么在做数学题时那长长的题目,认真阅读了就会找到关键词,理解题目的含义,表面信息、隐含条件,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题,正确率就会提高,成绩自然就好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老师的讲和他们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认同此理,这样学生就愿意去做,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这些好习惯。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三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例如自主、认真地写下点滴感悟这种习惯,它和现在人们流行的QQ空间的心情、说说、日志,以及短信、微博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对周围人、事、物的瞬时感受。同学们只需要换种方式把它用文字记在本子上,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感悟、心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喜怒哀乐、烦恼郁闷……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形式多样,包罗万象。这样一天的生活充实了,还能反思得与失,生活更有意义了,写作文时素材也有了,作文不再让人痛苦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不断加深对以上三种习惯的认可,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因此在每天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都要强化这三种习惯,阅读的圈点勾划在课堂上、练习中都要有要求;多渠道的在生活中学语文和每天的自觉写心得体会结合起来要求,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指正,运用多种形式及时的表扬、批评。这样,简单的动作不断反复的强化,犹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好习惯也就会养成。
只要有了这些好习惯,语文学习就能转化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改观。我们老师教起来也会轻松得多,同学学起来也会快乐得多。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就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一些字词,学到一些知识,能够说几句话,训练一些技能而已。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利用好生活中的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甚至大街小巷的招牌,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2.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精读、略读,课余的泛读、浏览都离不开读。读不只是张着嘴,发出声的认字;应该是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有人说:阅读就是和大师对话,和智者交友;是思想的碰撞,是心与心的交流。因此要求我们阅读时要认真,要用心。即阅读时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前三到基本能做到,后两到就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的学生读书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时间倒是用了不少,收获却甚微,事倍功半。而阅读中圈点勾划的习惯就是改变这无效学习的有效方法,因为你在阅读时能把重要的关键的词句圈划出来,能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有自己的体会,就表明你在认真看,仔细思,用心想,不做到读书“五到”是不行的。
3.说到上作文课,同学们都感到头疼,唉声叹气道“又要写作文”,有的甚至哀求老师可不可以不写。可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半壁江山,平时也要会说话,会用文字表情达意,不写作文行吗?而让学生写作文最苦恼的就是无话可说,或者一件事简单几句话就说完了,哪凑得起六七百字呀;有的学生又是苦于心里想了很多,却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都源于平时没有用心生活,没有在意观察,没有有意识的训练、积累。而自主、认真的记下点滴感悟就是写作文苦的克星。只要你养成了这好习惯就不怕写作文了,而会想写作文。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在内心真实的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渠道学习语文以及阅读时自觉圈点勾划和自主、认真的记下点滴感悟这三种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好办法,并且对学习其他学科大有帮助,比如在阅读时圈点勾划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就会很快抓住大段文字的重点,那么在做数学题时那长长的题目,认真阅读了就会找到关键词,理解题目的含义,表面信息、隐含条件,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题,正确率就会提高,成绩自然就好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老师的讲和他们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认同此理,这样学生就愿意去做,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这些好习惯。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三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例如自主、认真地写下点滴感悟这种习惯,它和现在人们流行的QQ空间的心情、说说、日志,以及短信、微博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对周围人、事、物的瞬时感受。同学们只需要换种方式把它用文字记在本子上,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感悟、心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喜怒哀乐、烦恼郁闷……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形式多样,包罗万象。这样一天的生活充实了,还能反思得与失,生活更有意义了,写作文时素材也有了,作文不再让人痛苦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不断加深对以上三种习惯的认可,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因此在每天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都要强化这三种习惯,阅读的圈点勾划在课堂上、练习中都要有要求;多渠道的在生活中学语文和每天的自觉写心得体会结合起来要求,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指正,运用多种形式及时的表扬、批评。这样,简单的动作不断反复的强化,犹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好习惯也就会养成。
只要有了这些好习惯,语文学习就能转化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改观。我们老师教起来也会轻松得多,同学学起来也会快乐得多。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就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